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PM职业探索

2024-01-01坤强

大学生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面试官经历岗位

坤强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修斯学堂。他的跨界实习经历特别丰富,曾在互联网大厂、顶尖咨询公司、知名出版集团工作,参与过市面上千万日活用户产品的核心功能优化,率领小组里的实习生参与2020年度某国际咨询大赛并获得优秀案例奖,为出版社的官方微信号撰稿,多篇文章阅读量过万。2023年回国后,拿到了多个互联网头部大厂产品岗、战略岗的Offer。

一位 PM 前辈曾经告诉我,“一切都要从实践中来”。他说的是产品经理的工作需要“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业探索。

在一场平平无奇的秋招面试中,面试官绕开我准备好“答案”的业务问题,说:“我看你从本科到现在的实习经历挺丰富的。”

“啊,对的。”我有点惊讶,马上欣然点头,等待着对方挑选某一段实习经历,展开一轮详细的问答。然而,面试官话锋一转:“你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都做过,为什么现在选择应聘产品经理呢?”

我一愣,随后一边思考、一边聊起我选择每一份不同行业实习的原因和收获,以及其中经历的思路转变。那场面试很愉快,最后的闲聊阶段,面试官也分享了她找工作时的一些体会,我们俩还就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点探讨。离开会议室,我忽然很感谢这位面试官,她一个表面随意但内里犀利的问题,客观上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探索历程做了一番系统地梳理,将散落在记忆各处的想法和心绪串了起来。

自我定位 = 行业 x 岗位

今年1至2月,经过好几个晚上的失眠、好几个白天的无所适从之后,我决定不留在英国读博士了。但那时的我对找工作完全没有头绪。我不知道要留英还是回国,并开始后悔去年秋天把心思和时间全部花在课业上——彼时开始秋招的同学,早已经定了工作,而我相当于错过了一次就业的好机会。等我写完毕业论文,距离回国只有不到两个月了;不管之前怎么样,现在都要投入秋招的“海洋”啦。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想清楚自己当下想做什么工作。换言之,清晰的自我定位。

有句玩笑话叫做,“干一行,恨一行”。初次听觉得好笑,但现在的我却认为,这句话不无道理,因为每份工作都有让人不喜欢的特点,工资高的往往辛苦,工作稳定的可能薪水一般,时间自由的可能非常依赖绩效评定,不需要坐班的或许免不了三天两头出差……

不同的职业吸引人的原因也五花八门。职业探索,理想情况下是根据“我对什么感兴趣”来思考,但现实中,却无法避免要做出权衡取舍,将“我能做什么”“我希望获得什么”“我能接受什么”等问题放到天平上。人生每个不同的阶段,所欲追寻之物千千万,必然存在轻重缓急之分。

那么,怎么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我的解法是,职业定位 = 行业 x 岗位。行业(宽泛一点说是领域)由我的兴趣、喜好和热情所决定,而岗位由我的硬件或软件技能、综合能力决定。

经过本科阶段的自我探索,结合从师长处获得的信息,我将目标行业锁定为互联网及泛科技领域。这背后有两点思考:第一,我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训练,使我对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多方面生活、社会交往乃至生存方式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第二,这个领域的从业者平均年龄集中在24至35岁,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为年轻,我更喜欢年轻人多的地方。

既然确定了行业,那么岗位呢?最适合社科、商科复合背景的是用户研究、行业研究、战略研究类工作,在这方面我的经验也相对丰富一些。此外,产品经理(以下简称 PM)虽然离我的“现状”有一定距离,却是我更加感兴趣的岗位,因为它涉及一定技术知识,也需要了解设计与交互原理,看起来更加综合。

到此为止,我就确定好了自己的求职方向——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用户研究或策略研究类工作。

知己知彼

确定了方向后,我遇到了第二个挑战——和一些前辈交流过后我发现,在整个行业越来越内卷的情况下,没有过 PM 实习经历的我非常吃亏,很多岗位往往都过不了简历筛选。因此,当务之急是我要找到一份“强相关”的实习,一来让我掌握 PM 的工作技能,二来也是一种背书。

然而,互联网行业的招聘一般从每年 8 月持续到 11 月,这就意味着,如果回国后就开始实习,秋招开始我将面临必须“双管齐下”的压力,时间安排会很紧张。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选择的优势在于,我对自己在做的事情能够保持新鲜、深刻的印象,对面试大有裨益。所以,我决定先锚定 PM 暑期实习。

为了更成体系地学习相关知识,我建立了一个云盘文件夹,专门用来存储面试资料。准备过程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我梳理了互联网上对“什么是 PM”“PM 的主要类型”“PM 需要哪些能力”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先在心中对这个职业建立起更清晰的轮廓。

第二步,针对 PM 所需能力(例如,数据分析、用户调研、方案设计等),我从过往经历中找出了相关案例,采用“非线性写作”的方式,撰写相应段落;如果在某方面较为薄弱,就通过网课或教学视频进行速通。这一步所得到的材料,基本可以用于所有动机类面试、行为面试问题的回答。

最后一步,我整理了网友们分享的 PM 面试真题(俗称“面经”),撰写分析思路框架。我渐渐发现,产品工作很考验先拆解、后统筹的能力,因此对于任何问题,都可以用“由分到总”的思路去训练自己;而在有了大体框架之后,我有意识地注重提升自己发散思考与细节处理的能力,因为在设计产品方案的时候,往往有千头万绪要考虑。

一切都有迹可循

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面试过后,我很幸运地拿到了 W 公司 PM 暑期实习 Offer。开始实习后,在本职工作之余,我经常做的事便是浏览知识库、查阅库存文档,适当做一点笔记……一切都是如此熟悉。我不由得想起了大二时在 B 公司的实习经历。当时,我做的并不是 PM 的工作,但好奇心驱使着我在公司知识库内搜寻并阅读了大量文档。此外,我也很享受在和同事们的闲聊中获得更多对业务的理解。

在 B 公司的企業文化岗实习时,我参与的那款产品是企业内部社区,员工们会在里面分享生活,或发表对公司产品、业务、政策的想法。而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发现乐于分享优质内容的员工,与他们开展沟通,进一步发展成全司知识库的常驻创作者——这让我对如何设计激励体系、如何开展产品冷启活动、如何定位种子用户等这些问题都有了最初的理解。这些宝贵的经验,我受益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 B 公司实习期间,我的工作涉及大量“行业黑话”,它们俨然成为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我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更有趣的活动让大家知道这些黑话的含义。来到 W 公司之后,恰好我负责的一款产品就是企业办公系统的“词典”。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恍然间意识到,原来,“种子”在过去就已经埋下了,一切都有迹可循。

一位 PM 前辈曾经告诉我,“一切都要从实践中来”。他说的是产品经理的工作需要“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业探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许并非易事,毕竟有人穷尽一生都无所获,不过我始终相信行动与思考带来的非凡力量。

责任编辑:朴添勤

猜你喜欢

面试官经历岗位
耿 直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耿 直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应聘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是小小面试官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