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表征、困境与路向
——基于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思考
2024-01-02黄海泳
黄海泳
(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2022年8月,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下称大会)表明:职业教育国际化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强调职业教育国际化要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职业教育的使命在多重挑战与机遇交织的新时代中得到升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会“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主题表明,职业教育国际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加注重世界职业教育共同体效应的激发及对新时代发展局势的整体适应与转向,朝高质量发展迈进。为此,正确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式、新路径,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教育与全球化新时代背景的联结,推动全球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表征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是对职业教育前一阶段国际化发展的成果展示与总结升华,更是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殷切期望与趋势阐明。大会以“会—盟—赛—展”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现职业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面貌,指出全球一体化的新趋势,展望高质量发展新样态,表明职业教育全球化从涣散到统一的整体转向。
(一)政治上,疏导价值取向归一
价值取向决定目标导向和行为趋势。命运与共、主动参与、平等联合是本次大会的核心价值指向,揭示了全球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决定了国际化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体化行为取向。价值归一理念回应职业教育国际一体化建设需求,源自国际环境变化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迭代鞭策职业教育国际化从原本机械的稳定态跃迁至灵变的活跃态,并试图在不断探索、调适、创新的过程中梳理出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康庄大道,焕发富有活力的新发展面貌。技术的工具理性可以有效消弭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阻隔,搭建直接对话桥梁,疏通对话渠道,保障灵活化、可视化和便捷化的国际对话。信息技术助力职业教育国际整体联动要求消除国别隔阂,走向联合发展。助力智慧技术激活职业教育国际发展样态是所有国家适应国际化潮流的应有之义,责无旁贷,这是无涉偏见的全球性教育发展进程,这一使命的固有性和价值中立性决定了地域歧视与偏见在大会中的隐退。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依靠整体联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育人模式、发展思路等内在要素的国际性互动与联结依靠多主体、多场域的结构化联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校与企业、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市场需求与职校育人多重联合回应职业教育国际化共促发展的中心宗旨,反观职业教育国际化现实,多重疏离的传统局面只会导致目标偏航与策略迷惘。跳出对立竞争的困顿,创设互惠共生的国际环境,建立全球性关系纽带,确立全球一体的共同目标以及孕育共同行动智慧才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迈向新台阶的应有选择。去边缘化、一体化的共同体思维培育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共进退”这一价值共识,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凝聚力。
(二)经济上,推动教育收益再生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职业教育通过培养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完成劳动力的延续和扩充,在维持和恢复社会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替换补充。职业教育输出的劳动力的规格规制于所学专业,专业设置是市场人才需求的直接反映。专业人才输出联通市场,创造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反之,社会经济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支持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再生产,教育再收益在教育资源再生和经济资源再生的动态历程中产生。职业教育国际化关注教育再收益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宏观上,再生经济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环境映射国际性职业教育收益再生。教育与经济必须在结构上相适应[2]。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致性要求职业教育内部运行理念与社会经济运行理念相呼应。在可持续、可再生的经济大环境下,职业教育必然追随可持续性理念,遵循再生性原则,追求教育收益再生。中观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收益的持续性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背后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多重质性提升立足于资源的占有和扩充,资源的积攒和再生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展开和推进的动力源。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尚处于深化进阶阶段,“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都存在不可规避的能耗损失,关键问题的攻克和关键矛盾的调和更是要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效能的及时产出与有效扩充至关重要。微观上,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结构化催化教育收益持续优化。功能主义认为:结构影响功能的发挥,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影响经济效能的产生,同时,职业教育的经济效能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指导性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参照。在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和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设立满足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市场劳动力需求的新专业,通过增删专业提升输出人才与社会生产需求的适配性,保障职业教育收益的稳定、持续产出。在此期间,教育收益转化为动力,反哺专业结构化优化,促进教育收益的再生循环。
(三)文化上,强化多元兼容联合
文化的兼容与联合是主观接受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并在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中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一种国际姿态。教育学活动是“文化涉入”的,而不是“文化无涉”的[3]。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建构职业教育国际共同体,国际合作共赢生态的建构离不开不同民族文化下职业教育无偏见的平等协作,协同效应的产生建立在多元共存共生的开放式文化互动模式的基础上。建构兼容联合式职业教育国际互动模式基于文化传播的选择性和“人本”育人理念两个方面的理据。一方面,职业教育国际互动中对多元文化传播的选择性凸显国际对话的开放性。文化传播是从一社会到另一社会、从一区域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4]。文化传播的跨地域、跨文化、跨群际的特征决定着职业教育国际互动必须保持开放姿态,保证可供选择文化的多样性。自由互动中,多元文化的批判性引入与民族文化的择优输出是文化的有机选择过程。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经验进行筛选,对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进行选择性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倡导公平性与长效性的结果是兼容联合文化互动形态。公平性要求职业教育展现全纳教育的态势与格局,即让每一个不同特性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同待遇的职业教育。然而,民族文化的差异必然造就区域性发展风格的迥异,在这里需要处理好总体的、一般的、根本性的核心问题(如价值取向),也要充分发掘局部的、个别的、具体性的特色发展(如课程实施)。长效性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效能的持久性有赖于学生终身学习素养的培育,激发学生自主发展,这种内生培育亦是对学生发展的关照。基于公平性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培育可以消解文化互动边界阻隔,立足长效性的自觉、自发、自为的自主发展能力培育撬动主观能动,并驾齐驱围绕“人的发展”这一文化核心发力服务区域文化兼容,破除外界阻力,强化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张力。
(四)教育上,建构高质量职教体系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以适应新发展格局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完善体系布局为主要手段[5]。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建设要求再次明确教育的本体问题,审视方法策略,明确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的原理性与原则性基础。第一,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要求国际整体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育人性、社会性和生产性是统一的[5]。教育的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受到社会形态的制约,培育的人的规格受限于社会需求,从而获得社会性。教育借由人才的输出参与社会生产,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作为教育与产业的桥梁,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育人性来实现教育的生产性与社会性。新时代产业的不断更新优化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应培育具备创新素养的社会人。回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提高职业教育国际整体的水准,以新定新、培新育新、戮力求新的高要求打开了高质量发展体系建构的新征程。第二,国际竞争力的打造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当前国际职教界聚焦的核心问题[6]。“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均衡布局是推进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依靠对国际发展模式与经验的批判引进,也在于对外来经验的本土化。进、出双向的权衡与取舍经历反思、批判、整合的纵向思维历程。权衡利弊中的自我反思过程是思维起点,取长补短的自我完善是实践起点,共同助力职业教育国际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建构。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困境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共存的时代之际,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不可多得的机遇。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诱发与全球化的演进消解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意识性束缚,丰富了国际化的时代内涵,创造了新发展契机,但仍存在难题与挑战。
(一)多主体协同创新知识流动阻滞
多主体协同创新集共享、反馈和创新于一体,摆脱主体、时间和空间束缚,在主体充分进行知识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国际发展智慧最大化。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依赖政府、学校和企业多元主体协同产能支持,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和跨时空的多主体协作建立在各领域知识充分互动的基础之上。大会秉承多主体协同创新理念,采用多元化的会议形式,举办多元主题平行分论坛,运用技术工具消弭时空的阻隔,尽可能保证多主体协同的可操作性,但依旧存在知识流动不充分的实际问题,表现为多主体的不完整性和知识协同的不系统性。第一,职业教育国际化未实现主体全员参与。知识具有流动性[7],知识的流动与知识互动共存。大会参会国家分布显示,参与本次国际会议的只是部分国家,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尚未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互动,国际主体互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究其根本,在职业教育全球互动的资格准入公平化的前提下,国际主体参与互动的资本、时空和文化差异的壁垒问题依旧存在。不完全的国际互动削减了消除地域文化隔阂的可能性,知识流动受阻,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无法得到呈现和讨论,徒增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文化阻力,阻碍知识协同。第二,跨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创新过程疏离化。大会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经验的分享,即知识的协同。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标,知识的协同和创新不是两个独立的模块,而是互相激发的整体。当前的职业教育国际互动偏重知识的平移共享,忽视知识的迁移及创新。割裂知识协同与创新有悖于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生规律,不利于多主体协同的本土化创新。
(二)功利性专业建设重就业轻职业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呈现“功利化”趋势。功利导向的专业建设追逐短时的利益套现,缺乏前瞻性思虑,主要表现为就业导向和社会热潮导向两种价值驱使的专业建设。第一,就业导向式的专业建设忽略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生命发展。所谓就业导向即以社会的岗位要求为标准,按部就班培养符合岗位硬性要求的劳动力,是一种被动的顺应和机械的执行。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升了职教学生的就业率,但就业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教育的育人宗旨是培养具备终身学习素养,能自主谋取终身发展的人。处身全球化的新时代,知识的流动、协同和更新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认知,锻炼思维,规训逻辑。职业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让职教人才进入社会再生产的生态链中,担任奉献者和主导者。高水平人才的高标准和社会生产的持续产能需要的是可持续性、灵变性和生成性素养的动态支持,而不是止步于就业率的静态结果。第二,社会热点导向专业建设的功利性遮盖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全行业建设的国际指向。所谓的社会热潮导向则是指紧扣地域性热门行业和市场主流,开发和建设热门专业,第一时间致力于挖掘新兴行业利益的专业建设导向。大会获奖的项目以信息技术范畴为主,会议论坛的高频议题都分布在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领域,向热门第三产业倾斜的走向与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产业全涉的趋势背道而驰。一头扎进热门专业建设的本质亦是对就业率的盲目追逐,遮蔽了职业发展的动态生成。
(三)重跨境学习轻“在地国际化”
跨境学习和“在地国际化”是当前教育国际化的两大途径[8]。跨境学习通过人员流动来达成国际化目的,而“在地国际化”则是跳出空间移动的藩篱,关注未参与跨境学习部分群体的国际化,是一种非流动性的国际化,因而又称本土国际化。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和国际关注度高涨,然而对跨境国际化和本土国际化两个重点内容的倾注却出现偏斜,体现在学生素养培育和教育联动方式两个方面。第一,不够重视本土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在国际化素养培育的主体上,职业教育关于国际素养培养的讨论多针对管理层和一线教师,试图以职业教育教师为中介,借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这种间接性的“传输式”培养逻辑是对职业教育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在国际化素养的途径上,职业教育更加关注跨境交叉互动。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研究上,主要讨论的还是“步伐不大、影响不够和机制受限”[9]等跨境流动影响因素的问题,缺少对职业教育本土学生国际化素养培育方面细节问题的探讨。第二,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联动主要以资源的跨境流动为主。留学生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跨境交流和教育经验跨境传输是职业教育对接国际的主流渠道,职业教育的国际互动始终圈定在地域跨界联动的大前提下,紧盯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鲜有“在地国际化”成功经验的交流。对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忽视及职业教育国际化主流途径的限制导致职业教育跨境流动和“在地国际化”的不平衡。
(四)教师群体类型化专业发展局限
高质量发展建设和信息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等多重考验交织的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断拔高,更加强调类型化的专业发展。相较于普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的类型专业发展体现为专业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性”融合原则要求下的素质能力特征[10]。反观国际化现状,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仍限于受外界牵引的被动困境,束缚职业教育教师 “类型化”特性的突显。第一,职业教育教师技术技能自我更新能力较弱。技术快速更迭使职业教育教师被动卷入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革新的大潮中,国际发展的多变性和高标准性迫使职业教育教师不得不投身技术技能的更新换代当中。面对教学和技改的双重挑战,极少职业教育教师能够身兼数职或进行双向技能的革新,加上学校教育与国际企业联系不够紧密[11],导致这种缺乏主观能动的职业教育“类型化”国际性专业发展收效甚微。第二,职业教育教师自我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国际沟通能力羸弱,应变能力不足,导致其在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领域的国际性交流学习中无法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职业发展受阻,这些窘境的出现归因于职业教育教师国际性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第三,职业教育教师国际化教育素养还不足以支撑国际化人才培育。职业教育教师的国际化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国际素养培育,从而影响职业教育国际型人才的供给。由于缺乏理念学习和方法指导,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国际化整合能力有限,局限的教育理念和有限的专业能力使职业教育所培育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国际社会人才需求难以建立完全契合的关系。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优化路向
时代挑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昭示着职业教育国际共同体建构是必然选择。多重考验交织的新时代境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挖掘时代考验中的契机,开辟高质量发展路径需要从顶层到实践进行自上而下修缮,明确职业教育国际共同体的共同追求,加强共同体内部多领域、多主体的知识流动,调整职业教育国际生态系统,依托教师群体的整体发展,逐一击破各个困阻。
(一)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引导知识协同创新
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是职业教育文化互动和产教研多主体知识流动的主要渠道。全球性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共享涉及文化的传递,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主体间本体知识的相互熟悉关系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流动。职业教育的地域特色根植于民族文化,职业教育的国际互动即文化的传播,有传递则有接触,接触容易产生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另外,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发展立足于学校和企业双主体间的经验知识沟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技术理性,搭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有助于调和国际互动中的文化冲突,引导不同育人主体间的知识跨界流动,推动职业教育知识协同创新发展。
搭建线上、线下协同,会议、论坛及区域发展组织等多形式的权威互动平台,打造职业教育国际知识链。知识链搭建有助于消除职业教育知识孤岛,形成知识协同[12]。权威交流平台为职业教育的深层互动提供窗口,为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提供媒介,保障职业教育国际范畴经验知识的有序流动。线上、线下协同的多形式的平台建构可以弥补落后地区因经济条件等外部条件的牵掣而无法参与出席国际关键会议的缺陷,达成国际整体同步协同,实现关键性对话的全员参与及日常性交流的规律开展,提升职业教育内外知识多向流动的速率,形成集世界职业教育知识的聚集、交换、整合和内化于一体的互动机制,保障职业教育国际化知识链有序运行。
搭建智慧化交流平台,引导知识的适时传递,调节文化差异性冲突,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双向或多向的多维动态协同创新。市场供需的多变性和智慧平台的灵变性催生动态协同。校企和谐合作育人的协同效应在于教育场域思维和经济场域思维之间的相互启发及市场需求端与人才培养端的直接对接。知识协同的引导和维持讲究在恰当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合适的对象[12],讲求精准以提升知识协同效率。技术赋能的灵变性优势,既可以实现职业教育精准配合市场供需,又可以辅助外来职业教育经验本土化的评估工作,并以智慧互动平台的知识协同为中心,辐射各个区域的校企协同,将协同创新引向更高的台阶。
(二)专业服务职业发展,关注职业生命历程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 “职业人”。大会在谈及科学育人时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事实上,人的职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部分。人的职业社会化一般包括学生职业社会化和继续职业社会化两个阶段[13]。职业教育对应的是学生职业社会化,学生工作后进入继续职业社会化阶段。学生职业社会化内化职业价值,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为继续职业社会化奠定基础,继续职业社会化是职业社会化的延续,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专业对接职业。学生职业社会化对继续职业社会化的蓄力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葆有前瞻性,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全程发展。
专业教学服务职业素养发展,培育职业教育学生职业发展力。职业历程是职业教育人才进入市场岗位直至完成职业社会化的全过程。就业只是职业的开始,职业教育人才应对职业发展的挑战与变动,完成自身的职业社会化,反哺职业本身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向促进过程是关键。从职业教育人才终身发展和职业创新发展的共时性存在和历时性积累看,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性是职业教育所应重点培养的职业素养。专业建设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专业教学圈定人才培育内容。市场岗位需求导向转向人的职业素养发展和职业持续发展导向,意在转变专业建设以占有市场为终点的“功利性”价值导向,打破专业教学囿于技术技能等静态知识传授的局限,摒弃诸如就业率短时性单一效益的索取,转向人才和职业的长时性发展,从而培育职教人才的职业发展潜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的统一。
面向全产业进行专业建设布局,提升青年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新时代职业教育一边直面挑战,一边解决实际问题。国际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既要处理好新矛盾,又要兼顾全球减贫、绿色发展等现实问题的深入解决。大会“职业教育助推减贫论坛”以国际视角和国内发展为切入点充分论证了职业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凭借文凭获取工作,进入市场生产的生态链,获得更高位的社会资源,实现社会阶级的向上流动。对照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建全、建足、建好各个专业,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为广大青年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助力全球减贫,服务全球可持续性发展。
(三)搭载国家文化特色,催化本土国际化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同国家卷入新发展潮流与输出本土经验的窗口,是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走向国际和国际先进文化本土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大会搭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国际互动平台,为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国际输出与特色展示创造机会。大会中对职业教育面对的全球性问题的深入剖析拓展发展视野,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拓展方向和思路参照。在跨境输出与本土内化的权衡上,掌握适切引入和本土融合的具体策略是关键。
融入传统文化,搭建国际发展经验的本土化桥梁。在职业教育发展本土化上,大会中竞赛项目的设置展现了一个较好的方式。大会竞赛的项目不仅有人机智能、通信网络和云计算等国际热门,而且设立了中餐烹饪、中华茶艺和中华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充分展现了职业教育创新拓展与本土文化传承的完美配合。职业教育既要吸收国际化上的先进理念和模式,接轨国际发展主流,又要兼顾自身的发展实际,确保文化兼容。前者是索引,后者是关键。对接国际新产业、新潮流和新技术在于促进职业教育纵深的拓展创新,是层次与历史的推进,民族传统的加入赋予外来文化新生命,保障外在经验的落地,借助传统文化与外来经验的融合完成文化适应与文化拓展的双向调试,建构职业教育国际融合与本土特色均衡的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建构文化共同体,多元共同体合力催化本土国际化共同体。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最终旨趣是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进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效能释放。职教国际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全球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指引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共同体的建构,共同体效应的形成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共同体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基本样态,但不是整体性的单一样式,而是多维多元的组合叠加。共同体的建构和维系离不开每一组合的相互配合,离不开国际共同体范畴内小范畴共同体的通力合作。因此,国家内部需要根据地方优势建立利益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人类技能共同体等多个共同体的平行、均衡、高质量发展,凝聚职业教育共同体合力,助推职业教育本土国际化共同体发展。
(四)拓展教师发展视角,还原教师角色主体
新时代、新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创新优化。大会中提及的课程变革、国际发展形势的剧变、技术变革的压迫处处凸显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每一位职业教育教师转变专业发展理念,化被动为主动,自主提升国际素养以适应新环境。
以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牵引,营造职业教育教师全阶段、全方位持续性发展的国际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主张超越教师本身的局限,强调教师所处发展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文化环境[14]。职业教育国际范畴内教师整体专业发展的提升离不开积极进取的国际环境的浸润。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合作创新与职业教育国际共同体的合作共赢要义相一致,团队教师锐意进取、鼎力创新的优秀品质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取向。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 “三教”改革等提质培优行动中的创新理念和行动范式体现教师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文化,为职业教育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创新团队的创新文化提供自我省思和自我更新的精神指引,基于新时代挑战的全方位创新启发职业教育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支持职业教育教师持续推进“类型化”专业发展的环境。
把专业发展的主权交还给职业教育教师,将外在的被动要求转变为教师的主动需求。无论是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生涯中自我发展的标准还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无疑都是理想的“应然”建议,在外界施加的束缚下,职业教育教师只能被动顺应制度化的条条框框,走向外界所期待的、原定的和机械化的专业发展轨道。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外在的角色期待只有转变为主体角色扮演的主动需求才能触及主观能动,激发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才是改善“实然”发展样貌的根本所在。对专业发展意向的自主激发而言,外在环境的支持只是一种外在诱导,主体对外界要求与自身发展关系的体认是教师发展主体角色行为的思想指引。因此,首先要阐明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新发展要求,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要求之间的勾连,认清“应然”与“实然”的差距,诱发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