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如何减负增效
2024-01-01张瑞银
张瑞银
一直以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大多数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常常寄希望于“题海战术”,企图借助繁重的练习题目来完成知识的深化、数学能力的提升。这种作业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部分小学生产生了厌学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双减”政策落实,立足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倡导教师应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在控制作业数量的基础上,优化作业设计,使学生在“量少、质高”的作业训练中,完成数学知识的高效学习。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目标
在“双减”政策下,明确了“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要求,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来说,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意见》)中针对作业目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回归到快乐学习的状态。纵观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其知识网络非常清晰,抽象程度不高。鉴于此,控制数学作业数量和作业难度,科学设计数学作业,不仅契合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夯实了学生的“四基”“四能”,带领学生逐渐摆脱了厌恶、恐惧等不良情绪,使其在高效的数学作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逐渐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维等,还能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等。在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中,学生逐渐摆脱了繁重的作业负担,拥有更多自由时间亲近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其特长与兴趣发展提供了保障,真正实现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旨在减轻小学生的数学作业负担,将其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数学学习更具生命力、生长力;同时,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也促进了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导向,逐渐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二、小学数学作业减负增效设计原则
“双减”视域下,减负增效已成为作业设计的总目标。鉴于此,为了真正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效果,唯有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原则一:主体性。“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唯有立足于“以生为本”的原则,基于“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总要求,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中,完成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应用;另外,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通过适当地调整与优化,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原则二:多样性。“减负增效”视域下,倡导教师应努力转变单一的作业模式,引导学生从书面作业中解放出来,在丰富多样的数学作业中,感悟数学学科的魅力,强化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之前,坚持多角度分析,综合多种因素,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坚持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灵活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以便学生在多样化数学作业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原则三:层次性。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应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基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逐渐提升数学作业的难度,给学生提供接受、适应的过程。教师还应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数学作业进行分层,将其划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实践型作业,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原则四:双向互动性。成功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唯有促进双方的有效互动,基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应切实做好跟踪记录,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展开沟通与讨论。另外,教师还应基于学生的反馈,制订出针对性的辅导计划。
三、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双减”政策落实
(一)控量减负,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
在《意见》中对小学生的作业时长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但可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针对3~6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将作业时间控制在60分钟之内。鉴于此,教师唯有彻底摒除“作业越多越好”的错误理念,基于《意见》中关于作业时间的要求,精心筛选作业,科学把握作业量,以便学生在“精简高质量”的作业训练中,高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选择经典练习题目时,一方面应结合教学内容,围绕重难点设置相关的作业练习题目,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难度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确保学生在经典作业练习中,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并避免重复性训练。
例如,在“分数乘法”的作业设计中,就遵循“控制数量、控制难度”的原则,基于课内外资源,对相关的练习题目进行筛选,先为学生设计了四道基础性的练习题目:×5=?××5=?××5=?×1.2=?这四道题目分别对应分数乘整数、分数乘真分数、分数乘大于1的分数、分数乘小数,以便学生在针对性训练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设计了综合性练习题目:一件外套原价为210元,现在店铺开展促销活动,计划将原价降低,那么该外套现在的售价为多少?学校组织了一场献爱心捐款活动,四年级捐款630元,五年级捐款是四年级的,六年级是五年级的,那么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共捐款多少元?这两道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理论联系实践,设计实践型作业
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即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鉴于此,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要想真正提升小学数学作业的质量,教师唯有立足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赋予题目生活化因素,为学生设计实践型的作业,以便学生在调查实践、动手实践等不同的活动中,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强化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在实践活动探究中逐渐形成极强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项实践型作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亲手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将自己的起床、学习、休息、娱乐、读书等时间进行合理地安排。如此,学生在亲手制作作息时间表的过程中,不仅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还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极强的时间管理意识;再比如,在学完“统计”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型的作业任务:统计班级中学生平常放学回家的活动情况、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类型、附近小超市中饮料的销售情况等,并结合调查数据亲手制作统计图。可以说,在实践型的数学作业中,学生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深化,还感悟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设计梯度型作业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设计作业,但这种统一的作业难以满足班级中“两头”学生的发展。鉴于此,在践行“双减”政策时,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不同的数学知识、思维模式、学习能力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的数学作业,才能使所有学生在作业训练中获得发展,真正满足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鸡兔同笼”的作业设计中,就遵循这一原则,将数学作业划分为A、B、C三组作业:
A组:
(1)鸡兔同笼,一共有33个头,106只脚。则鸡、兔各有多少只?
(2)56位学生去春游划船,10只船恰好坐满,其中大船可乘坐6人,小船可乘坐4人,则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3)松鼠采集松果。其中晴天的时候每天可采集20个松果,雨天的时候每天可采集12个。松鼠连续8天一共采集了112个松果。则这8天中晴天和雨天各有多少?
B组:
(1)鸡兔同笼,鸡比兔的数量多4只,一共有136只脚,则鸡、兔各有多少只?
(2)有20名学生参加了数学竞赛,其平均成绩为79分。其中,女生的平均成绩为85分,男生的平均成绩是75分。则参加本次竞赛的20名学生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C组:
(1)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其中,大和尚1人吃3个馒头,小和尚3人吃1个馒头。则,大和尚、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2)射击运动考核中,一共打20发子弹。打中一发记20分,脱靶一次扣12分。某运动员打完20发子弹之后,总分为240分。则该运动员打中几发子弹?
如此设计作业,A组为基础类型题目,B组为加强类题目,C组为挑战性题目。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从而在作业训练中获得提升与发展。
(四)调动多重感官,拓展数学作业的维度
一直以来,数学作业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单一且枯燥。这种作业模式难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也无法满足学科素养下的数学学习目标。鉴于此,为了真正实现数学作业的“减负增效”,唯有彻底转变单一的作业形式,基于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以便学生在“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不同类型的数学作业中,开发多元智能,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之后,为了践行“双减”政策下的要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多重感官参与的数学作业:找一找: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画一画: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画出来,并将其各个面画出来;做一做:运用卡纸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正方体;说一说: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说一说你的发现;算一算:你在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一共用了多少卡纸,尝试将其计算出来;议一议:在长方体中是不是必须6个面都是长方形?能不能出现1个正方形?如果可能出现正方形,会有几个?
这一数学作业集“找、画、做、说、算、议”于一体,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深化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在多重感官的参与中,实现了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达到了数學核心素养下的发展目标。
(五)融入数学实验,设计实验型作业
在数学学科素养中,明确了数学实验的重要性。鉴于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唯有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结合数学内容,设计数学实验型的作业,以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数学实验作业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可有效弥补传统作业中的不足。例如,在“概率”相关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实验型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掷骰子实验,并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整个实验过程,最终结合数据分析,得出掷骰子数据为5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概率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抛硬币、抽卡牌、抽奖等数学实验,以便学生在数学实验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计算出各种事件的发生概率;再比如,在“圆柱和圆锥”作业中,教师也可以此切入,为学生设计实验作业,指导学生运用直尺、纸张、透明胶带、卡纸、剪刀等工具,自行设计圆柱和圆锥模型。可以说,学生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巩固,也在实验探究中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真正提升了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应立足当前作业现状,不仅要将学生从“刷题”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努力改变其学习状态和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唯有突破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基于“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总目标和原则,控制作业的数量,选择经典的练习题目。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实践型、梯度型、多重感官参与、实验型的数学作业,以便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中完成数学知识的高效学习,从中获得提升与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东星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