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模式探究

2024-01-02张国晨

机械职业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归因高职生学习动机

张国晨

(长治学院 生命科学系,山西 长治 046000)

截至2022年底,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共计1 521所,2022年招生共计546.61万人,连续四年超过普通本科的招生人数。国家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工作的重点要求重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重视加强内涵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存在中度学习倦怠现象,其中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尤为严重[1-4]。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知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高职生学习动机不足,抱有混文凭的思想,长此以往,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解决其学习倦怠问题不容拖延。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自身的积极心理准备状态和情绪状态,主张个体积极组织动能去应对困难和挑战,对学习倦怠做出积极解释。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高职生,使其用自身积极潜能克服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文章为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高职生因学习倦怠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

一、高职生学习倦怠的概念及特征

倦怠一词的出现起初是为了研究职业倦怠而产生,关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特征及其测量方式都是国内学者依据职业倦怠引用而成。国外研究者Pines[5]首先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作出了阐释,指出学习倦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学习热情低下等一系列负面状态。随后我国学者结合本土国情给出了学习倦怠的不同定义,其中以连蓉和杨丽娴以及台湾学者张治瑶给出的定义引用最多,连蓉和杨丽娴等人指出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的时候,表现出的一种厌烦和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由此消极对待学习[6]。张治瑶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课业压力和高负荷,或其他个人层面的原因导致个体产生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体低成就感的现象。目前,对学习倦怠的测量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包括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和缺乏成就感。考查学生是否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就要综合考量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得分情况,单一维度得分高不能说明学生出现学习倦怠。例如,张秀芳等[7]通过访谈法发现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假性倦怠,未出现情绪和身体上的严重耗竭。

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特征主要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和行为意志力特征三个方面。认知特征指高职生对学习抱有认知偏差,认为学习产生的现实意义和对个人带来的改变很小,有一种对现状改变的习得性无助,因此,不愿付诸努力,也不愿改变学习倦怠现状。并且,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和偏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错误认知。其情绪特征表现为对学习的排斥和厌倦,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成就感较低。行为意志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行为缺乏坚持性,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少,课堂学习时间利用不当,高职生在上课时间上网玩游戏,逃课、迟到和早退现象频繁出现。

高职生学习倦怠特征还有其具体表现。吴新风的研究发现理工科类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文科类学生,年级特征上学习倦怠水平随年级递增,大一最低,大四最高。男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女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上课逃课率也有不同,公共课的逃课率远高于专业课的逃课率[8]。

高职生长时间处于学习倦怠,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发展和学校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二、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水平低下

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动机水平低都可能导致高职生出现学习倦怠问题。内外部动机的缺乏导致高职生存在较普遍的学习倦怠且由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值得引发更多的关注。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高职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相对落后于普通本科生。高职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很多高职生因高考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后,更加放任自己,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导致学习倦怠问题的出现。

外部动机指的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个体行为,如奖励、夸赞、回避挫折以及升学等外在诱因。高职学生入学后,由于缺乏家长、同伴和老师对其学习成就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赞赏,导致个体缺乏外部成就动机,进而造成其学习动机水平较低。此外,部分高职生的专业选择是由报考初期家长的意志决定的,与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相关性较低,导致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氛围缺失

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会对学生学习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第一,高职院校更为关注就业率,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理论知识学习较为忽视,缺乏严格的课程评价标准。专业课考试大多通过率很高,其考核没有很好地区分度和难度标准,无法真正起到课程评价的作用,长久下去会影响学生对日后所有学习活动的投入度。第二,高职院校的升学率与本科院校的升学率相差较大,渺茫的升学现状不利于学生成就动机的建立。第三,高职院校各类知识讲座的开展相对较少,知识竞赛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专题活动开展较少。此外,院校老师自身专业素养有待加强,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也低于普通本科,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相差较大。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高职院校学习氛围的缺失,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加剧。

(三)社会及家庭对高职生的轻视

高职院校学生倦怠现象的出现不只有学生和院校的原因,也与社会和家庭等外在因素有关。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学业监督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其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学习付出更多的努力,反之亦然。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下一代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忙于生计,不愿为教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较少,认为学生学习就是获得一个社会认可的学历准入门槛,对日后的就业没有实质性影响。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缺乏外部支持而表现出低投入、低成就感的学习心理。现有社会环境对高职学校的定位也主要基于就业率,对高职院校的升学率和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和家庭的轻视造成了学生时常陷入自我否定状态,不利于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

(四)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支持有待加强

大多高职院校在师资配比上远不及普通本科高校。一方面,国家对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机制设置有待提高。现存的教育方案着重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培养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单一化,忽视了针对高职学生的毕业指导和就业规划,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转为廉价劳动力,无法真正发挥其人才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强对用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公平就业、公正就业。现在的就业市场存在唯学历论、唯经验论的不合理现象,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加重了人才困境,不利于人才环境的建设。因此,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其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干预优势

(一)了解倦怠产生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应对

引起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据韦纳归因理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学生将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内归为能力不足,就会使其产生自我怀疑,不利于改善其学习倦怠现状。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用积极的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合理归因。沈丹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认为当个体调动自身积极力量去应对危机时,消极情绪和不合理信念会受到抑制或消失,当个体频繁调动某一积极力量或积极信念,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自动化的本能优势[9]。个体上一次的归因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个成就行为的期望和努力程度,因此合理归因会帮助高职大学生积极应对学习倦怠,帮助大学生将原因归为努力,而不是能力或者其他外在原因,将倦怠发生原因归为努力因素时,就会激发个体的积极心理准备,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二)培养积极心理资本,克服学习倦怠

每一个个体,自幼儿到老年,都伴随着学习过程。人长期从事某一活动,都会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积极心理学鼓励个体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鼓励个体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失,允许自己短暂的放松和懈怠。出现学习倦怠问题是每一个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心理放松之后要积极应对问题,克服学习倦怠,不要被现状打败,丧失信心。同时,积极心理学也主张个体用乐观的心理状态去改变现状,高职生只要付诸努力,仍有可能获得很好的学业成就。刘香玲认为高职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正相关,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0]。因此,培养高职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进而改善因学习倦怠引发的一系列身心问题。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

积极心理学主张鼓励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发挥个体积极心理状态。依据理性情绪疗法,一件事能否成功取决于个体对该事件的信念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学生能否有效学习,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取决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信心,学生自身或同伴的学习成败经验等因素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学习倦怠的改善有很大作用。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改变归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内部努力归因。高职生出现学习倦怠很大程度是由于自身成功经验的缺乏、身边榜样的缺乏、家长亲友的忽视,导致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进而产生学习倦怠。积极心理学鼓励个体建立积极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倦怠。

(四)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认同个体差异的存在,接纳并认可差异表现,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兴趣爱好,主张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独特的不同于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建立学业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投入成正比,因此,对兴趣的培养和定位,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减轻其学习倦怠问题。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改善学习倦怠现象。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并进行积极归因,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资本,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作为积极个体的存在意义,能够对事件发生和事件结果做出积极干预。已有实证研究证明,积极心理学对学习倦怠的确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熊淑萍发现采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倦怠水平差异显著,实验组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学习倦怠是有其充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检验的,因此,采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改善学习倦怠[11]。

四、积极心理学对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模式

(一)训练积极心理资本,改变消极观念

积极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学科发展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其主张积极心理资本作为高级心理状态的集合体对外部刺激整体作用,强调调用个体全部的积极力量,比如乐观、希望、坚韧和自信以改变学习倦怠。对积极心理学资本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重点关注坚韧性心理资本,鼓励个体坚持改变消极观念和回避学习行为。鼓励个体积累韧性资产,韧性心理资产包括心理、人力和社会资产。心理资产包括自信、自控能力和意志力等,人力资产包括知识能力和技能,社会资产包括人际网络关系。对坚韧性积极心理资本的训练要多部门联动,校方提供制度保障,完善考勤制度,强化教师监督和执行力,增加课程重修补修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改变学习现状;任课教师要严肃整顿课堂纪律,严格进行课堂管理和维护课堂秩序。另外,对坚韧性积极心理资本的训练,要着重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辅导员要积极帮扶,引导学生正确协调好时间,调配好娱乐、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分配。同时还可组织素质拓展训练,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坚韧性心理资本[12]。

(二)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变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作用其影响因素的方式来提高。积极心理学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性,认为积极培养能够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改善学习倦怠可以通过增加个体成功经验增进学生的学习自信,教师要时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积极探索实践,以成功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应适时调整任务难度,接近最近发展区的难度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功性体验。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榜样目标,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确保学生树立的榜样与学生个体保持适当差距,这样才能最大效用发挥作用。自我效能的培养过程还需要外部支持力量,即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以正向反馈和正面评价,对学生表现出的积极自我效能和学习行为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如此可以增强学生日后出现该行为的频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归因,合理归因[13]。在归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事件背后的内外部因素以及运气和机遇等成分,确保学生的归因对日后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

(三)建构时间管理策略,改变时间利用度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策略与成就动机和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有其自身主观能动作用,可以采用调用积极策略去应对挑战[14]。高职生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策略,对时间的利用度低。高职生课堂时间较少,课程内容基本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同时,课程要求和学业任务难度相对不高,学生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学科钻研和知识技能的额外提升,而不是浪费时间在游戏社交等对改变学习倦怠状况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建构时间管理策略,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团体辅导[15],选出存在学习倦怠的学生,对学习倦怠问卷结果进行筛查,选出时间管理能力欠缺的学生,作为实验组被试,对其进行每周一次的团体时间管理心理辅导,增进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帮助个体树立短期人生目标,认识和改进个体的时间利用情况,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时间管理策略,如时间分配、时间统筹、时间利用和时间自我效能[16]。可设置八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对实验组进行后测,分析学生的时间价值、时间效能和时间监控指标,依据结果制订下一阶段的时间团辅。

(四)构建积极社会支持,改变学习环境

积极社会支持有利于改善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应是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多个方面。

学校支持应包括合理的课程难度、优秀的师资储备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要提供难度和区分度适当的考试评价指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优秀的师资力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善学习倦怠现象。家庭支持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父母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是孩子走出学习倦怠困境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资本以克服挫折的坚定臂膀。社会支持包括公平的用人机制、合理的就业机制,调整对高职生的不合理看法,帮助学生和企业找准职业和求职定位,避免人才流失和浪费。国家支持包括完善的教改机制、完善的培养方案和人才支持战略。国家支持有利于自上而下改变社会大众对高职生的偏见,有利于全社会自上而下地改进工作方法和提升工作能力,为高职生提供一个学风淳朴、学海无涯的良好环境。

学习倦怠普遍存在于高职生这个群体中,倦怠现象对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该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倦怠现象的解决需要学生的自我驱动和自我学习投入的提高,积极心理学的学科优势正是基于个体的自身能动性来开展,因此,选取积极心理学视角改善学习倦怠,有利于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科优势,更全面更彻底地解决学习倦怠问题,增加高职生的学习投入,从而提高其学习成就动机,改善学习成就,并由此帮助高职生克服因学习倦怠导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

猜你喜欢

归因高职生学习动机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