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实施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4-01-02李闽
李 闽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1+X证书制度是我国从制度层面对高职类型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标志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在国家层面针对1+X实施与管理方面的20多个文件陆续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在院校实施1+X证书试点有关经费等问题。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1+X试点工作已在国家制定的框架体系中全面展开,然而对1+X证书制度落实的核心内容与深层次开展,即课程如何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进行融通并没有明确的文件,也没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可遵循。目前,我国1+X课证融通存在诸如专业课程对应职业领域过于宽泛、课程目标与职业岗位任务契合度不高、实习实训岗位与职业技能要求融通不够等问题[1]。
一、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各方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导致“X”证书缺乏吸引力
目前,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和合作企业等对现有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为在培训评价组织极力推崇并组织安排各项考证的同时,试点院校师生及招聘企业却对各类证书的认可度不高,学生参加培训考证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评价组织对证书的宣传不到位。鲜有培训评价组织针对试点院校的对口专业对国家目前已公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深入宣传和讲解,这导致试点院校对相关证书缺乏深入了解。由于各类证书在前期宣传方面不够积极,证书说明会开展的频次不足,限制了一部分试点院校主动对接证书,导致参与试点的教师和学生人数非常有限,他们难以深入了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内容,更无法将证书要求有效融入相关专业中。二是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和合作企业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良性运行机制。大部分试点院校没有建立“X”证书选择引导和培训体系,在非强制性的要求下,“X”证书缺乏吸引力,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并主动选择。试点院校在选择证书时以考证通过率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并且存在数量限制,学生无法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参与培训考证的动力不强。此外,由于合作企业不能将证书与职业准入、职务、薪资等企业硬性的人力资源指标挂钩,使学生拿到证书后也无法真正实现就业的目标。
(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课证融通的优质资源相对欠缺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相关精神,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长效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通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考核方案等方式,及时纳入教学、培训和考核内容,突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1”与“X”的有机衔接。然而,目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为优质资源开发欠缺。其主要原因是优质评价组织对证书建设的投入存在疑虑,导致其在标准持续更新中无法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标准开发之后,如何保持持续更新,才是保障证书质量的关键。由于1+X证书标准是由企业主导开发的,故开发相关资源的责任也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学校虽具备较强的资源开发意愿,但因为缺少相关产业案例与经验,不具备自主开发完成相关资源的能力。并且,由于大部分试点院校无论从认识上,还是从财政制度上,都不愿为企业开发资源予以财政补偿,这也是优质资源开发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试点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导致1+X课证融通难以真正实施
“尽管我国职业院校已经逐渐走出‘教学论’的框架,正在建立学校本位的‘课程论’体系,然而深入课程建设的内部和细节就会发现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的随意性、学科化,课程结构的不严谨,课时设置的不均衡等。”[2]在1+X背景下,高职教育课证融通要避免上述问题,实现类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重新开发和设计,这就要求试点院校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学习素养、终身学习能力提出较大挑战。
课程开发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定位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和确立课程组织方式。在类型教育的目标要求下,教师参与课证融通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能够以企业“岗位群”定位课程目标,能够将“X”证书内容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够通过“实践化”课程组织方式落实课程内容,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属性。此外,目前试点院校教师能力不足的本质是相对不足而非绝对不足,教师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相应的产业经验。试点院校应多与优质企业合作,通过产业师资培训等方式逐步建立能够提高教师能力的机制,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关的培训成本补偿机制。
二、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解决路径
(一)进行组织管理建设是1+X课证融通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
1+X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各试点院校应在省级部门的部署下在学校内部建立领导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在1+X证书试点工作中的具体职责,扎实有效地做好统筹推进工作。试点院校具体负责部门的职责定位是组织实施全校的1+X证书试点工作,与教育部和省级部门积极对接,在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有关工作任务,对学校1+X试点院校申报、考点申报、培训考试等工作做具体安排。人事部门的职责是按照学校1+X工作组的整体部署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绩效管理,积极组织安排1+X师资培训,尤其是强化课证融通方面的培训,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规范等纳入学习内容,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稳步提升,保障培训考证工作顺利开展。财务部门的职责是统筹财政拨款、学费及其他事业收入等,将实施1+X的经费优先纳入年度经费预算。
(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是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实施的基本依据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各类试点院校在进行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时的直接依据就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中也应遵循其规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试点院校应依托学校现有专业(群),将专业教学规划与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了解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等级标准、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信息,同时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定位进行重新规划梳理,开拓职业教育培养的新路径。二是深入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的本质与内涵,完善专业教学体系的设计,将证书教学有机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三是组建专兼职教学创新团队,尤其是引入与证书相关的企业教师,在师资力量上保障1+X制度的落实落地。
(三)对高职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是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的核心
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确立不仅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地位,而且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内涵发展提供了内生驱力。职业教育也将克服“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从国家政策层面推行1+X证书制度的目的是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参照开发专业课程,将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引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X证书制度在目标层面是培养更具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结果层面是毕业证书与职业等级证书并行不悖地运行。但是,其落实的关键点在于实施过程层面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的深度融通,是对课程体系的重构。此外,“中国制造 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技术支撑。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产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3]。
高职课程体系重构体现在两个核心环节。一是确立知识的类型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前提,课证融通体系是在考虑学生、社会、专业三种因素的基础上,融合人类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新技术以及道德情感,尤其要将行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如职业岗位中的技术知识、经验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转化为课程内容。二是根据能力的成长路径建立课证融通式的课程结构。通过新型课程结构解决高职专业多年来课程关系模糊、缺乏逻辑结构、难以形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逐级上升的问题。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是深化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的着力点
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试点院校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积极研讨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具体问题,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定位进行重新规划梳理,根据各类证书的考核要求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把职业技能证书对人才培养与认定的要求贯穿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深入推进课证融通。在实现课程模块与职业技能证书等级标准有效对接的基础上,实现1+X考证计划与专业教学进度的同步运行,进而开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此外,还应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和《江苏省教育现代化2035》等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部署,设立1+X证书专项课题,研究高职院校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1+X教学实践研究和校企协同运行1+X人才培养课证融通机制等内容。通过对1+X课证融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能够有效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体制、模式、途径、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难题,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学习成果认定是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的现实载体
各试点院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及各省教育厅颁布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展开学习成果认定,制定规范的课程置换与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并将其作为1+X课证融通的制度性文件进行执行。在1+X证书制度试点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标准研制工作过程中,应吸纳中职、高职学校参与调研工作,使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参与研制的成员应包括一线骨干教师、课程专家、企业专家,确保标准研制与学校一线教学的一致性、与行业企业真实岗位要求的一致性、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理念的一致性。
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标准研制须澄清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各试点院校是不是做一个新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试点院校的成果转换文件不是做一个新的标准,而是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其框架下研制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文件。如果脱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各试点院校的课证融通体系将缺乏科学的依据,与国家产业行业脱轨,改革结果也将是无效的。二是1+X课证融通后,学校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的角色如何定位?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综合考虑中高职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课证融通是无法做到将所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现有课程体系的,应当根据学校的层级和职业证书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筛选融入,根据证书内容的性质可选取适合的内容进行课程渗透,如学校侧重理论的传授,企业侧重实操技能的培养等。
(六)强化师资建设是开展1+X课证融通的支撑条件
为促进1+X试点工作稳步进行,培养一批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探索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满足行业新技术和新技能需求的师资团队,试点院校应积极对接培训评价组织,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选派教师参加1+X师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可涵盖:1+X证书制度的新理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展的背景和意义,标准的内涵与要求,学校课程和职业技能证书如何有效融通,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教学的实施、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等。在类型教育的发展前提下,职业教育表现出与普通教育明显不同的“职业化”特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尤其需要被关注和提升[4]。通过参加各类培训项目,教师能够深入了解1+X制度的考核标准、评分细则、课程构架等实施情况,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也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能够把培训所学内容和专业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七)建立长效机制是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的有力保障
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课证融通开发机制。我国高职院校课证融通要凸显“职业化”特征,就必须采取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使他们从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同时引入企业专家,他们的职责是提供岗位的工作知识,尤其是经验知识、最新技术知识等。二是建立课证融通培训考核机制。高职院校申报、培训、考证工作要求多个部门协同完成,这就需要细化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专人负责制度,构建以教务处为指导的、信息中心为支持的、二级学院统筹管理的1+X证书培训考核机制。三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将1+X证书培训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并且根据教师工作量核增参与1+X证书考核培训的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根据学生培训人数,实行专款专用的绩效分配方式。四是建立课证融通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可根据证书类别建立协作组,根据牵头单位的专业优势和办学条件进行分工管理。协作组还可以建立微信工作群、QQ工作联络群等,由各牵头单位指定负责人和联系人,在群内及时发布相关通知信息、工作安排等事宜,更加高效和扎实地做好协作组的统筹推进工作。
“双高”建设背景下,由于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复杂性、产业交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及专业的多样性使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工作难以一蹴而就。只有聚焦课证融通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针对其核心问题,从各个关键环节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才能促进我国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工作落到实处,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