APP下载

闽南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

2024-01-02林巧萍

林区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闽南资源语文

林巧萍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闽南文化产生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开拓拼搏的精神、重商务实的观念、兼容并蓄的心态、崇儒重本的传统、恋祖爱乡的情结是它别具特色的精神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日常生活资源,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1]。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育中融入闽南文化,发挥闽南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一、闽南文化资源

闽南文化资源是指生活在闽南地区的社会成员,为适应闽南地区环境,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世世代代的开创与积累,在长期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中形成的,可以在当代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具有闽南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具体包括闽南方言文化、闽南民俗风情、闽南名胜古迹、闽南民间工艺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资源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一)闽南方言文化

我国共有七大方言区,闽方言是其中之一。有资料显示,闽南方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从西晋时期开始迁移到福建南部,它隶属于闽方言之下,是闽方言中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次方言区。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闽南方言和古代汉语之间联系紧密,既具有上古汉语的成分,又具有中古汉语的特点,保留了一部分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对当今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有一定助益。

(二)闽南历史先贤

闽南地区有很多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可谓鸾翔凤集,钟灵毓秀。如余大猷、李贽、郑成功、辜鸿铭、林语堂等,他们爱国爱乡、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价值观念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闽南民俗风情

“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不同民族、区域之间的民俗风情各不相同。闽南民俗风情富有地方特色,如极具特色的惠安女服饰、与闽南民间信仰相关的节庆民俗,享誉全国的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戏曲艺术,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

(四)闽南名胜古迹

闽南名胜古迹是在时代更迭、历史变迁中保留、传承下来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闽南文化底蕴。如鼓浪屿、清源山、伊斯兰清真寺、洛阳桥、崇武古城、开元寺、中山公园等,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渊源与价值。

(五)闽南民间工艺

“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最直接的载体,人类的各种巧思、智慧,往往会通过技艺精湛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流传下来”[2]。文明的进步推动了物质文化的不断塑造与发展,闽南民间工艺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石雕、木雕、纸艺、画艺等,极具地方特色。

二、闽南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育闽南学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方言、闽南历史先贤、闽南名胜古迹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将闽南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堂,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感受闽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闽南学子的文化自信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促进闽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有利于传承闽南地方优秀文化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极容易漠视地方优秀文化,比如听不懂家乡的戏曲、不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等,产生一种文化失落感,缺失人文情怀。因此,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承闽南地方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闽南地方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

(三)有利于促进闽南学子的地方文化认同

“闽南人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3]。因此,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较容易接受闽南本土文化的心理优势,培养出对闽南文化“高认同”“高认知”的青年学子,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获得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四)有利于为其他地区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不同地方的文化资源虽然具有差异性,但与语文课堂的结合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对闽南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运用探究,能够为全国各地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这一课程资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闽南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闽南文化资源是闽南地区独有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探索闽南文化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将闽南文化与教育教学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闽南文化的价值,使闽南文化成为真正的课程资源。

(一)建立闽南文化资源与教材的链接点

“阅读教学的路径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点或链接通道”[4]。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要以课文为基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建立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课文的链接点。“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5]。而地方文化对于学生来讲是最熟悉,也最能唤起他们同理心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找准课文与闽南文化资源之间的链接点,合理进行开发利用。表1以部编版语文教材部分课文为例,将闽南文化资源与教材的链接点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闽南文化资源与教材建立一定的关联,灵活运用闽南文化资源,找到其与课文的契合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1.巧妙导入,生动激趣

在课前,教师可依托闽南文化资源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戏剧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用多媒体放映闽南戏剧的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进行辨认和学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接着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闽南戏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闽南文化的自豪感,也为教师后续的戏剧教学做好铺垫。

2.自然迁移,巧用资源

在课中,教师可以对闽南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穿插与运用,辅助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例,在讲解文言语法时,可以借助闽南方言,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具体举例如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北定中原”都是名词作状语,其中名词“躬”作状语,表示亲身的意思,方位名词“北”作状语,表示向北的意思。教师可以列举一些闽南方言的句子,如“跑步时,伊左看右看”“伊厝真闹热,有人日时唱歌,有人暗冥跳舞”等,其中“左”和“右”作状语,表示“向左”和“向右”;“日时”和“暗冥”作状语,表示“在白天”和“在晚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例子,不难得出被活用为状语的一般都是方位和时间名词这个规律,接下来再进行针对训练,巩固学生认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文言文词类活用板块的学习。

3.顺势引申,余味犹存

在课堂尾声,教师可以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点拨,升华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者,感受文本,提升素养。例如,在《乡愁》的课堂收束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余光中先生在2011年的时候为《乡愁》续写了第五段吗?”之后在课件上进行展示(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请同学们进行朗诵,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在这段续写里,余光中先生将乡愁比作连接两岸的桥梁,学生能从中读出余光中先生对两岸统一的期待与信心,而不仅限于原文对故土深沉的思念之情。学生在感受余光中先生胸中蕴藏的那一股激动、澎湃之情的同时,更能获得深刻的情感共鸣,爱乡、爱国情感得到培养与升华,进一步落实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1]的教学要求。

(二)运用闽南文化资源,开展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通过比较、鉴别,发现文章中的异同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开展比较阅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鉴赏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挖掘对比闽南文化资源中与课文主题相近的文章

每个作家的成长经历和性格都不尽相同,鉴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其文章书写也各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闽南文化资源中与课文主题相近的文章,助力学生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视野。

2.挖掘对比闽南文化资源中与课文描写同类事物的作品

对同类事物的描写,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构思和写作目的,最后呈现出来的文章也大相径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搜集闽南文化资源中与课文描写同类事物的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挖掘对比闽南作家不同的文学作品

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其作品大多反映的是他们在某个时间点因为某件事情而产生的创作灵感和生活感悟。因此,同一作家具有风格迥异的作品是一种常态。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不乏冰心、郑振铎、余光中、林徽因、舒婷等福建籍作家的文章,其中余光中和舒婷都是闽南地区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蕴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值得探究。

(三)在课外活动中开发与利用闽南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这里的“实践性”“综合性”不仅指课堂教学,而且也包括课外活动。因此,语文学习既包括课内知识,也包括课外知识,要保持语文教学的完整性,就不能忽视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教师要立足本地实际,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发与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培养闽南学子的地方文化自信。

1.调动多元主体,开发闽南文化课外阅读资源库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开发闽南文化阅读资源库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的支持。首先,“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1]。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合作,将闽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将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地方读物、人物传记等进行整理与归纳,在图书馆中单独设置一片“闽南风味读物”区域,方便学生课外阅读时借阅。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一个“闽南文化读书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闽南文化进行搜集、阅读,并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存放在班级的读书角,与同学一起分享、交流,构建一个属于班级的“小闽南文化阅读资源库”。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能够扩大课外阅读量、扩宽阅读视野。

2.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开展专题性活动

语文新课标要求“围绕仁爱诚信、天下为公、和谐包容、精忠报国、英勇奋斗、自强不息、明礼守法,以及科学理性、艺术精神等,选择专题,组建小组,开展学习与研究,运用多种形式分享学习与研究成果”[1]。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闽南文化的相关资源,开展专题性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你敬佩的闽南英雄人物”专题阅读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喜爱的英雄人物,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分享形式不限,可以讲有关英雄的小故事,也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做成PPT,向同学们介绍英雄的传奇人生,或者是选取其中一个人物故事情节,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等。在这个梳理、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进行了表达与交流,不仅落实了课外阅读的任务,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3.围绕闽南文化资源,开辟语文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6]。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语文第二课堂。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到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能够在各种各样的闽南文化相关活动中开阔文化视野。例如,组织闽南文化兴趣小组、参观闽南文化博物馆、举行闽南文化相关讲座、开设闽南文化社团等。以社团为例,可以创建“闽南文化研究社”细化闽南文化资源,具体划分为闽南方言文化、闽南历史先贤、闽南饮食文化、闽南民俗风情、闽南名胜古迹、闽南民间工艺等。如闽南民间工艺方面,学校可以邀请闽南地区的手艺传承人来校,教给学生相关手艺的简单制作,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真切感受,在体验中加强对闽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探索闽南文化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而且也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闽南文化本身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色彩,处于闽南地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群体在教学中要“用好”闽南文化,要与时俱进充分挖掘闽南文化的育人价值,让语文课堂具有更加浓厚的文化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闽南学子的地方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及语文核心素养,让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鼓舞他们前进的精神力量,使其自觉传承闽南文化,守住闽南文化之根。

猜你喜欢

闽南资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