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论理要大气

2024-01-0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6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礼义

范本呈现

荀子“群居和一”的生态文明意蕴(节选)

◎蒋世强

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荀子说,“草木疇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续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同群类内部是连续的,水火等无机物与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虽是异群类但也是连续性的。人是高级动物,但只是作为荀子称之为“大共名”的“物”中一种而已,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共生一体。既然共生一体,人必须善待万物。

人在生态共同体中有何职责?人因与万物共生共命运而须善待万物,更因人的特殊性(人之贵)而须主动承担伦理责任。荀子认为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皆因“义”。《荀子》中的“义”与“礼”互为伦理表里。“义”体现为内在伦理原则,“礼”体现为外在伦理行为,“礼”与“义”的伦理含义是一致的,连用为“礼义”更能体现其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伦理思想。人以礼义待万物,从而拥有“正理平政”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态共同体。礼义从何而来?荀子认为礼义法天地,而天地是礼义之本。“天地生君子”,君子则是礼义的代表,君子的礼义源于天地自然,良善社会符合自然生态,代表礼义的君子担当“总理万物”之职责。荀子的伦理来自万物又施之于万物,其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荀子倡导君子人格,鼓励人们修养君子德性,在生态共同体中以礼义之伦理德性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

如何合群?荀子的回答是“厚敦者也,合群者也”,培植士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形成和合之群。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他物的最重要区别,“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如何能群?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如何“能群”关键在“分”。荀子的“分”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分别”,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与人有不同的职责,人要遵守天的规律,顺应天,但是人也要发挥主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与天地参。二是“名分”,荀子承认人人都有欲求,因而需要名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欲求没有节制或伦理规范,就会“范分争乱”。有了礼义伦理名分,社会就会得到良善治理。“分”建立在“义”的伦理原则上,人之所以“能群”贵在人“能义”和“能分”,进而实现“群居和一”。“义”的原则、“分”的秩序不是随意的,法于天地自然,因而“义”与“分”具有生态意蕴。就生态文明治理而言,“胜物”的前提是天与人的分职,“爱物”是人的本职。基于“义”和“分”,人则能群,“胜物”和“爱物”也就不矛盾,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如何善群?荀子说:“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还着重谈论了君道如何善群:“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能群最终要落实到善群,以礼义善于养人、治人、设人、饰人,做好这些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个良善、和谐的共同体。由于荀子的整体思想是“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的生态学观,处理人类社会的养人、治人、设人、饰人也必然须符合万物之道。万物得当的群道,才能万物生态和谐。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3日)

◆提炼

对高考作文而言,蕴蓄大情怀,方能生成思考力。有了思考力,才能有底气,显示出大气。

1.揣摩天地的智者之气

这篇文章最大特质在于一个“思”字,即思想、思考、思维、思辨。作者就荀子的理论体系出发,对大千世界的人、事、景、物,都能有一点独特的想法,将荀子倡导的君子德性推而广之,“在生态共同体中以礼义之伦理德性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而从“合群、能群、善群”三个角度展开思考,可谓蕴蓄了大智力。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写作时要把“旨”表清楚,就必须先把“理”想清楚;要把“文”写深刻,就必须先把“理”想深刻;要把“话”讲通畅,就必须先把“理”想通畅……总之,作文要想高人一等,思考力就必须高人一筹。

2.心系苍生的仁者之气

“情怀”不是空洞的,它可感、可触,亦可及。只考虑自己的感觉,是为情调;能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为情怀。有情怀者,方为仁者。仁者方可走出“小我”,走向“大众”,去兼济天下,去担当使命。就这篇文章而言,这一点体现得更为充分,其就荀子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说理,显示出通透而普适的亮色,尽展其“入乎书中,出乎书外”的说理功力。就高中生而言,应该有推己及人、心系苍生、体察草根、悲天悯人等情怀。考生要肩负复兴大任,就必须增强“社会参与”意识,注重“实践”,从“掉书袋”走向“经世济用”,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走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者在说理时对荀子的思想“用”得充分、灵活,将“理”说得透彻、机智,从书本中走出来,并走进现实生活。考生在读书论理时,也要“拓得开”“用得活”,达到融通境界。

佳作展示

以《庖丁解牛》悟人生之道

◎江 运

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因为庖丁熟悉牛的肌理,懂得在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我们如果能了解、领悟生活的道理,摸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轻松从容。当然,庄子原意是借此来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的。“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是《庄子》中文惠君看完庖丁神乎其技地解完牛后所发出的感叹,和《卖油翁》中的“惟手熟尔”道理一样。然而,果真如此吗?

庖丁解牛,并非只是“熟尔”,更是因为“用心一也”,一心而生巧。庖丁解牛,巧在用心寻找其中的乐趣。“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单单这一点就完美地体现了用心生巧。假使单单是解牛,而不用心摸索,哪怕再熟练,多半也会在这十九年重复的工作中失去对这一工作的热爱,又何来所谓的养生之道呢?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劳动”中寻找乐趣呢?

庖丁解牛,发现乐趣也要有一颗细致的心。细心,成就“解牛”。正如同《庖丁解牛》中的“良庖”“族庖”,一把刀能用多长时间就反映出他们在解牛时的细心程度。在解牛时,用心记住每一骨节的位置“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只有专心的人才能办到的啊!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要善于“以无厚入有间”。“入有间”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在遇到困难时融会贯通,不强行突破,遇到“筋骨交错”之处,小心避开。庖丁就是凭着这种谨慎的精神,再加上细致入微的态度,才有了“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更体现出了工匠精神。他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也”,心到、神到、手到,以十年磨一剑,十九年解千牛,这体现的不正是工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努力寻找客观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庖丁解牛之时,就已经达到认识规律的境界,并且善加利用,出神入化。这与万千工匠“无微不至”的精神是一致的。

庖丁解牛,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发展之道。很多人“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人心茫茫若迷雾,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只能在一方小格局里兜兜转转。我们唯有适时顺应“道”,收锋敛芒,方能致远,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解牛,解的是一种心境,解的是一种道理。若说世间事就像解牛一样,那我们只要看到事物的关键所在,就能找到人生的最佳路径,悟得养生之道。

【湖北公安县第二中学高三(5)班】

◆点评

这篇作文开篇引出《庖丁解牛》后进行解读,不仅气势恢宏,而且溯源寓言的具体历史和阐述的道理,托举起了后面结合实际的层层追问。而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恰似铁索,将庖丁解牛的现代解读与人生道理紧紧地箍在一起,思辨通透,论证严谨。作文既能分而析之,又能统而合之,大气磅礴,颇见功力。

【严定蓉/供稿】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礼义
英文目录及摘要
庖丁解牛
当庖丁遇到犟牛
当庖丁遇到犟牛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麟溪水长流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