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重构
2024-01-02刘姣瑶
刘姣瑶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正式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已试点实施将近四年,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它是我国建设现代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1+X证书制度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1+X证书制度出台之前,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一制度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的更新迭代,市场需要更多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双证书制度”实行期间,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技术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这些表述是有针对性的,是根据“双证书制度”这一举措而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初级、中级、高级是指职业资格等级证,它是劳动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水平的证明,同时,也代表着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具有的水平和达到的程度。
1+X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换成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且重点强调“若干”。这意味着市场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从事某一行业的准入资格,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实操水平和良好的岗位迁移能力,以更好、更快地渡过岗位任职适应期。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先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既让学生掌握学历教育所能习得的通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打好其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又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接触产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并通过考核取得一个甚至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其就业本领,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势必带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标准、管理制度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变革。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院校以课证融通、书证融通为宗旨[1],与行业企业共同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调研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真正需求,不断适应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市场发展的新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各专业可选的证书种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整合,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吻合,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相融合,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此外,1+X证书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采取活页式、模块式、项目式分解教学内容,要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点融入各单元中,形成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养点,切实做到书证融通。
诚然,1+X证书制度还将带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学分银行的建立、实施和管理需要配套相应管理办法,职业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等实施与管理工作需要梳理管理流程,建立完整的管理与评估制度体系。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职业院校需要建立起一支适应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要求的、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专业教学团队,以确保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人才培养评价的改革
1+X证书制度旨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模式需要社会多方参与实施,这也是1+X证书制度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一大变革。1+X证书制度是以职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的制度改革,职业院校需要深化人才培养评价改革,要面向市场、面向职业岗位,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使毕业生更符合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
X证书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反映,它是基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开发的,反映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的一种证书。X证书的开发、考核、评价和发放由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负责,非同以往由政府部门或职业院校负责,这既是一项改革,又是一大挑战。因此,要建立完善的X证书考核机制,这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也是其持续有效发展的基石。
二、1+X证书制度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充分认识1+X证书制度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明晰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有利于1+X证书制度更好地落地落实。
(一)规范性和秩序性功能
所谓制度,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作为一项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的首要功能就是规范性和秩序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在全国范围内试点的一项制度,它是权威部门发布的规范性的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套制度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将因它的出台而发生巨变。另一方面,“职教20条”提出要“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虽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是社会性组织,但是这恰好体现了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将政府办职业教育转变为社会参与办学,并且其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开发,开发全国范围内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正是其规范性和秩序性的体现。况且,办学主体虽有变化,但X证书的规范性和秩序性不变,而且经行业企业等社会性组织参与推出,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更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这也意味着,职业院校要更主动地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筛选合适的X证书,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教”改革,不断提升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提升办学水平,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
制度是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实际上制度构成了人们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激励及导向的结构和功能[2]。换言之,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规定着人的行为选择空间,其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不言而喻。1+X证书制度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1+X证书制度的根本意义。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其说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不如说是市场的需求。智能化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而1+X证书制度正是市场需求下衍生的制度导向。在学历职业教育范围内,基于清晰的职业定位,通过设置跨行业的专业课程以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的发展通道,帮助学生取得更多的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其跨专业、跨行业的跨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其二,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导向下,1+X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实现了有效连接,深入地促进了产教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具有公益属性,而职业技能培训注重经济效益,这一矛盾让二者一直处于“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状态,1+X证书制度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合而不融的局面,让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得以产生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校企深度合作导向性和激励性。
其三,是X证书的开发、管理、考核以及职业院校对其的筛选。1+X证书制度将X证书的开发、管理、考核、发放等责任划分给社会培训组织,这本就是一种导向,将人才培养的技能需求交给市场判断,将人才的技能水平交给企业考核,而职业院校具备选择X证书的权利,这将激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协调性和整合性功能
制度对各种不同的组织及其利益关系具有协调性和整合性功能。
从制度建立的层面来说,1+X证书制度赋予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不同的角色,将各方有机整合,并通过规范的体系,协调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政府各职能部门为制度制定主体,负责制定政策,建立相应体制机制,同时,对制度落地实施进行监测和评估;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是制度实施的主体,行业、企业负责X证书及其标准的开发、考核颁证等工作;职业院校负责筛选合适的X证书,将X证书及其标准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则是制度实施的对象,通过选择并习得X证书。
从制度实施的层面来说,一方面,X证书的开发是极具整合性的。不仅要结合行业企业要求、专业技术标准,还要整合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标准,更要兼顾学生职业素养、岗位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同时,X证书的开发主体——培训评价组织要兼顾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盈利性[3],这要求X证书的开发、设计具备相当的整合性。另一方面,“书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核心内涵,作为制度实施的另一主体——职业院校要发挥整合功能,不能简单地将1与X叠加,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重构课程体系,根据X证书的考核要求,将X证书及其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使书证有效融通。
三、1+X证书制度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想模型
厘清1+X证书制度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变革,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有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将1+X证书制度落地落实。1+X证书制度涵盖“三教”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举措,是职业教育实质性的变革,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的改革可以窥见1+X证书制度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状态。
(一)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新队伍
职业院校贯彻实施1+X证书制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具备高尚师德、优秀职业素养、过硬专业技能、合理年龄结构、多元专业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4]。职业院校要聚焦X证书及其标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建立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考核管理办法、教师企业顶岗轮训制度、教学团队培养激励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健全教师管理考核机制。其次,培育一批具备X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专业建设情况,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X证书,并积极参与开发过程,将具备X证书培训能力作为“双师”资格和“双师”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再次,完善校企共培师资制度。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师5年一个周期的全员轮训、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使专业教师能及时掌握企业设备、技术现状和市场需求;同时,职业院校要通过引才政策,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注重专兼结合。最后,灵活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1+X证书制度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X证书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这就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职业院校既要对接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需求,也要注重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灵活性。
(二)构建一套模块化课程改革下的教材新体系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而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1+X证书制度下专业教材的开发与学历课程教材开发有所不同,要聚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注重育训结合。
首先,在教材开发理念上,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紧扣X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重构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以项目式驱动开展模块化教学,以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训练作为典型任务驱动教学内容,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景、实践真实工作岗位,将真实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和操作注意事项等融入教学内容。同时,坚持从易到难、纵向递进,根据X证书的初、中、高三级要求,渐进式融入课程内容,深化“课证融通”。
其次,在教材开发形式上,对接产业发展新需求,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的新理念、新方法[5];注重立体化、活页式教材的开发,在降低学生理论学习难度的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换或增减内容。总之,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最后,建立学分银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登记和管理,这是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一环[6]。学分银行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转换的重要载体,学分互认是X证书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具象。一方面,学分银行既要实现无论是社会学员还是在校学生都能在学分银行登记、查询和转换学习成果,又要方便管理者对学习成果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专业相近领域的X证书难免有重复的内容,学分银行要实现一次认证、终身有效,避免重复内容的学习。
(三)形成一种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新方法
模块化教学、项目式引领、学分制的变革等方面的变化也必将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变。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一是基于校企合作,聚焦育训结合,通过“岗课赛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整合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竞赛标准、X证书标准,形成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竞赛、X证书等锻炼机会,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依据技能获取的过程,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通过掌握基础技能、强化核心技能、拓展专项技能,让学生逐层掌握、步步进阶。三是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人工智能、V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教学内容,使实训教学“看得见、进得去、动得了、可再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X证书制度实施四年来,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但也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诸如X证书的公信力保障、学分如何跨省互认等,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