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与突破: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探析(1918—1931)
2024-01-01郎元智梁启东
摘" 要: 在近代中国电池工业的发展历程中,辽宁的电池工业起步较早,并在国产干电池领域初步突破技术瓶颈。在辽宁本地的电池生产方面,以王秉乾创办的安东中华电气机械厂和张少亭兄弟创办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为代表的辽宁电池工业虽然规模弱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而言,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是为打破外商垄断、重新夺回本地市场而产生的,符合近代中国工业“冲击—反应”发展模式。由于其规模弱小,并未形成与外资企业开展“商战”的能力,但折射出的国人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奋进精神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颂扬。
关" 键" 词: 民国; 辽宁; 电池工业; 干电池; 中华电气机械厂; 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
中图分类号: F4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4)04-0366-06
收稿日期: 2024-05-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075)。
作者简介: 郎元智(1982—),男,辽宁鞍山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近代东北城市史、近代东北工业史和近代东北红十字运动等方面的研究; 梁启东(1965—),男,辽宁抚顺人,二级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工业化史】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4.04.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这不仅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而且对我国新兴科技工业的培育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电池工业是新能源工业的重要领域,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乃至有人预言,第五次工业革命极有可能是由电池的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新能源革命。电池作为一种便携式的电能存储设备早已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采矿、交通、照明等几乎所有工业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近代电池的发明和生产技术均来自国外,中国在电池工业上起步较晚,导致近代中国电池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均相对落后。在诸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近代中国电池工业蹒跚起步,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进步。辽宁作为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在近代中国电池工业发展历程中贡献了独特力量。
关于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的相关问题,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尚未形成直接的研究成果。目前,仅有张莹《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一文略有涉及,主要从科技史的角度论述了近代电池知识和技术引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电池对国人生活和民族工业的影响[1]。该文对民国时期中国电池工业的发展状况虽有详细论述,但多集中于江浙沪地区,对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电池工业鲜有涉及。学术界对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关注较少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近代的电池工业在当时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均被外国垄断,中国尚处于仿制阶段,这就使得中国的电池工业起步较晚,规模亦较弱小,在庞大繁杂的工业史中并不显著;二是涉及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的史料较少,为全面研究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带来了较大难度。
然而,对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术价值方面,对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开创意义,可以进一步将研究视角扩大至近代中国的新兴科技工业。在现实意义方面,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不仅是中国人在新兴科技工业领域突破外国人“卡脖子”的一次尝试,更折射出中国人反抗侵略、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非常值得总结弘扬。本文从电池工业的视角,尝试厘清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而对其发展模式、规模体量及其蕴含的内在精神开展研究探讨,以期丰富近代东北工业史特别是近代东北新兴科技工业史研究。
一、民国时期辽宁本地电池市场均被外商垄断
电池的历史十分久远。1932年在伊拉克巴格达东方的霍亚特拉帕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中,就有用于为首饰镀金镀银的电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池——巴格达电池。1800年意大利人伏特(VOLTA A.)发明了伏特电堆,使用锌板和铜板浸渍在硫酸溶液中制成,是为近代电池的原型。后来经过丹聂尔(DANIELL J.F.)、勒克朗谢(LECLANCH G.)、加斯纳(GASSNER)等多位科学家的不断改进,电池终于成为今天使用的样子。1890年美国首先开始生产干电池,并将它应用于手电筒、便携式收音机、照相用闪光灯、电动玩具等日常生活领域。蓄电池则是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等科学家发明的,其中最常见的是铅蓄电池,被广泛应用在电动机车、普通汽车、火车、电扇、电话、扬声器、信号灯上。
近代以来,由于开展了大规模工业建设,辽宁的工业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不仅大力发展榨油、缫丝、酿酒等轻工业,还兴办了一大批矿山、铁厂、兵工厂等重工业,从而形成了辽宁工业发展雏形。伴随着近代辽宁工业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电池的需求量也随之猛增。电池不仅可用于矿山、汽车、火车等重工业领域,还可用于电报、电话、照明等日常生活方面,可谓用途非常广泛。仅以电话业为例,电池作为电话机的供电载体,为电话业之必需品,且每年消耗量极大,每每购买都要耗费大量资金。如1931年1月9日新民县政府给新民县电话局的指令中记载:“现在金贵银贱,购买电料,实觉为累,而电池一项,尤为日常紧要用品大宗消费,想贵局亦觉耗款之巨耶!”参见《新民县政府为新民县电话局请示廉价电池可否定购事给新民县电话局的指令(附新民县电话局的呈)》(1931-01-09),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38-01-000813-000034。
然而,由于近代电池的发明及核心技术均为外国所垄断,中国电池工业起步相对较晚。晚清时期中国电池市场几乎都被外国品牌垄断。辛亥革命前后,日本电池首先输入中国,如日本同茂株式会社生产的“同茂”牌电池就曾经在上海、宁波、厦门、广州等地大量倾销。然而,由于其质量低劣,很快就被美国电池所取代。如美国永备公司(National Carbon Co.,Inc.U.S.A)出产的“永备”牌电池质量优良、经久耐用,很快就取代日本电池垄断了中国电池市场,并在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汉口等大城市大量倾销。辽宁的情况亦是如此,近代辽宁电池市场一直被外商垄断,其中尤以美国“永备”牌电池最为强势。如1931年1月17日美国“永备”牌电池广告中就曾写道:“全球最精美之电筒用电池——永备牌整体电池,从不误事,耐用经久,光亮力足,最称经济。各处上等电料店均有出售,谨防伪品冒充。美国纽约永备制造。”参见《美国永备电池为宣传永备牌电池精美耐用事的广告》(1931-01-17),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85-01-002545-000083。
面对如此强势的外国电池,诸如奉天电话局等也要使用美国电池,这在历年奉天电话局的呈文及公函中均有所反映。如1921年2月17日奉天电话总局给宽甸县电话局的函中就有如下记载:“兹查干电池系一种电话必需之品,弟不知贵局向来用购何处。现在敝处存有美国名厂发明顶好新干电池,不但适用且能延寿,每筒价格规定现大洋九角,较比其他,货美价廉,并非虚语矣。”参见《奉天电话总局王奎斗为请购用干电池事给宽甸县电话局的函》(1921-02-17),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58-01-006916-000196。再如1927年10月27日奉天省长公署给奉天电话局的指令中亦有奉天电话局向美国慎昌洋行订购蓄电池的记载:“高前局长前向慎昌洋行订购蓄电池四具,价款现洋六百四十元,既有局函为凭,无可否认,应准由局筹款偿还,以维信用。”参见《奉天省长公署为奉天电话局报前任奉天电话局局长高毓衡购买慎昌洋行蓄电池可否筹款偿还事给奉天电话局的指令》(1927-10-27),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0-01-003967-000269。而1926年9月24日奉天电话局给奉天省长公署的呈文中,还有购买西门子及美国自动电器公司蓄电池供电式电话机及电缆所需费用的内容:“应付西门子公司之定款现大洋八千七百一十六元六角六分,共计现大洋一万五千三百一十六元六角六分,按照官银号市价折合奉大洋约需三万四千余元。”参见《奉天电话局为希向奉天财政厅借垫购置西门子公司及美国自动电器公司蓄电池供电式话机及电缆事给奉天省长公署的呈》(1926-09-24),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0-01-003967-000187。从以上几则材料可以侧面看出,美国电池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在奉天电话局的电话设备之上,且每年因更换电池都要花费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都被美国电池厂商赚取,本地利权损失颇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1年,外国电池一直充斥着辽宁电池市场,其中美国“永备”牌电池基本垄断了当地的电池市场。
二、辽宁电池工业突破技术瓶颈初具规模
为对抗外国电池的倾销,打破垄断,重新夺回中国的电池市场份额,1912年,近代著名实业家、电气工程专家胡国光在上海闸北虬江路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池厂——上海国华电池厂(即中国蓄电池厂的前身),出产“名姝”“地球”“鹰”牌等国产电池。然而,由于资金和技术不足等原因,该厂生产的国产电池“根本无法与美货‘永备’牌电池进行市场竞争”[2]237。其后,中国电池工业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纷纷涌现。如1925年,著名实业家丁熊照创办了上海汇明电池厂,出产“大无畏”牌电池。同年年底,胡少飞创办了精新电池制造厂,出产“无敌”牌电池。1926年,翁元春创办了上海华明电池厂,出产“金鼠”牌电池。此外还有“福建明华电池厂生产的‘时代轮’牌电池,广州兴华电池厂生产的‘狮’牌电池、‘五羊’牌干电池,广州林汇昌电池厂生产的‘金钱’牌电池,粤东电池厂生产的‘555’牌电池”等[3]。其中“大无畏”牌电池是国产电池的代表,并在20世纪30年代与美国“永备”牌电池展开激烈商战,最终击败美国电池,一举占领上海市场。
为了“提倡国货,以挽利权”,上海出品的国产电池也在东北广泛销售。如1927年6月7日的广告中,上海五星牌电池东三省总经理处就鲜明地提出:“本号总代理上海五星电池厂(手电棒所用)之干电池一年余。兹向荷东三省各大埠惠顾承销,凡经购用者莫不交口称赞。惟因该厂(上海五星电池厂)所制之各种手电池系采用纯粹国产,而造成电力富足,电光明亮,价格低廉。我东省凡有志提倡国货者,或经理,或销售,均可与本号来函商磋。本号期望诸爱国同志极力提倡国货,以挽利权,则本号欢迎之至。”参见《上海五星牌电池东三省总经理处金生永为招请承销上海五星牌电池代售处事的广告》(1927-06-07),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47-02-012392-000021。电池经销商之所以倡导国货,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广开销路、获得利益,还因为这样做可以号召国人支持国货,以打破外国电池的垄断,在经济上抵御外国侵略。
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发展历程与近代中国电池工业的发展历程颇为相似,也是为了打破外国电池垄断,夺回本地电池市场而兴起的。早在1916年,安东的医生王秉乾等人就已经能够利用国产材料制造干电池,这在1916年5月26日奉天巡按使公署给农商部的咨文中有所记载:“该医生王秉乾等发明制造干电池,其一切材料均用中国物品,自属留心化学发明工艺,应否准予注册专卖,以示奖励。”参见《奉天巡按使公署为医生王秉乾等发明干电池检同原送电筒及说明书请查验见复施行事给农商部的咨》(1916-05-26),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0-01-011787-000003。由此看来,就全国而言,辽宁电池工业的起步时间可以说是非常早了,仅略晚于1912年胡国光在上海开办的中国第一家电池厂——上海国华电池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王秉乾等人发明制造的干电池并没有实现大规模量产,因而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
无独有偶,在突破干电池技术瓶颈方面,奉天电报局的孙宝善兄弟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据1918年11月15日中华民国交通部第2019号训令记载:“前据奉天电局报生孙宝善呈称与胞弟志善研究制造干电池,就本国各地搜求相当材料,昕夕试验,时阅二载,款费千元,始克告成。凡关于开电式、闭电式、双工式等用之干电池悉能制出相当之品,其他附属诸品如炭条、螺丝、防护材料悉能自制。统合成本比外洋为廉。”参见《交通部训令第二○一九号》,《交通月刊》1919年1月1日,第25期,第24页。从此则材料不难看出,当时孙氏兄弟已经成功完成了制造干电池的各项试验,结果较为理想,其试制的各类干电池都具有较高质量,相关附属材料也实现了自制,且整体制造成本低于外国同类电池,初步实现了国产干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鉴于孙氏兄弟研制的干电池质优价廉,能够媲美外国生产的干电池,又恰逢此时胡国光正在创办上海国华电池厂,于是交通部将孙氏兄弟调往上海,协助胡国光推进电池工业发展:“令赴沪与胡国光合力进行,互相研究,俾我国制造电池事业早日发展,以塞漏巵。”参见《交通部训令第二○一九号》,《交通月刊》1919年1月1日,第25期,第25页。虽然辽宁电池工业再次与大规模发展失之交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孙氏兄弟凭借先进技术支援上海电池工业,不仅为中国电池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彰显了辽宁工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
此后,辽宁电池市场一直被外国电池垄断。为了打破外国电池的垄断,辽宁的民族资本开始创办电池工厂,以期夺回辽宁本地的电池市场。1929年3月,江苏丹徒人张少亭兄弟4人在奉天商埠地南市场震东路开办了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雇佣张春森、吴金生、贾宝宽、吕阿虎、张玉声等5名工人,投入资本奉大洋5000元,生产“狗头”牌干电池。“这是沈阳民族资本最早开办的干电池手工业工场。”关于辽宁第一家电池厂的记载主要有两种:其一,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1929年3月由张少亭兄弟创立,“雇工5人,拥有资本5000元,生产狗头牌干电池”。1994年版《沈阳市志》和2020年版《辽宁工业发展史料汇编及图录·综合卷》均持此说。(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沈阳市志》第5卷《轻工业·纺织工业·区街企业》,沈阳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辽宁省农矿厅为商人张少亭申请设立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事给辽宁省政府的呈及辽宁省政府的指令》,辽宁省档案馆编《辽宁工业发展史料汇编及图录·综合卷》第4册,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457页)其二,中南电池厂,1930年创立,“有职工15人,生产狗头牌电池”。1985年版《沈阳市情》和2005年版《辽宁省志·轻工业志》均持此说。(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沈阳市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页;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轻工业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鉴于一般而言档案资料更为准确可靠,故本文认为辽宁第一家电池厂应为1929年3月创立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至于1930年的中南电池厂是否为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发展扩建而来,尚待考证。另据1929年3月31日时任辽宁农矿厅厅长刘鹤龄给辽宁省政府的呈文:“窃商现积资奉大洋五千元,拟在省城商埠南市场开设中国干电池工厂,自行创立并无外侨参加。该货性质纯粹,干电池专供电话、电灯、手电灯之用。该电池商标以狗头牌为记,制造时并无危险物品。”参见《辽宁省农矿厅为报商人张少亭在辽宁省城开设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请添发执照事给辽宁省政府的呈(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营业种类表)》(1929-03-31),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0-01-003180-000001。由此可见,该厂生产的“狗头”牌电池质量优良,在电话、电灯、手电筒等新兴工业品中均可应用。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开办之后,生产的产品销路旺盛,每天生产的干电池都被抢购一空,甚至达到随产随销的状态。
时至1931年,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工厂之一(共8家),这可以从1931年2月9日辽宁总商会为推行工厂法给各个工厂的通知中得以印证:“除分行外,合亟抄发工厂法施行条例,通知该工厂知照,特此通知各工厂。计抄发工厂法施行条例一份。辽宁纺纱厂、北宁珐琅工厂、中国干电池制造厂、东兴纺织厂、中华制革厂、第一针织厂、辽宁纺织厂、天华工厂。”参见《辽宁总商会为发工厂法施行条例请知照事给辽宁纺纱厂中国干电池制造厂东兴纺织厂等的通知》(1931-02-09),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4-01-004082-000007。1931年8月22日,沈阳市商会为推广实施工厂法也给各工厂发去类似通知(共11家):“除分行外,合亟通知该工厂知照,特此通知各工厂。计开:北宁珐琅工厂、东北制棉工厂、中国干电池制造厂、东兴纺织厂、第一针织厂、中华制革厂、辽宁纺纱厂、天华工厂、大亨铁工厂、真光造胰工厂、辽宁纺织厂。”参见《沈阳市商会为工厂法第13条准以2年内为实施之预备期间请遵照事给北宁珐琅工厂东北制棉厂中国干电池制造厂等的通知(附各工厂清单)》(1931-08-22),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4-01-004082-000016。相较辽宁总商会的通知,沈阳市商会的通知中新出现3家工厂,而两份通知中中国干电池制造厂均在其列,无疑可以佐证该厂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骨干工厂。
安东的中华电气机械厂也于1931年6月13日完成了商标注册,获得了特许经营权,开始大规模生产干湿电池。这在1931年8月10日实业部给辽宁省政府的咨文中得到了印证:“(安东中华电气机械厂经理王秉乾)故当时仅将用于包(苞)米脱粒机、打粳子机商品之圆红王字商标先予审定,至用于大小干湿电池商品之圆红王字商标续据该商于六月二日另文补充手续,亦已依法审定,业于六月十三日将第九七三三号审定书发给该商收执矣。”参见《实业部为商标局查核关于王秉乾请注册干湿电池商品圆红王字商标情形事给辽宁省政府的咨》(1931-08-10),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0-01-011755-000099。
此外,辽宁的各级电话局也全力支持辽宁电池工业的发展,并着手采用国产电池取代外国电池。如1931年1月9日新民县电话局给新民县政府的请示中就有如下记载:“兹有友人王文阁(系东京电气专修毕业,又在东京电气会社服务六年)对电池一门特有研究,能制干电池,又善能以废电池另新制做。制者分交换机、话户用两种,交换机用者力与各种电池同,话户用者力独高(一筒可抵两筒,以话机试验显然可分)。今秋王君归来,首在敝局试验结果,成绩甚佳,足抵外货……查电池乃职局必需品,尤以价格低廉、电力充足者为相宜。王君所制电池既称物美价廉,且不需先出款定购,似极相宜。”参见《新民县政府为新民县电话局请示廉价电池可否定购事给新民县电话局的指令(附新民县电话局的呈)》(1931-01-09),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38-01-000813-000034。从此则材料中不难看出,国产电池质优价廉,新民县电话局已经开始着手采用国产电池替代外国电池。因此,有理由相信在辽宁各界的支持下,辽宁的国产电池一段时间后可以全面替代外国电池。
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和安东中华电气机械厂的相继投产,标志着辽宁电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此时辽宁电池工业实力弱小,尚未形成与外国电池开展“商战”的能力,但是随着辽宁电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辽宁的国产电池前景光明,潜力巨大,有望打破外国电池的垄断,重新夺回辽宁本地电池市场。
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侵占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电池工业的发展进程也被粗暴打断,继之而来的则是日本对辽宁电池工业的强占和掠夺。九一八事变后,日伪通过满洲干电池株式会社、满洲汤浅电池株式会社、三井汤浅电池厂和满洲电池厂等企业,全面垄断了辽宁电池市场,肆意榨取辽宁人民的血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的电池工业才得以重获新生。
三、辽宁电池工业展现出时代特征与民族精神
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历时较短,只有十余年,但是仍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1) 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是受外资企业刺激而产生的,符合近代中国工业“冲击—反应”发展模式。纵观近代中国工业史,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许多行业都是受到外资企业的刺激而产生的。这种刺激不仅反映在对国内市场的争夺上,还反映在技术差距、资金规模、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近代中国电池工业发端于上海国华电池厂与日本同茂株式会社的竞争,辉煌于“大无畏”牌电池击败美国“永备”牌电池重新夺回上海电池市场,这一发展历程即是典型的“冲击—反应”发展模式。民国时期辽宁的电池工业亦是如此,正是由于受到美国“永备”牌电池的刺激,才诞生了王秉乾创办的安东中华电气机械厂和张少亭兄弟创办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开启了辽宁电池工业的大门,这同样符合“冲击—反应”发展模式。
(2) 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是规模弱小,尚未形成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能力。与同时期上海电池工业的发展状况不同,辽宁电池工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是规模相对弱小。1929年3月31日时任辽宁农矿厅厅长刘鹤龄给辽宁省政府的呈文称:“张少亭兄弟四人均能自制电池,工人五名,租用楼房规模极小,均用人工制造,所用材料亦甚简单。”参见《辽宁省农矿厅为报商人张少亭在辽宁省城开设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请添发执照事给辽宁省政府的呈(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营业种类表)》(1929-03-31),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C010-01-003180-000001。由此可见,张氏兄弟创办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无论是从工人数量来看,还是从工厂规模来看都较为弱小,并不能对当时已经垄断辽宁电池市场的美国“永备”牌电池构成威胁,更无法与之开展“商战”。
然而,虽然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其发展历程中仍然展现出令人感佩的民族精神。
(1) 民国时期辽宁的电池工业虽然弱小,却是民族工业对新兴科技工业的初步探索,体现了国人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奋进精神。电池作为近代工业的舶来品,其发明及核心技术均被外国垄断。为了打破垄断,实现电池国产化的目标,诸如孙宝善兄弟等一批中国人不辞劳苦,不断探索,因地制宜通过一系列研究试验终于取得了技术突破,初步实现了电池国产化。这不仅是我国民族工业对新兴科技产品的初步探索,也是近代中国人在新兴科技工业领域突破外国人“卡脖子”的一次勇敢尝试,其间的艰辛和努力体现出国人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奋进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2) 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发展虽因九一八事变而被打断,但其折射出国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以张少亭兄弟创办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为代表的辽宁电池工业虽然规模弱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假以时日定会在辽宁市场与外国电池形成竞争。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打断了这一切,导致辽宁电池工业并未形成与外国企业开展“商战”的能力。但辽宁电池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体现出民族工业对外国垄断的抗争,更折射出国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弘扬。恰如上海“大无畏”牌电池与美国“永备”牌电池开展“商战”,虽然美国企业实力强大,但是我们“技术困难,环境恶劣,组织未备,人事不良。种种阻挠,均以百折不回之大无畏精神,予以克服”[2]241-242,其中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正如其品牌一样,着实令人钦佩。
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电池工业发展历程中,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起步较早,特别是在干电池自制技术领域取得了标志性突破,为近代中国电池工业特别是上海电池工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在辽宁本地电池生产方面,以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虽然规模弱小,尚未形成与外国企业开展“商战”的能力,但其折射出的国人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奋进精神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张莹.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左旭初.著名企业家与名牌商标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左旭初.民国商品包装艺术设计史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31.
Resistance and breakthrough:study on battery industry
in Liaoning during Republic of China (1918—1931)
LANG Yuanzhi1, LIANG Qidong2
(1. Institute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enyang, Liaoning 110031,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attery industry in modern China, the battery industry in Liaoning started early and broke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dry batteries. In terms of local battery production in Liaoning, though the battery industry in Liaoning represented by the Andong Zhonghua Electrical Machinery Factory founded by Wang Bingqian and the Chinese D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Factory founded by Zhang Shaoting brothers was small in scale and weak, but had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general, the battery industry in Liaon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as created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foreign companies and regain the local market,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conformed to the “impact-respons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Chinese industries. Due to the weak scale, it had not formed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commercial warfare” with foreign enterprises. However, it reflected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fearlessness and courage to explore, and the struggling spirit of persever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still worthy of praising nowadays.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Liaoning; battery industry; dry battery; Zhonghua Electrical Machinery Factory; Chinese D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Factory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