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筑梦未来
2024-01-01丁光英
丁光英
预测理由
高考作文重视考查考生对于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关系方面的认知。“传承文化,筑梦未来”这一热点主题实际上隐含了对当代青年“传承文化”和“筑梦未来”的潜在价值引导。考生在写作之前应将此价值观先行嵌入思维之中,精准立意。行文时要围绕“主题”,把“传承文化”与“筑梦未来”融为一体,表达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思。
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气度、性情与智慧,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蕴藏在典籍辞章之间,凝结在器物技艺之上,融汇成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让浩瀚典籍里的美文佳篇、博物馆里的文物精品、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大众中“火起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以“新时代好少年·传承文化,筑梦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策略
1.明确主题,抓住审题视角或指向
在审读命题材料时,考生要先看“主题”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主题”的审题立意视角是什么?考生不仅要抓住材料涉及的文化内涵,更要看“主题”对本次写作的限制性要求是什么。这道作文题的主题中的“新时代好少年”限定了写作内容,“新时代”要求紧扣当前的时代变化,“好少年”要求突出写作对象是当前的青少年,而不是其他年龄段的人。
2.主题统帅材料,抓住命题材料的关键词
对于这道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强调“观点先行”。写作时,开头就要摆出观点,展示出少年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大气魄、正能量。此外,这个主题也折射出命题材料中的关键潜台词,命题材料中涉及哪些内容符合“主题”、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主题”的关键词是什么,都要在写作中加以体现。
3.命题材料服务于具体写作主题、视角、要求
过去任务驱动型的命题材料来源非常广泛,但由于高考作文“主题”要求和侧重点、不同视角出现了新变化,就限制了过去作文“漫灌”式、随心所欲式的写作指向,而必须服务于“主题”。过去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涉及的问题往往是二元对立的,即命题材料中往往涉及甲、乙、丙等不同人物的不同言行、思想。这些言行、思想往往是相互对立的,考生只要选择某一点展开即可;但现在必须根据“主题”的写作指向去选择、去权衡、去思考谁对谁错、为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办。过去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内容只要根据命题材料涉及的问题去选择、权衡即可;而现在必须结合“主题”的写作指向去确立审题立意的角度。考生写这道作文题时,要紧扣“传承文化,筑梦未来”选择材料,紧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论证,并运用类比拓展升华。
热点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用“潮”的澎湃向上展现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国形象,闭幕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传达“攀花赠友”的隽永情谊与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景……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隐入画中……在成都大运会运动员联欢会上,从《千里江山图》得到启发的舞剧《只此青绿》,以东方美学的经典色彩铺展出如诗如画的中国山水气象,令观众陶醉不已。
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上,歌舞节目《敦煌飞天》表演过程中,1000架无人机在首钢大跳台的上空组成了敦煌飞天奏乐散花的壮观造型,与大跳台投影出的敦煌壁画飞天、舞台上的演员飞天共同起舞,深深震撼了观众。
《长安三万里》以瑰丽光影再现千古诗情,《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戏剧演绎典籍“前世今生”,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IP让生活更有“文艺范儿”……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握手”、与现代生活“拥抱”,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
中国古典舞创作越来越多地与文物、古诗“梦幻联动”;借助灯光数字投影,就能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进行适应互联网语境的转化,一些经典美术作品被制作成电脑桌面壁纸,赋彩数字生活。
◆素材解读
一系列浸润着中华文化、饱含着中国精神的节目,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传承不是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本之木。活用技术,也要深研艺术;创新为本,也要不忘根本。
习作展示
执念的力量
◎雷宗领
在这座被时间淡忘的小镇上,风雨更迭,日月交替。陈旧斑驳的砖墙,摇摇晃晃的青石板路,似老者讲述着烟火人间的老故事。
此时,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吵着、笑着,踏着碎金般的夕阳沿着街道穿行,打破了这古朴的寂静。等待已久的糖画老人终于来了,孩子们跟在他的后面,叫着:“张爷爷您终于来了!”“爷爷我要小兔子……”
老人的材料和工具十分简单:一大桶糖浆、一把勺、一柄铲和一块石板,但他的手艺可不简单。只见他在锅里搅拌几下,飞速地舀出一勺糖浆,手法行云流水。老人拿着勺子,时而勺走龙蛇,时而手轻如燕。糖浆也时而细如发丝,时而粗如手指,真是“嘈嘈切切错杂摊,大丝小丝落石板”。糖浆凝固,一个个糖画就好了,孩子们拿着晶盈剔透的糖画喜笑颜开,老人看着孩子们也欣慰地笑了。
“爷爷,我的老虎好了吗?”“你别急呀,爷爷还在画虎头呢!”显然老人有些招架不住孩子们的热情。老人身躯瘦小,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悬,他都会到这棵大榕树下出摊。
出摊时,老人每次都用左肩挎着硕大斑驳褪色的木箱,右胳膊撑着拐杖,大家都怕他那瘦小的身躯会被木箱压垮。但他不仅撑起了木箱,也撑起了全家,一撑就是几十年。听我爷爷说,老人小时候喜欢糖却又买不起,他就只能每天盯着他师傅画糖,一来二去他师傅就收下了他当徒弟,从此他每天都在榕树下练习。有好几次他中暑晕倒了,可嘴里还在念叨着他的箱子,因为那是他师傅传给他的。后来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仍用这糖画技艺,圆镇上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童年美梦。
四季轮转,大榕树的枝叶伸向天空。现在糖果店里有了各种口味和颜色的糖,生产糖的机器远比老人厉害。他摊前的小孩也越来越少了,也没有人去传承他的手艺。不仅是糖画手艺,越来越多的老手艺也迷失在庞大的机器队伍中,只存留在我们幼时的记忆里。可这些老手艺却凝结着手艺人的智慧和汗水,有着传承了几百年的文化,怎能让它们消逝在悠悠岁月中呢!
老手艺就似制作糖画的糖浆,经过高温熔化变得柔软细腻。此去经年,取其精华去其炽热后,亦是让我们余味悠长、心甜意甘之活水。而今尝过“糖画”甘甜的少年们,也应当传承技艺,让这甘甜留在人间,在新的“石板”上,演绎精彩!
【四川泸州老窖天府中学高2025届(24)班】
◆点评
这篇作文通过一个小镇上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师傅的小摊子,在孩子的围观中辛勤劳作的动人画面,将“画糖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并将这凝结着手艺人的智慧和汗水以及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面临的困境展现出来,表达了自己对老手艺未来美好的憧憬,余味悠长、心甜意甘。文中细节生动,叙议结合,主题明确,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