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在中考历史中运用及复习启示
2024-01-01王洪彩
王洪彩
一、时空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笔者从教经验与观察而言,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时空线索的构建,导致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出现时空错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教学中忽视课本插图及配套图册的运用,导致学生对空间地理位置不清楚。三是学生容易割裂历史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不能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四是学生不会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去考虑和探究,用当代人的标准衡量古人、苛求古人,導致对历史的认知发生偏差。
二、关于时空观念的命题视角
(一)运用地图了解史事,分析演变过程
地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能动态地展示历史发展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历史事件在空间上的直观呈现。利用好历史地图,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时空观。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图资源,切实做到史地结合、图文并茂。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2022年第3题
下图是某学术论文中插图(局部),该论文讨论的题目是( )
A.布局严整对称的唐长安城
B.宋代常州城市形态与科举
C.南宋临安与经济重心南移
D.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规划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历史地图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中“常州、州学、状元桥”等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宋代常州城市形态与科举。唐代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宫城、皇城、外郭城从北至南平行排列;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不是常州;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讲究中轴对称,凸显皇权至上。据此分析不难选出答案。
(二)利用时空线索,定位史事时空位置
具体做法是提取题干中的时间、空间信息,在时空大背景下准确定位历史事件,这是考查时空观念素养的常见方法,苏州历史试题很注重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我们才可能对事实有准确的理解。历史地图不仅仅局限在有形的地图上,下面这道题就是要求学生从题干中提炼出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大脑中构建一个时空地图。
例如,2023年第12题
下图是1949年4月27日民盟苏州支部印发的《光明报·号外》(部分)。据此可知( )
A.解放区完成土改农民踊跃参军
B.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苏州
C.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
D.江南地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材料“1949年4月27日”“人民解放军进城”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渡江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苏州的史实。
(三)理清复杂多变线索,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蒋亚芬指出:“我们在时空观指导下认识历史,实质上是对一定时空下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新课程〈下〉,2011〈12〉:87)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各阶段各具特征。李惠军老师也指出:对历史阶段的考查必须建立在对某一时空长时段观察,了解历史分期及每个分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一阶段专有的历史事件,从而概括其阶段特征。(历史教学,2001〈19〉:12-18)。苏州近三年中考试题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要求。
例1.2022年第20题
历史学家刘宗绪指出: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由此分析,这个时期美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B.使三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例2.2021年第16题
下列是某同学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制作的时间轴。它反映的学习课题是( )
A.走向近代世界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欧洲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扩展
以上两道例题都考查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新课标中把世界近代史概述为一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的历史,并要求学生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四)时空梳理历史事件脉络变化,理解变迁发展
例如,2021年第13题
下表是某同学的历史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三、关于“时空观念”策略培养启示
(一)用地图再现空间情境
地图是教师培养学生空间观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与图册中的地图资源,充分挖掘历史地图中的标题、图例、符号、数字、时间、地点及路线等重要信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用好历史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空间,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一课时,可利用《沿海地图对外开放示意图》动态地向学生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我国的对外开放领域在从“点—线—面”不断地扩大。
通过历史地图比较,提高学生识图、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如在“区域性文明交流”专题中,引导学生对教材中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和三角贸易等地图进行类比。在“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专题中对教材中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地图进行比较,从空间上感受帝国版图的变化,了解帝国的扩张情况。由此,教師可以把相关重要史事的地图做整理汇编,形成以历史地图为专题的复习材料。
(二)复习要建构“时空框架图”
我们要能够透过时空信息准确把握住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等逻辑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把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不同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即梳理出历史脉络,形成对历史过程发展演变的宏观认识。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经历的时间较长,过程曲折复杂,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建构时空框架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漫长复杂的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沿“点、线”寻找历史足迹,形成宏观层面的认识。如复习“资本主义发展史”时就可以运用年代尺梳理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巩固扩大的历史发展线索,同时,标明阶段特征,这样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会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
时空观念是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有机结合,学习历史应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才能正确认识历史。历史试题的考查已不再是对历史时间、空间的直接考查,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提供的时空信息,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作用及影响。历史事件发展演变中的每一历史分期都有自己的阶段性特征,并且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的历史事件,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历史事件都存在跨时空的联系。复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专题时,教师可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展开复习,以使学生融会贯通。
(三)整合零散历史知识
一些学生在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后仍难以取得高分,问题就出在有些复习课在抓基础知识时忽视了梳理结构线索,学生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没有在脑海中架构知识体系,导致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有所欠缺。历史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关联性、规律性与相似性。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历史时空中的各种零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整合起来,尝试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学生才能提升时空迁移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教师以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构建逻辑清晰的单元教学线索,并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领域和视角发现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在复习中教师除了立足于课本的单元复习,还可以配合专题复习。在单元知识复习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类为某一专题内容,总结规律,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例如,关于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将世界史和中国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见文末图1)。分阶段讲清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这样学生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再如复习八年级上册第4—7单元时,可依据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把几个单元主题整合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这个大主题。在其下面分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国共两次合作、两次分裂几个模块去复习。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字、图片等材料,设计好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历史结论,形成认识。
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起着基础作用,是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也是其他素养达成的前提。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依据时空特点观察、分析历史事件。苏州市近三年中考历史对时空观念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给历史课堂中实施时空观的教学予以极大启发:我们要用好能呈现时空观的历史图册、思维导图、年代尺、时间轴、历史时空框架图、历史坐标图等辅助手段,主动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快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时空观念,也容易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阶段特征,并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