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旧课程标准比较

2024-01-02高红丽

林区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学业课程标准

高红丽,黄 清

(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在儿童成长历程中,小学时期尤为重要。小学是儿童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1]。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对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一次整体调整。将新课标的小学部分与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以下简称旧课标)作一个粗略的分析对比,以帮助一线科学教师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框架之变

(一)质的优化

质的优化,主要表现在新课标进一步确定了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并具体提出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得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对原来的文本编排方式和呈现结构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将旧课标“前言”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独立成为一级标题,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并列,删掉了旧课标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学业质量”和建构科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

(二)量的优化

量的优化,体现在对旧课标要素的优化和数量拓展上。如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整合,可以视为对旧课标的深化与拓展。在课程内容部分,新课标还进一步细化了每一阶段的内容要求及其实施。对必做的具体探究活动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新设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和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都一并放置于附录部分,教学案例也由原来的六个增加至十个。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内容中,将“评价建议”分成了两个部分,将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和期末评价纳入过程性评价中,把“科学学业考试评价”单列为一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检测学生学习的质量并为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但从两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上来看,两个版本存在共性和差异。即旧课标和新课标都包括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等要素,在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围绕着“学、教、做、评”等问题进行讨论,后者不同的是取消了课程设计思路。旧课标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都集中在前言部分,而新课标则将这些要素单独罗列为一级标题,并且在文中反复强调与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呈现出环环紧扣的状态,阐述的力度比前者更强,与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形成呼应。新课标提出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建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与科学课程目标进行整合,相应制定出四条科学课程目标。新增“学业质量”和评价部分的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为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方向。新课标新增加了核心素养学段特征、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和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三个附录,其中由低水平的行为动词到高水平的行为动词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准确了解这些行为动词,才能将其融入日常备课中以表达教学的相关要求,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去做好评课。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构成要素之变

通过对新课标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文本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其对课程要素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优化。

(一)课程性质确定更为明确

两者都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旧课标在文中虽没有明确提及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但却时刻都在渗透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反观新课标则在文中明确提出其内涵并且时刻渗透。

(二)课程理念调整更为聚焦

课程理念由四条内容调整为五条,其中新课标将旧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了原有的课程标准,其指向性和预见性更强。

在评价方面,旧课标倡导学情诊断、自我评价和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对“怎么评”层面的考虑比较少。新课标则新提出要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内容为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要求不但更加明确,也进一步体现了科学教学的特质。新课标还特别指出要聚焦核心概念,科学安排进阶等,这意味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能力,满足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3]。

(三)课程目标论述更为清晰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总目标论述和具体目标的阐述更加清楚。旧课标的目标框架是根据对应的领域、要素、维度和关系来描述三个低、中、高学段的目标(共57项),这表明旧课标旨在结构化体系建立课程目标,以科学概念来形成知识结构图[4]。新课标的目标框架基于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从其内涵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学习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各学段的目标中,以其指引方向。两版都是以总目标来统领整个课程目标并逐步分解的。

(四)课程结构设置更为清楚

本次修订,国家将1—2年级的科学课程明确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在旧课标前言部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中并没有体现,只设置了3—6年级。反观新课标包括1—9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内容,总体分为四个学段,加强了一体化设置,促进了学段衔接,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易于学生查缺补漏。

三、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之变

课程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体部分,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落地也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因此,从内容选择、内容表述、内容变化三个方面对两版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一)内容选择

从内容选择上看,新课标打破了四个领域之间的界限,重新结构化设计课程内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综合性的改革策略,融合成13个学科核心概念,但是在内容上又各有侧重,以此达到对四个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其中核心概念下的学习内容共54项,每一项学习内容均有“内容要求”,共计160条。

(二)内容表述

新课标是在核心概念下通过“学习内容”和“内容要求”进行规定的,如“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例举常用的不同形状的磁铁,树立节能意识”等。用教学提示栏目对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提出建议,如创设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制作、实验探究、调查等学习活动。在进行内容表述时,更加强调创设真实情境。除此之外,在每一个学习内容部分,还设置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学业要求”从学业质量的角度对每个主题内容和每个学段的教学提出了标准及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教学提示”可以当做是旧课标中课程内容后的“活动建议”扩展,这一栏目不仅包括“教学策略建议”(建议教师怎么教),还提及到“学习活动建议”(建议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三)内容变化

新课标按学科核心概念对知识安排及旧课标的内容进行了精简,使课程内容更加具有系统性。

1.注重概念过渡和衔接

例如将原来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目标“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调整为7—9年级的学习目标,调整了对植物分类学习的顺序,使学生对身边常见植物的认识得到铺垫,而把二歧分类放在7—9年级,使得学习植物的结构更合理,这是因为五六年级的学生对二歧分类这一方法相对陌生,将其顺序调整之后,能够使教学循序渐进,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该分类方法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比如将“识别人体器官的功能并列举保护方法”的内容提前至1—2年级,能够加强学段的衔接。幼儿园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将该内容由3—4年级提前至1—2年级,能够加强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爱护,从而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安全意识。再比如将月相变化的规律内容由1—2年级变更为3—4年级,1—2年级的学生只要求了解月亮是变化的,3—4年级知道新月等四种月相变化,从具体到抽象,利于学生理解。

2.强调反映时代要求

教育是强国之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也随之开始。因此,在新课标中增加了“举例说出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认识青春期及其特征,关注青春期保健”“了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的历史,知道太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科学认识星座划分的意义”等条目。这些条目的增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经验。

3.加强实践活动

在新课标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中,科学探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探究”,而是更新为“探究实践”,即科学探究和技术与工程实践两大内容,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活动。如在附录中增加了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表,该表详细记录了各学段学生必须参加的探究实践活动有哪些,其中1—2年级有13项活动,3—4年级有31项活动,5—6年级有34项活动,并且随着学段的增加,每项探究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要求也有详细记录,如1—2年级主要集中在观察活动,3—4年级是观察、实验、记录,探究的次数较少,5—6年级则是探究、观察及制作等。同时,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探究实践。体现在每一个主题的课程内容中都会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强化工程设计与物化模块,以便学生的各项思维和能力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得到训练。

4.降低科学学业要求

为了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回应,实现减负提质,新课标减少了概念和知识点的数量,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综合性,使其更加指向科学本质。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核心概念由四大领域的18个减少为13个,由核心概念分解的学习内容从75项减少为54项,知识点由207个减少为161个[5],并分布在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中。

四、科学学业质量标准研制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无疑是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6]。为了检测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业成就表现,以及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设置“学业质量”,并衔接在课程内容之后。科学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根据学段的不同,学业质量描述也不相同。同时,在科学学业质量中也明确提出学业考试试题要以现实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学业质量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相互融合,不仅能为学生完成科学课程后的学业水平考试提供命题依据,也能为教师提供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实现基于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提供依据和保障。

五、科学课程实施建议具体化

新课标提出的有关课程实施的建议更加具体化,细化了课程实施的要求,即以科学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注重幼小衔接,1—2年级要以综合性活动为主等。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在评价建议方面,新课标提出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新课标提出以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对学生的科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客观、科学、准确有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考试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在科学课程完成之后的目标达成度情况,强化育人导向,注重命题的素养立意。

在教材编写方面,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教材编写体现方向性、科学性和适切性;教材的内容选择要体现全覆盖性、突出性、基础性等;呈现和编排要体现逻辑性、实践性等特征。除此之外,新课标还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加强科学实验室建设、注重积累和利用生成性资源等,即在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情境中,抓住信息的生成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以捕捉生成教学资源的时机,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动态生成资源[7]。与旧课标不同的是,新课标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主要围绕课程标准培训建议和教学研究建议两个方面,明确地细化了实施的要求,对教师培训和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

通过对新旧两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得出其各自的特点。新课标是在旧课标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而课堂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阵地,教师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因此,基于新课标的改变和落实都需要教师作出相应改变。第一,注意内涵把握,助力学生发展。新课标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把握其内涵,外化其形式,将其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知识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来培养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除此以外,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探究实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其主体性,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第二,注意教学前期准备,实现良性循环。教师要全面掌握和应用课程内容中的行为动词,借助行为动词的指向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朝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日常备课工作,从而实现定目标、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的目的。第三,注意评价把握,实现多方发展。教师在听评课过程中,要切实把握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形成评价标准,促进他人和自身教学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以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评价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学业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艰苦的学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