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4-01-01张伟江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3期
关键词:物候现象语言

张伟江

中学语文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度较高,新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基于“立德树人”的任務,从教育的新角度出发,坚持更有效的课堂教学融合,从而紧抓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从综合育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用心为学生打造中学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课堂,并将语文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相结合,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还要善于发现融合的关键,尊重学生,积极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准,有效探索语文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下面,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说说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将中学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具有科普特色的作品,主要阐述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这篇课文一开始,生动地描绘了四季的气候变化,把解释融入在叙述里,就像是呈现出一幅四季的美景,这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激起了读者的思考,从而点燃了读者的阅读热情。其实,像草木的生长与枯萎、候鸟的迁移等自然现象,都在暗示着农业活动的开始。因此,可以说,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传达信息。而“大自然的语言”的主题,就是对“物候现象”的具体描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技巧,而这篇文章对各类气候变化的阐述其语言生动、贴切,能够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了优质的环境。然而,这篇文章所包含的物候知识和部分专业术语相当深奥,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以及语言积累等多种因素,对语言的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大自然真的有语言吗?同时寻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和精确特征的句子,进行独立的阅读和分析,学会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物候学是一门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农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通过学习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其思维,尤其在思维导图中,可以梳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组织学生欣赏南北方在纬度、经度、海拔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去寻找不同景色之间的关联。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古诗词中大自然的语言,一方面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实施策略

(一)情景导入,初步了解

教师:大家好,现在我们要开始教学。在前一堂课中,我们已经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有了基本的理解,并且知道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这堂课,我们继续《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首先,请大家仔细阅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这首诗,从诗中你们能领悟到什么?请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来阐述。

学生1:我在这首古诗里观察到,大林寺的桃花相较于其他地方来说更晚盛开。

学生2:我从这首古诗里感受到,春天四月的景象是,世界各地的桃花已经凋零,然而大林寺山上的桃花才刚刚绽放。

教师:大家的答案都非常棒。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了大林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比其他地方的桃花盛开得晚。事实上,这种情况就是大自然的表达。大自然的表达确实令人惊叹。接下来,让我们紧随作家的脚步,去研究竺可桢是如何运用人类的精致语言来描绘大自然的语言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教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快速找出文章中哪两段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描述?

学生:第1、2自然段。

教师:毫无疑问,这是第1、2自然段的内容,接下来,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在竺可桢先生的视角下,大自然的语言传递了哪些信息呢?让我们共同欣赏,同时,分享一些你觉得很好的句子,并且朗诵出来。(PPT展示:课文前两自然段内容)

教师:同学们朗诵得都很出色。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开篇,作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勾勒出春天里繁花似锦的景象,夏天里孕育着果实的景象,秋天里枯草连绵的景象以及严冬的景象。四季更替,景色各异。

(三)绘制导图,注重探究

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观测手段观测数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问题探究1: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小科学家的身份参与,用你们探索和交流的能力,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人类是如何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的?

(明确物候的概念及作用)

教师: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推断,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了物候。随着对物候知识的深度探索,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物候学。因此,当我们观察到草木凋零、大雁返回等自然现象时,聪明的祖先总结出大自然的法则,并记录下大自然的语言。同时,也教育后代要根据季节来履行应尽的职责。

教师:请大家科学地去探索什么是物候学?

(明确什么是物候学)

教师:同学们阅读得都非常专注且深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物候学主要是记录植物的成长与衰退以及动物的繁衍过程,如桃花盛开、燕子飞来等情况,进一步理解气候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问题探究2:

教师:在理解了物候学的含义之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科学家的协作精神,以四人为小组,探索影响物候现象的各种因素,并通过实例来给大家分享。

(设置小组讨论:两排人员构成一个团队,共同探讨和分享。)

(明确影响物候现象的原因)

师:我坚信你们的团队一定非常专注,第一个团队的回应也非常出色。根据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影响物候变化的元素包括纬度、经度、海拔和历史差异。

问题探究3:

教师:在掌握了对物候现象产生影响的元素之后,希望同学们深入反思一下,我们能运用这些元素和物候学来进行哪些活动?给大家5分钟的讨论时间。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明确:我们利用物候学可以做什么?)

教师:这位同学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阐述得非常明确。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物候学对种植农作物、植树造林的作用:①预测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挑选适宜的播种时间;②帮助我们规划农作物的分布,决定造林和收集树种的时间,并将植物引入具有相似物候条件的地方;③我们能借助物候学来防止或者降低害蟲的威胁;④有助于我们在山区推进农业发展。

(四)示范指导,分析方法

教师: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的。

点拨:筛选重要信息,将句子进行分类,并各自寻找用于阐明事实和描绘现象的句子。

明确:在第7自然段里,总共有8个词汇,其中描述实际情况的部分包括:“首要的是纬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描绘实际情况的部分包括:“我国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冬天南北温度差距较大,夏天却相对较小”“在春天,早春和晚春也有所区别”。首先,作者解释了事实,接着详细描绘了相关的情况,并以实例来解释这些情况,如“北方的桃花开得越晚,鸟儿也会越晚来。”“南京的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的刺槐花只比北京早10天。因此,我们经常在华北地区感受到春天的短促,冬天一过,夏天便来临。”

教师:这些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举例说明。

点拨:寻找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对应词汇,探讨其内容间的联系。

明确:作者通过解释实际情况来阐释道理,并用实例来验证他所解释的情况,如在“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变化而不同”这一段落中,“南北差异”是以“南京和北京”为对比,“日数”是以“20天和10天”为对比,“季节”是以“早春和晚春五月初”为对比。

教师:在第7自然段,作者使用了何种阐述手段来阐明“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请详细解析。

明确:采用了实例分析和对比的阐述方式。实例分析:我们通过比较南京和北京早春与晚春两个季节中桃树和刺槐的开花时间,以此来揭示物候现象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日数差异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我们还会对比分析不同纬度的桃树开花时间以及候鸟的到达时间。如“北方地区的桃树开花越晚,候鸟来得也越晚”,以此来阐明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关键因素。

(五)学科融合,全面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首先将语文环境作为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地理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地理流程、地理联系和人地关系等多个方面,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接着,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独立研究或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总结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物候现象—生产生活”的规律,以此来深化学生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教师:济南的苹果花期通常在四月中旬或谷雨时节,而烟台则要等到立夏。这是为何呢?又该如何进行长期发展呢?

学生1:(1)济南位于中纬度,属于平原地带,处于内陆地带;烟台则是位于中纬度的丘陵地带,背靠山峦,面向大海。(2)“四月中旬或谷雨时节”与“立夏”这两个时间点的苹果开花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2:济南的地理位置与烟台的地理位置接近,烟台靠近大海,因此在春季,气温上升较缓,导致苹果的花期较晚;而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霜冻期也较短,这使得苹果的成熟期更为漫长,有助于提高苹果的产量并增加其糖分储备。

学生3:烟台的气候条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借助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来生产“烟台苹果”,从而塑造品牌形象。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作业一:诗歌中的物候知识

玉兰和红杏(节选)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由于北京坐落在北纬40°,广州坐落在北纬23°,二地之间的纬度偏移约17°。加上北京春季的气候较广州寒冷,所以北京的玉兰花的盛开时间相对较晚。

作业二:《大自然的语言》的阐述方式富有生机、优雅且精确,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其语言特性,选择生活中某一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阐释,并写一篇大约300字的短文或者诗歌。

五、教学反思

教育焦点应该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能力的提升,同时需要提高学生在面临真实问题时的探索和分析能力,以及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发现并挖掘出在实践性课堂活动中潜藏的思考模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飞云镇中学)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物候现象语言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