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区域地理复习实践
2024-01-01张立明
张立明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中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的过程和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区域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从空间—区域视角运用综合思维来观察思考地理现象、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科学认知地理规律、感悟协调人地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形成的重要场域,但由于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且未经过系统的地理学习,他们对于地理事象的认识和理解趋于浅表化,更注重位置、特征等结论性知识的记忆,缺少理性的分析,所以其塑造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水平较低,难以满足高中课标要求,在经过系统地理学习后对初中区域地理进行复习,有助于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核心素养层级。
一、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区域地理复习应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两版课标”)制订教学目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进行选定区域基础知识的梳理,教师根据课前反馈情况确定探究主题,选择典型性、综合性、可迁移性的探究主题,通过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空间—区域视角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进阶。基于此,本文提出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一)研读整合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进行教学活动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区域地理复习时要整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区域背景中深化课标要求,实现核心素养进阶,帮助学生达到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要求。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对两版课标进行研读,通过区域地理复习课打破初高中教学壁垒,建立初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体化通道。
例如,初高中都有与气候相关的课程标准,对课标进行梳理并按照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要求进行整合,得到气候相关要求如下:①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②根据某地气温、降水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③结合实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对气候的影响。④结合实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整合后的要求融合了相关课标内容,同时将义务教育课标要求中的说明层级提升到分析层级,在区域地理复习时落实这部分要求,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
(二)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区域地理特征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内容为高考必备知识,但是在现行初高中课程方案实施背景下,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是难以避免的,需要全面分析教材、深入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将孤立的地理知识按照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整合,借助思维导图对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等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区域特征包含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内容繁杂,不便记忆,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变被动记忆为主动理解,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清晰把握区域的全貌,记录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知识逻辑化、系统化促进知识内化,增强记忆持久性,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区域特征梳理后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一步修订教学目标,确定重点探究主题,增强复习针对性。
(三)选定区域探究主题,培育综合思维素养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区域地理复习将我们的关注点放置在一定空间即区域内,区域是由地理要素和地理事象组合的综合系统,区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性,即区域的整体性。复习区域地理时要选择具有综合性的探究问题,运用多种地理要素整体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与变化,促进综合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性的思想。
(四)分析区域典型特征,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帮助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区域地理复习主要围绕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展开,对于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独特的优势。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识记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更要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和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运用尺度转换的思想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更多从单一尺度进行学习和分析,如认识大洲、认识区域、认识国家等,少有涉及尺度的变换,而且对小尺度问题研究不足,在区域地理复习时应打乱义务教育阶段教材顺序,就某一地区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缩放尺度解决地理问题。按照尺度由大到小,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大洲、区域、地方、地点等不同级别的区域,以气候为例,大洲尺度气候的分布与形成主要从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进行分析,到区域尺度要进一步考虑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影响,再进一步缩小到地方和地点尺度要更多地关注地势起伏、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形成的作用。通过转换尺度,培养学生在不同尺度区域内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不同尺度的分析嵌套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理事象的过程和格局。
(五)探寻区域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状况下提出的合理发展理念,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紧扣时代发展,探究区域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通过区域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在复习世界地图时,可以在学习世界某区域后与我国区域做比较,在发展措施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为我国区域发展提供建议,逐渐形成家国情怀和人地协调观。
(六)地图软件探索发现,形成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外显特征,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观察、扮演、调查、实验等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专题地图在综合多种要素分析时稍显不足,区域地图对于不同尺度转化下的区域分析存在欠缺,复习区域地理可以借助地图软件开展绘图、析圖、探索发现等实践性活动来深化提升地理实践力。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地图软件,探索发现区域内的地理事象,在发现过程中综合运用地理知识,通过叠加图层深化多要素综合分析,通过缩放地图感受尺度变化,通过观察卫星地图感知地理事象,通过动手操作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二、以东亚—日本复习为例的教学实践案例
按照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本文选取东亚—日本地区作为教学实施案例。
(一)制订教学目标
根据两版课标以及学生反馈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绘制思维导图,识记东亚—日本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提高自主学习、构建区域地理复习知识体系的能力。(区域认知)
2.通过对“东亚—日本季风气候”及“日本水稻种植业发展”两个探究主题的深入分析,在不同尺度区域中应用气候影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绘制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运用地图软件探索发现雪壁公路、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力)
4.综合探究日本水稻种植业发展特点及地理背景,树立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
三、结语
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类型地理课程中不断探索,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以知识为基,以区域分析方法的传授为纲,通过选取合适的主题,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提出有思维深度的探索性问题,深化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