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现实交织中的真情

2024-01-01郑娇娇

雪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小说

郑娇娇

海桀是一位高产的小说家,其小说内容、种类不一而足,同时他也兼顾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散文创作等等。海桀的小说在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二者之间自如穿梭,既有表现社会现实问题的《地气》,也有反映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的《云草间》,各种题材、篇幅的小说他信手拈来即成佳作。当然,这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密不可分的。

海桀小说对人性的关注、对心灵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他的长篇处女作《送你晒干的眼泪》。海桀最新出版的《蓝色方程》这部长篇小说同样也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思考和人性美的探究。海桀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青海的本土作家,对青海这片净土有着无言的热爱和无比的熟悉。海桀自身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责任感,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更关注青海的地域文化,尤其是海东地区和海北地区的文化。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也就是对外称“青海矿区”实为国营二二一厂的核工业基地。在这个曾被地图抹除的地方,一万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隐姓埋名扎根于此,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我国国防事业的建设之中。将近四十载的时间里,二二一厂的故事是一片被隐藏的空白,在它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之后,涌现出了许多与“两弹一星”精神和“二二一厂”相关的新闻媒体报道、人物访谈等等。但海桀的《蓝色方程》是第一部以社会现实为支撑,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加以虚构性的人物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

单就《蓝色方程》这个小说名而言,海桀用作为形容词的蓝色来形容方程这一数学名词,新颖别致,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在美学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因受到地域、文化、经济等条件的影响而不同。在色彩与人的情感联系中,蓝色一般被看作凉爽、深沉、平稳、开朗……《蓝色方程》是一部讲述发生在两弹一星研制基地二二一厂,以依放和艾丁为代表的普通科研人员在社会大背景、个人命运的浪潮中坚定理想、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断克服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对国家的国防建设事业中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作出自己最大程度的贡献的长篇小说。

在科研工作中,他们是冷静、理性的科学家,攻克难题、开拓创新、不断攀登高峰。在生活中,他们身上具有日益浮躁的当今社会所缺乏的人情美、人性美。方程代表的精确、理性,与文本中隐藏在人物身上的感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文本中的“自然和人性不会对立。它们像连体婴儿,具有两个大脑,两对手脚,两副肠胃,却共享一颗心脏。因此,我们所处的世界,不会有绝对的温暖或冰冷。”与朱光潜《谈美书简》中的“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绝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对立面,而是不断地互相斗争又互相推进的”不谋而合。自然和人(性)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蓝色方程》这部小说没有太多复杂的技巧和精心雕琢的语言,致力于通过清新、质朴的书写,挖掘生命的本质并揭示美好心灵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海桀的这部小说叙述的重点并没有放在那个年代的功勋人物或重大社会事件上,而是注重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点滴和工作中细枝末节对普通科研工作者的心灵进行刻画,是一种对心灵的书写。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依放是一个敢于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克服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具有真情大义的男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数不多的青年数学家,玩函数方程的高手,可谓是才华横溢、仪表堂堂。在思想敏锐,坚强自信,智慧超群,以苦为乐,从不气馁等科学家品质之后,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类的忧伤、遗憾、喜悦等情感,普通人的人性和纯洁的心灵。他真诚直率、聪明机智、幽默风趣、富有浪漫气息,通过给艾丁送紅玫瑰花变相打听艾丁的生日,提前约好给艾丁过生日;尊重理解妻子,支持妻子的工作,发现儿子出现抑郁问题后,一力承担起改变孩子的责任。白天忙孩子,晚上忙工作,艰难拼搏、坚强抗争。他也是一个富有洞察力、不屈的抗争者,“而悲伤过后,月儿西沉,初阳升起,我又在数字的长河里划桨启程,对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信心。”艾丁原则性极强,恪守诚信,忠诚誓言,即便是讲故事也有原则,对自己的言行和故事慎之又慎,回避和拒绝回答关于二二一厂的经历。她勇敢坚强,独立自主,选择自己面对怀孕后的难题,对丈夫撒下善意的谎言;她意志坚强,敢于承担,哪怕孩子很可能有问题还是选择承担责任生下孩子;她善解人意、体贴入微,为免除丈夫的后顾之忧,直到预产前两周才告诉丈夫依放自己怀孕。工作中的她小心谨慎、好学深思、知难而上,因此被领导安排接替徐大姐的工作。邓瑞贤是一个科研能力强、爱才惜才、乐于助人、待人真诚、提携和关心后辈的人。徐大姐人好心细,在艾丁怀孕后对她关照备至,在精神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很照顾艾丁,作者通过小说中艾丁对徐大姐的评价“多好的大姐啊!”从侧面展现出徐大姐的古道热肠。“大神”(章鸣)是一个外表平平却极富个人魅力的能人巧匠,在自信不疑、处事灵活、知难而进、言必有中、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之外,他又具有刚毅、犀利、果敢、豪爽等性格特征。严涛身上具有心直口快、敢想敢干、憨厚可爱、真诚直率、敢于担当的特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因人而异,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身上都具有真善美的特质,且这些特征都符合其身份地位兼具让人敬佩和亲近的魅力。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采取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和刻画出了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对于次要人物直言其性格特征,又从与主人公相关的故事中侧面揭露出次要人物的另一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质和其命运发展走向构建合理,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符合不同阶段个人的身份和心理年龄,人物性格鲜明,易于区分。如依畅年幼时出现过心理创伤倾向,后来从医成为一名脑外科专家。又如一心扎进科研领域的依放因过劳而身染重病、英年早逝,令人倍感心痛却又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敬意,敬佩他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担当精神。正如这本书中对二二一厂人的描述“严格律己,勇于担当,这就是二二一厂人的素质,这就是二二一厂人的胸怀,这就是二二一厂人的境界。”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对于人生艾丁有自己的思考。感性与理性在她身上似乎得到了很好的平衡。在家庭生活问题的处理上她展现出女性的坚韧;在对待孕育孩子时她流露出为母则刚的坚强;在面临处理和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时她冷静且理智、勇于承担。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艾丁对于世界有了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小说中有记者执意采访像她这样在两弹一星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这不禁使我们反思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实现男女平等这一观点?关于这个问题艾丁的回答是“科学有性别吗?如果没有,干嘛非要强调女性?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工作者,做了我能做的事。”记者的言行是隐藏在其表象背后的男女不平等的固有观念的表征。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工作者,他原本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或者品质不应有此言行,但作者刻意安排的情节却恰恰相反,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与此同时,艾丁与记者两相对比,一正一反,一扬一抑,自是不言而喻。

从艾丁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在任何领域都应该秉持男女平等观念。性别并不会对科研工作或者其他工作产生本质性影响,也不应过分关注或强调这一点。艾丁以一种客观、冷静且理性的态度看待客观世界发生的一切,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省察,形成了对自我、对女性、对科学和社会的相对稳定且正确的认知,显示出她独特的人生智慧。

艾丁对心灵有着独特的了解,散发着岁月沉淀后的智慧,对生活真相、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无惧死亡,甚至以一种坦然、从容的姿态迎接它。死亡是所有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或早或晚,无可避免。纵观历史,纵使无数人都渴望通过各种途径延长停留在尘世的时间,但最终无人能逃脱生命的终结。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是人类的天性。如何看待生存与死亡历来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主体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也值得迁思回虑。当个人的主观精神超脱于“生”“死”这个亘古不变的关于生命的纵向发展之外,着重关注生命的深度而非长度时会产生一种由表及里、自内而外、从头至尾的淡定感和从容感。文本中的艾丁面对身体每况愈下,生命即将走到终止点这一现实状况并没有过度的紧张和焦虑。自认老之将至的艾丁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整理私人的物品、丢掉用不上的东西、提前写好遗嘱,给孙女依楠交代自己的心愿。艾丁说“但凡经过的,都是能够重逢的。到了我这把年纪,人人都想回到过去,人人都能回到过去。”这种境界是看破了生命真相后才有的镇静。也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谈到死亡时,她毫不避讳、坦然无惧,正视愿望与遗憾的关系,认为“有愿望就有遗憾!”这是被时间打磨后才生发出的自在与从容。

小说题材选取上较之以往、较之他人有所不同,一反往常对功勋人物事件经历的重点刻画,避开保密“誓言”涉及的内容,而是选取生活、爱情、工作中的经历,不涉及具体科研工作的内容。一方面,展现出老一代科研人员对誓言的重视和虔敬,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艾丁闭口不谈工作细节,依放的日记中也只是对生活的记录,不涉及工作的相关内容,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将生活琐事、爱情故事、心路历程等故事或经历依托于现实中人尽皆知的“两弹一星”这一重大题材之下,加入虚构性的创作,虚实结合,让读者感到更强烈的真实感,可靠性,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此外,小说中少有对剧烈矛盾场面的直接描写和展现,或者说对于具有剧烈矛盾冲突的场面作者有意地选择了淡化或者避开,这是作者理性思考的选择,也能更好地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文革”时期,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巨大动荡之中,从科研人员的生活、工作都受到剧烈影响,投射出当时社会的严重现实问题。文本中没有刻意去塑造丑陋的反面形象,而是在对一件或某件事的叙述中,通过简单、平静的描写,隐含作者的主观态度,却达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叙述视角转换自如,小说纯客观视角、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文本中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兼用第三人称。在《蓝色方程》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部分集中在艾丁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复述和依放日记这两部分。叙述者,也就是“我”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更改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故事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对象展开,依据时间的推移而延展。小说开头以孙女依楠听奶奶艾丁讲自己过往人生经历的方式娓娓道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同时,以依楠和奶奶艾丁的对话作为线索串联整个故事,使得小说中的时空即便在极短的时间内不断转换,仍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产生断裂感,使得文本的连贯性得以保持。文本中的叙述视角随着故事的转变而不断转变,借助依楠与奶奶之间的对话灵活转化,无违和感、突兀感。

小说以艾丁和依放这样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为主人公。前半部分大体是艾丁讲述她和依放的故事,从与依放相识、相知、相爱、再到依放离开人世这段时间他们二人的共同经历。作者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原型说明依放与艾丁坚贞不渝的爱情,尽管现实中他们的距离难以跨越,如牛郎织女般聚少离多,但他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距离的疏离并不是他们之间不可跨越的阻碍,一封封信如鹊桥将他们相連。小说的后半部分是依放的日记,从依放的视角写个人的日常和命途。小说聚焦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主人公内心情感流动轨迹的叙述,刻画了有着如雪花般晶莹剔透心灵的普通科研人员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海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着力于描写重大题材背后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故事,倾心于刻画普通却又不普通的小人物之间的人情冷暖。如邓瑞贤对艾丁和依放的几次帮助;徐姐对艾丁的关心和照顾;陌生同事刘畅和闻勇对艾丁的救命之恩……于或大或小之中,或轻或重之间展现出不同人物身上的纯真与善良,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扬。

这部小说中采用了书信、诗歌、日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又写了往昔与今时两个不同的时间维度、青藏高原上的两弹一星研制基地二二一厂与湖海之滨疗养地这两个空间维度。时空交错、多种文学形式组合,却自然而然,没有分裂感、割裂感。为同一个主题服务,浑然天成如一体,显示出作者卓越的文字掌控力。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青海特色,淳朴、直白。此外,对青海自然风光的描绘流露出诗情画意的美感,如“湖水的颜色啊,在阳光的照耀下,云天的映衬下,风浪的幻动下,时而蔚蓝,时而青翠,时而灰白,时而碧绿,时而深紫,还有罕见的鹅黄,在粼粼的波光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小说中出现的诗歌极具特色、耐人寻味、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如“我们在空旷的街道上走了许久,雪停了,一丝风都没有,安谧的夜空下,整个城市像是美丽的雕塑,又像是远古的宫殿,我们俩穿行在童话的故事里,行走在诗意的云端上”。对自然风景的描绘生动入微,自然风景在作者笔下美丽且静谧,有时又充满了神秘和危险的色彩。作者善于通过对细微处的描写让自然风景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我醒过来的时候,看到的是火焰,近在咫尺的可怕的火焰中,我肠肚翻搅,天旋地转,整个脑袋重击了似的,闷痛不堪……”

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地将现代人与老一代科学家进行对比,但却暗含于作者的表述之中。以被现代文化、世俗观念所熏染下的“我”为代表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对奶奶(艾丁)那一代普通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念进行对照。相对而言,奶奶(艾丁)那代人虽自认平凡、普通,但却拥有最宝贵的精神品格,信守不渝、吃苦耐劳、迎难而上,为国家的科研和国防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可谓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海桀在小说中写道:“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向往,和我们一样,在时代的风雨里,在浪潮的冲刷下,经受悲欢离合,面对生离死别。”海桀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的心灵的变迁具有高度敏感性。表面上是写艾丁那代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冷暖,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日益稀薄、个人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社会现状的忧心与无可奈何。隐含着作者更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爱情、人性光芒,期冀通过写作来唤醒普罗大众,使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得以回归或复兴。

文本中,作者没有简单对某一人物做出简单、粗暴的评价,反而是在故事的不断推进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剖析,揭示出他们某时某种不恰当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如最初的严涛在被拒绝后依然不合时宜地追求艾丁,徐姐对一直充当严涛的说客,试图说服艾丁,但后来讲述了他的故事、思想、经历,使人感受到他的好意,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温暖、人性美。故事以真动人、以情感人。

全书的结尾以依楠与奶奶艾丁的谈话画上句号,但始终不会终结的是海桀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美好心灵的珍视。借奶奶艾丁之口言明关于人生(人生是不可以假设的!岁月没有如果,历史不能假设)、小我与大我(你爷爷和我,和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科学家一样,只是一枚铺路的石子)、爱情(他陪我一程,我念他一生)的哲理和奥秘。这显露出老一代科研人员身上严谨谦逊的品质,蕴含着对后辈的期冀:做一个清醒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珍视心灵的存在,敬畏生命的存在。隐含着作家海桀对蒙尘了的人性的理性思考,对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痛心与忧惧,期望人类回归人性的本真,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回忆和怀念和对纯粹的人性美的呼唤。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