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管见

2024-01-01唐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古典意境诗词

唐敏

摘要:选编入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古典诗词作品不仅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意蕴,还蕴藏着先人的品格操守、志趣情怀。古典诗词教学,应让中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之美,提升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中学生的精神成长打好底色,润泽中学生的心灵。2022年9月,自实行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来,虽然有一些教师提高了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视,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在简析了古典诗词的重要性、初中古典诗词教学问题与成因后,尝试从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价值美四个方面结合新课标要求来初步探索改进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以降,源远流长,诗歌一直被奉为文学正统,无数文人士子躬履实践,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以及作为其变体存在的词、曲作品。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诗歌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诗歌之于中国文学、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学习古典诗词,能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一、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新课标》中指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可以说,学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古典诗词在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典诗词除了出现在每册“阅读单元”的“教读”类课文(如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第24课《唐诗三首》),每册书还有两处独立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版块,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背诵积累各类古诗词,其范围覆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各个时期。初中六册书共选入古诗词八十余首,每一册诗词篇数皆在十几首,所占课文篇数比重达到三成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国家、教育部希冀借此引导青少年认同并热爱中华文化。相对应的,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2022年新课标实行以来,对于古典诗词,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从教的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囿于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少、考试题型和内容较单一,部分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教授不够重视,授课趋于模式化,只簡单讲授背景、诗人、诗意、情感总结等,甚至只要求学生进行背诵默写,忽略古典诗词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内蕴,以及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授课过程模式化、流程化,教学效果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容易兴味索然。长此以往,这种基于简单记忆和机械训练的浅层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阻碍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有效思维。[3]从学方面来说,一方面,学生学习诗词的目的一般都是在考试中获得理想分数,可谓仅为考而学。另一方面,浮躁而功利的现实社会,全民娱乐,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玄幻、言情小说或相关影视剧、短视频盛行,许多学生感觉古典诗词乏味可陈,正因如此,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也正在逐渐退化,如果不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将会错失借古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滋养心灵的最佳机会,也会缺少最基本的古典文学底蕴。而此种现象既不利于学生思维和欣赏品位的发展,也绝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三、新课标下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向来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不可多得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珍品。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深邃的意义、意味、意境,给身处错位时空的现代人在解读上造成了相当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心志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更显艰涩。因此,如何讲析古典诗词作品,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进而热爱传统文化。根据古典诗词的韵律性、抒情性、意象性等特征,中学语文课堂教授古典诗歌词曲作品时应当着力抓住中国古典诗词的特性和实质: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并且发掘其价值美。

(一)声情并茂,以吟诵倾听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作为韵文而存在的,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郑樵《通志·乐略》云:“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清初文学家焦循在《雕菰集》里更是有“不能弦歌者即非诗”的观点,可见诗歌与音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在教授这类作品时,首先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悟其内蕴的节奏,欣赏其音乐美。

古典诗词教学中,教者可根据学情,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范读、或自由读,或单人读、或集体读,或比赛读、或表演读,选择合适的音像资源,或配乐读、或击拍读。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我们都必须给予学生恰当、科学的诵读指导,搭建多种教学支架来引领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

首先须读准诗句节奏,准确停顿。如七上选入的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把握五言诗歌“221”的节奏感,这样可使学生比较顺利地在语言层面上理解诗歌的含义,从而比较迅速地进入赏析古典诗歌的角色。在读准节奏、停顿正确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典诗词初步的理解读出语气和语势,以揣摩作者在作品中所贯注的的情感,表现出古典诗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名师徐杰老师教授八下选入的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对学生进行细腻的朗读指导:读好七言句的停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读好抒情句的语气、语调“(沉重地)归来倚杖/自叹息”“(祈盼地)长夜沾湿/何由彻”“(慷慨悲壮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有层次、有立体感的朗读活动,避免了机械重复,让学生很快感受到了“歌行体”的节奏韵律之美,也为后来丰满细腻的品读埋下伏笔。

如此,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声情并茂的诵读,古典诗词特有的节奏感、韵律美必会感染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语感,诵读诗词变得有意思了,兴趣被激发了,那么接下来理解、体悟意境美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联想想象,以体验把握意境美

古典诗词中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的、通过情与景的交融、心与物的交流而形成了意境。景物是显性的,情感是隐性的,因此,我们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时,不妨由景入情,让学生在了解诗意、把握景物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力,去深入发掘内蕴的情感。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述说,用文字表达,用图画描摹,用肢体表演,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手段。譬如八上所选入的王摩诘《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是一幅简笔风景画:“大漠”是静止的黄色,“孤烟”是寂寥的灰色,“落日”的橘色,浮动在“长河”的青色;大漠是背景,孤烟是一条直线,而落日是一个圆圈。寥寥十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寥廓雄浑的边塞风景画,诗歌的意境可说是全在这图画中了。无怪乎《红楼梦》中林黛玉推荐香菱学诗首先就要读《王摩诘全集》呢!

境界具有真实性,也具有独特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人而异,譬如韦端己的“疏可走马”与温飞卿的“密不容针”,譬如杜甫的顿挫沉郁与李白的飘逸豪放;因时因地而异,譬如二十四岁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年轻气盛与五十六岁的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老病孤愁,譬如李清照南渡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清丽明快与南渡后“我报路长嗟日暮”的凄凉感伤。因此,我们在讲授诗词时,不可回避地要学生对诗人当时当地的境遇作一定的了解,知人论世,以便更准确更深刻地体会诗词的意境。

(三)炼字析句,以品鉴感受语言美

古典诗词作品是语言的精华,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学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5]可见优美的诗歌词曲作品“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往往一字千钧、振聋发聩,留给读者许多无穷的想象与不尽的回味。画龙须点睛,不仅创作如此,教授亦然。我们在课堂讲授时不能不对这样的点睛之笔作重点的“照顾”。譬如“僧敲月下门”之“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皱”,须重点引导学生揣摩、体味。

此外,许多的诗词名句或以其丰厚情感或以其深邃哲理流传千古、启迪后人。譬如屈原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后人不懈追求;譬如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愤后人无畏牺牲;譬如林则徐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激发后人爱国深情,这些诗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学生积累、运用这些诗句,对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细雨润物般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诵读,心灵受到感染、润泽,势必也会调动起自己的感官,激起相似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的功效。

(四)多元表达,以运用传承价值美

《新课标(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比如可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或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让学生开展“思无邪,品《诗经》”“初中生唐诗读本”“手绘宋词”等学习活动,分类整理、诵读、交流诗词名句等,并在日常的语文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以提升自身中华文化修养。

又如在对古诗文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精炼的古诗词中所蕴含思想之丰赡、语言之神韵来作为范本,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写作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也欲借此给学生传达一种信息——古诗文可以不仅是拿来背诵默写的,作品中还有巨大的文学和精神价值,取用不竭。在古诗词教学中,何妨以作者的情感、思想、價值观等作为指导,利用诗词留白通过对意象的补充,来放飞学生的想象,再回到作者的情感如何在文字中表达出来——思考、想象推动写作,最后学生动笔以自己的语言习惯去演绎表达古诗词,阅读与表达的闭环连接,就水到渠成了。

笔者在教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法只是让学生背诵默写,而是带学生品读词中的经典意象,感受词作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在品味过程中将自己的品悟形成文字,想象自己就是词人,将美词扩写成为美文。演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窗外一弯残月如钩。举杯向天,再饮一盅吧,敬边关月。酒入愁肠化浊泪。醉眼朦胧中,把昏暗的灯光挑亮,抽出心爱的宝剑,在灯下细细端详。恍然入梦啊,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疆场——旗帜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军营之中,号角声声,催人振奋。探究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诗人思想的深邃性,体会语言运用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启动联想与想象,把语言呈现的画面细节与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相勾连,接轨生活认知,从而浸润式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丰富情感。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启动联想与想象勾连生活体验后规范化的文字表达,在赏读活动中结合仿写、联想、扩写等,展开多重习作活动,既拓宽了阅读训练的维度,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对凝练的古典诗词作品展开领悟与探究,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永恒的文化价值。

在新课标实行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古典诗词教学。通过古典诗词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情诵读作品来感受诗人的情感脉动,让学生通过品词鉴句来体悟这些凝练诗句所营造的生命意境,并激活学生初步探索人生价值的意识。当然,古典诗歌词曲作品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鉴赏诗的韵律、意境和语言始终是我们古典诗歌词曲作品教学的目标。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悉心指导和启发学生,智慧引领和点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益处和乐趣。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4]徐杰.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G].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1.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古典意境诗词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