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工场
2024-01-01章易博
我们来到杭州余杭区的一个小山村,村支书说起了村里最让人头疼的事——垃圾处理。之前村里的垃圾都是一埋了之,但是这种模式既占地方,又没收益。前些年,区里想在村子附近盖个垃圾焚烧厂,但村民意见很大,觉得离自己家太近,不环保、不健康。
章易博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昆虫工场”项目创始人。在导师张志剑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废弃物昆虫(黑水虻)转化与资源化利用相关研究。曾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七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了解到当地这个急难愁盼的问题,我希望发挥自己环境工程专业的优势,为村子寻找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效果又好的垃圾解决方案。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发现,浙江大学固废研究中心的黑水虻垃圾转化技术已经在实验室里得到了初步验证。
黑水虻是一种昆虫,它食性广泛,繁殖迅速,对有机质具有极强的分解能力。同时,黑水虻本身富含脂肪酸和蛋白质,经过深加工后,可制成高蛋白饲料、虫油、抗菌肽等产品,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构建起黑水虻低碳反应器,可实现易腐垃圾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
我们团队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这项实验室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上,但创业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中试基地开展试验时,许多在实验室里从未遇到的困境接连出现。缺乏高效工程菌剂、昆虫近交衰退、车间环境适应性差……种种原因导致黑水虻有机质转化效率低下。
3年间,我们一直在和这些问题较劲儿:研发了国内独创的物料适口优化技术,使易腐垃圾快速发酵为适合昆虫生长的优质“口粮”;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全自动种质孵育技术,防控近交衰退,实现批量孵化;首创了智能全周期低碳昆虫转化技术,实现车间清洁生产与垃圾高效处理转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自主设计了全周期黑水虻转化监控平台。依托该平台,我们可以对车间内的昆虫垃圾转化进行全流程监控,平台可自动下达动态指令实现精细化管理,在车间内始终维持着最适堆体温度、相对湿度与氧气含量。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科研技术的赋能下,我们在余杭区崇贤街道的中试基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可实现年处理易腐垃圾20000吨,覆盖10余万人的生活场景。此外,我们还与桐乡市、新昌县等地达成了新建“昆虫工场”的深度战略合作意向。
后来,我们又发现,居民社区回收的餐厨垃圾中常掺杂着易拉罐、塑料袋、保鲜膜等,黑水虻无法直接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团队就研发了一款昆虫工场手机软件,社区居民可用它查询垃圾分类目录,通过参与垃圾分类赚取“碳积分”,并利用积分兑换实物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极大提高了垃圾分类效果。
如我们最初设想的那样,这项实验室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发挥出有益的作用,团队继续尝试自主研制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挖掘黑水虻的潜在商业价值:我们从昆虫中提取壳聚糖、抗菌肽等原料,助力抗癌藥物的研发;我们加工制造高蛋白质黑水虻虫粉饲料,用以提升动物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我们萃取高纯度生物虫油,可帮助人体调节血脂、降低血糖。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