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4-01-02吕冬明

机械职业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办学价值观育人

李 俐 吕冬明

(1.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2.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北京 100055)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渠道,肩负着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和中外人文交流使者的重要使命[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开展,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国际教育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以更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全国高校“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3]。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任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4]。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对政治素养高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5],对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既面临全球范围经济衰退、多元化世界文化冲突的新国际环境,又面临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要求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坚持融合创新,探索优质资源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要加强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创新,研究课程思政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体系的方法。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国际化、推动教育改革、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大环境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优秀师资的同时,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双重作用的属性。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国际视野,丰富了跨域见识,提高了跨文化认知水平和沟通能力。然而,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影响,以及国际化氛围的长期渲染,部分高职学生群体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文化自信坚定性松动。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须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应,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相互统一。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体系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立德树人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品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与传统高职教育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主体将大量接触国外教学资源与信息,将面对更加多元与复杂的国外文化和价值体系。国际化育人过程中,更需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客观对待西方文化与思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7]。因此,如何正确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迫在眉睫。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精准把控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向,既是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中外合作办学是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性,以更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更具隐蔽性,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保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

(一)中西文化理念兼容吸纳难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模式的特殊属性,将不可回避地面临中西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中西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在大胆吸收、沿用国外高等教育先进资源的同时,要重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孔孟学说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需要传承。

中西文化、教育体系存在差异,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方文化将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中,中西文化理念的兼容性和吸纳难度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办学的开放与互补原则,探索中西文化、教育体系的兼容,利用好国际国内资源,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指导新的办学实践。另一方面,中西文化、教育体系的差异,使得在合作办学中双方需要相互了解和适应,以便更好地融合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建立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二)中外师资团队协同统一难

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团队组建,缺乏协同统一的管理机制。根据国际化教育师资配比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关协议要求,每个项目须有一名外方负责人员,指导并监督项目的教学运行。同时外方按照师生配比要求,会聘用一定数量外教进行教学工作,且外教引进以外方为主导,中方少有对外教思政方面进行审核[8]。

中外教师价值观存在差异,缺乏教学考核监管机制。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外教师的不同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规范,将导致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制订缺乏统一。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应挖掘什么样的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入课堂教学,缺乏统一的共识。

中外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差异,缺乏兼并融合评价机制。由于中西教育体系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中国教育强调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和团队合作,强调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这将会导致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存在不同,给学生带来困惑和不适。尤其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中,因不同的教学设计,将导致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不同的认同感。

(三)专业课程思政有机融合难

国际培养目标定位,使课程体系设置面临挑战。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国际交流合作能力[9-10]。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得不接受国际化挑战,既要注重国际经验本土化的问题,又要体现课程的国际化。在总学时限定的情形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将会被压缩。对高职学生而言,其英语等课程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为了提高专业综合能力,适应未来国际化职场的能力要求,需要花更多精力在英语和专业课程学习上,思政内容往往容易被选择性学习或边缘化对待。

教育理念兼容吸纳,使思政教育模式面临挑战。中外合作办学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相对灵活,须根据学生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注重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强调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资源原版引进,使思政元素融入面临挑战。中外合作办学通常会引进国外优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这些教材和资源可能与中国的思政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不完全吻合。这就出现了既希望接受世界先进教育内容,又希望把我国先进思想融入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引进教育资源的同时,一方面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筛选,以确保思政元素能够融入课程;另一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思政教育特点。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夯实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管教师队伍的大方向不偏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培训、评价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学培训、思政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强中外教师协作交流,选派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教师与外籍教师建立一对一沟通交流机制,阐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政治方向及价值观念,共同研究制订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理念兼容、教学方法协同。

(二)锚定办学方向,做好课程思政设计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系统布局,做好顶层设计。确定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制定清晰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学习能够达到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目标,并根据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学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特点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方法,确立课程总体内容体系后,挖掘课程内容与思政育人之间的共通点,确立思政育人主题,构建知识与思政主线,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三) 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课程思政氛围

在学校政策层面,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课程思政氛围,努力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和实效性。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学生管理机制等,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管理制度,明确课程思政的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例如,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时,需要将构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提交学校教学委员会等教学部门审核,建立各级听课制度,对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实施进行监督检验,形成闭环反馈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让师生领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树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在教学评价制度方面,教师要改革与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信心,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成长。

(四)挖掘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中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与道德修养等思政育人元素。例如,在介绍机械结构时,引入我国在机械领域的重大突破,如中国自主核电站技术华龙一号、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国速度中国高铁等,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讲述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提高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让学生受到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提高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和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使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培养更多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国际化应用人才。

猜你喜欢

办学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