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集体情感在实用文阅读和评价性写作中的应用

2024-01-01朱晓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0期

朱晓薇

摘要:解读集体情感在教材实用类文本中的体现,探寻集体情感在实用文阅读中的发挥方式,应对实用文学习程式化、表达感受趋同、个体知觉钝化等问题;借助集体情感观照实用文写作,探讨真实语境中评价性写作的可行路径,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集体情感 实用类文本 评价性写作

新课标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安排在必修课程中,分散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实用类文本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学习和考查过程中,实用文难以触动写作个体,评价性写作情境中的“情感性”体验仍然缺位,本文借助“集体情感”观照实用文写作,探讨评价性写作的可行路径。

一、集体情感在教材实用文本中的体现

集体情感源于主体在社会实践性活动中产生的感知体验,是文艺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无论是哪一种文学作品,其蕴含的群体性的内容要素都反映了某一群体的内在诉求,在这种“集体情感”的引导和鼓励下,“个体调节内在心理和调整具体行为,实现本能自我到社会自我的转变,进而在社会活动中更好联合起来,坚定勇敢地改造眼前的现实世界”[1],此即“集体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功用。

统编教材实用文选编符合集体情感的作用路径。根据新课标,实用文本的具体学习内容有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面试应对,公众演讲、陈述和致辞;有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有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2]作为阅读载体,选文产生于科学探索、革命实践、经济生活等社会性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各领域信息;作为学习对象,相较当下网络非连续性新文体,选文具有篇幅长、表达精炼、文字优美、逻辑完整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建立語言表达体系;作为情感载体,在课文与社会现实之间互动的背后是探索、创造、奉献、主人翁式参与等集体情感,这些集体情感又反作用于学生参与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以集体情感应对实用文阅读情感趋同

数字信息时代各种非文字式的图象景观对学生各个生活维度的入侵、架构,阻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单一向复杂深刻生成的渠道。大量新奇映象与瞬间的情绪碎片容易消散,学生通常在即时性情绪的满足后中止深度阅读,所以行动体验被数据测算取代,情感深度被数字平面削平,课本知识与个性体验的联结渠道被切断,导致实用文学习程式化、表达感受趋同、个体知觉钝化等问题。

(一)完善知识体验:开放探索

日常紧张的教学过程中,实用文教学的走马观花带来学生实用文阅读程式化的问题。实用文解读的流程一般为概括内容,赏析语言,体会精神,情境表达,等等。有时会因为教学紧张,每个环节展开不充分,学生蜻蜓点水式地记录考点,并未将其作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验过程。借实用文集体情感为桥梁,可以联结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和为未来运用而设置的学习情境,使学习个体达到整一的知识体验。

实用文是学生了解当代面貌、历史规律、科学发展的窗口,集体情感能够助力高中生丰富生活经历、开放学术视野、探索专业兴趣。实用文内容广阔,包含各大基础学科,如物理学、医学、农学、植物学、天文学、生物学、建筑学、哲学等。由新课标可知,实用文学习内容有丰富的外延,能拓展学生专业认知的边界,可助力解决高中生学习与专业规划脱离的难题。学好实用文,以其中体现的时代共性诉求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社会、自我,参与实践,规划人生,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帮助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

(二)克服均质困境:多样有序

“经验的均质化是数字时代个体共同的生存困境。”[3]高中生以在校学习为主要生活构成,以手机、iPad、电视等屏幕设备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数字信息的处理计算将资源搜寻的空格填充,个体求知欲望让渡于庞杂的信息流或者迅捷呈现的知识结果,个体反思通道堵塞,因此缺乏思考与体悟的表达变成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写作。

实用文集体情感以其表现主体的多元、呈现方式的有序,唤醒学生对当下的深刻感受。情感根植于实践活动与体验,以及长久的生活经历,并在内部融合后输出为对外界的稳定理解,即价值观念。敏锐的感知触角诞生于足够的情感体验,实用文的情感挖掘过程恰是锐化学生感觉能力的过程。文字的品读即知识实践与情感体验有机统一的过程,过程中的情感流动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对话,而实用文产生于时代的物质经济实践,实用文即现实的文字表征,与实用文对话即与现实对话。实用文中既有普通的劳动者,又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多元而个性的主体,拥有深刻而相似的精神力量。通过文字实现情感对话的深层逻辑,是将信息世界转化为系统性的完整文字表达,激发学生自主的求知欲、行动欲,以此丰富个体贫乏的情感体验。

打破均质困境,需要学生基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欲望想象以及对外界的情感期待去感受生活,因此要通过多样的文本语境去触摸真实世界,这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化的语文特长,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以深度理解集体情感进行评价性写作

本文所指的写作主要指评价性写作,评价性写作在统编教材中主要包括文学短评、时评、书评等形式。在评价性写作中,对集体情感的深度理解可以有以下运用:

(一)评价构思的发散点

集体情感可以作为文学短评取材思路的发散起点。文学短评的写作取材面广,正因如此,写作反而无从下手。集体情感,通过主体活动、时代需求、群体影响、受众行动等体现出来。移之于文学短评,由情感,可以发散到抒情言志之法、情感与作品各元素的关系、对比作品情感与作者情感、情感与现实的关联、情感的流变与绵延等。情感共鸣本身是一个小切口,又具有极强的延展性,例如诗歌中,可和行为、意象、手法结合,又与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有关,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又是实用文现世价值的基础。如《短歌行》之“忧”,“忧”之于用典,“忧”之于曹操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忧”之于曹操的人生经历,“忧”之起因于当今价值观的影响意义等。可见集体情感作为逻辑链条可以激发文学短评构思的活跃性,有序立足文本,合理发散评价内容。

集体情感可以规避小我情感局限,避免混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辩·教诗明志》:“‘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诗之志;而所谓‘志是陈志的‘志,是全篇的意义,不是断章的意义。”[4]文学短评要以局部切入,整合全篇,深处是纵向共鸣的历史声音,横向同频的时代生活,不宜落入个人读后感的情思窠臼。

(二)评价话题的突破口

集体情感产生的实践情境,可以作为时评写作话题的突破口。时评的核心话题选择尤为影响评论效果。矛盾即思考的突破口,社会热点来源于矛盾,矛盾源自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我,或是情情矛盾,或是情理矛盾。还原真实的情境,返归话语发生的复杂的日常语境,可以更全面地感知文章主体的精神高度。如我国的粮食难题之于袁隆平、中西医的国际话语权对比之于屠呦呦等。在复杂困难的大环境之前,求真求实、探索创新、恒久坚韧、奉献热爱的品质和万众一心的精神才显得尤为可贵。课本实用文的集体情感告诉我们,写作不要囿于自我情绪、小众生活,应当看到急剧转型的时代,将评论对象融入无限变动的大格局之中,方能触动社会人心。

时评需要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也需要找到情感痛点。解读实用文集体情感需要同时考量社会实践与群体诉求,由此将目光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思维的惰性。情感是复杂的,既要认识人之高贵,又不能忽视人之常情的复杂,方能打破普遍与庸常,找到重重舆论下的根本。《青蒿素》一文中“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的获奖感言鼓舞人心,科学家的大爱情怀令人钦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舆论却以此掀起对演员黄晓明的批判,认为演员贡献不大,收入天价;而如屠呦呦这样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缺少关注,待遇平平。时评家曹林点明了人们群起而攻之背后的情绪化判断:“对‘戏子的贬低更暴露着价值观的扭曲。以尊重科学的名义贬低财富和其他职业,这是反科学的论调。在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背后,是心理的丑陋和思维的阴暗。”[5]以清晰的思考看到被大众忽略的事实,保持情感认知的理性与敏感,是时评写作所需的智识。

(三)評价路径的互通码

真实情境的评价写作练习是为参与日常复杂的活动做准备的。不同的活动对应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要明确写作根据哪一种形式路径去走。而不同实用文的写作体式的基本知识来源于教材,以实用文为基点,横向串联教材其他文本,融会贯通,增强评价性写作的表达水平。例如学习演讲词,不仅可以将《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作为例篇,还可以串联《答司马谏议书》《谏太宗十思疏》,公众演讲有格式的要求,但其中语言的智慧、说理的能力、说服的技巧等,可以贯通;学习谈判,既要学习公众演讲表达中的礼貌用语技巧,又要能抓住对话中的重点以及时作出回应,如《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便是重要的学习篇目;学习新闻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提供了经典的融叙事、议论、说明于一体的人物通讯写作范例,《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提供了评价社会热点的逻辑结构与精炼语言。

集体情感是各类文本互通的密码。电视、网络等影音图象媒介的实用性语言的外延在当今是最为常见的,篇幅长如纪录片、电视节目,短如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各异,但吸引人的关键之一都在于评价性语言的表达。例如学习电视网络新媒体文字,需要跨媒介,结合音画和文字,还要兼顾观众的接受度,因此语言必须简明、生动、具有亲和力,深入浅出。研究《宇宙的边疆》,会发现“我们”这一人称的运用在调节解说节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中有重要作用;读课文解说词最后部分的文字,“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抓住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杰出、时代的同频、群体的反思等基点,让积极的评价得到普遍性的认同,这种集体情感可以丰盈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刘涛,王洁群.集体情感:考德威尔文艺思想的关键词[J].文艺评论,2022(04):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0.

[3]王大桥,刘晨.数字化时代个体的感觉新变与意义共振[J].南京社会科学,2022(03):122.

[4]朱自清.诗言志辩[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曹林.时评写作十六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