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写作背景、深刻内涵及当代启示

2024-01-01

学习月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空想恩格斯资本主义

●陈 欣

1880 年,恩格斯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马克思称这本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则称其为“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重温经典,对于我们厘清科学社会主义本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写作背景

19 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但巴黎公社失败和第一国际解体使工人运动遭遇低潮,革命热情受到影响。在德国,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案》,使工人运动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经济危机使得工人失业进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艰难的生存局面使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产生质疑。与此同时,面对新的革命运动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者们纷纷站在自己的立场提出新的观点。巴枯宁主义、杜林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其中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不仅严重误导无产阶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对当时本来理论水平较高的德国社会党产生极坏影响,致使党内主要领导人都受其迷惑。因此,恩格斯决心专门撰文批判杜林主义,写作《反杜林论》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德国社会党的思想统一。由于类似的质疑在法国同样存在,因此当法国工人党领袖保尔·拉法格找到恩格斯,希望他帮助法国的党员提高理论水平时,恩格斯就将《反杜林论》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摘编成册,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下文简称《发展》)。

二、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个逻辑就串联起了文本的三个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材料、理论基石和基本原理。

(一)思想材料:为什么需要发展

《发展》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于资本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那么作为“考察结果”的现代社会主义注定一开始只能是空想。

恩格斯遵循这一“考察”过程,回溯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16、17 世纪,资本主义尚处在萌芽时期,阶级斗争主要发生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无产阶级的独立的运动尚未成为主流。因此,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通常用游记等生动的形式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的向往。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逐步取代封建统治,作为“考察”结果的社会主义思潮——直接的共产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19 世纪初,产业革命给生产力带来空前发展,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在西欧国家确立。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步激化,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趋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转变为阻碍因素,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革命运动由单纯的经济斗争升级为政治斗争,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所形成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恩格斯肯定了三位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包含的进步因素。第一,朦胧地意识到历史发展是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历史的终结形态,必将为新的社会形态所替代。第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弊端进行尖锐的批判,近乎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矛盾解决的正确途径。第三,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性描述尽管幻想成分居多,但仍闪耀着智慧之光。同时,恩格斯也精准揭示了其历史局限性。第一,不明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彼时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依然是唯心史观。第二,没找到实现变革的根本道路:空想社会主义者醉心于经济合作,对于政治革命普遍持排斥的态度。第三,不清楚推动变革的依靠力量:仅将无产阶级看成是毫无自救之力的被动力量,将未来社会变革的希望放在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状况、阶级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但当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充分显现,工人运动从分散走向联合,无产阶级完成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之时,时代呼唤出社会主义要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为什么需要发展这个问题已经产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已经明晰,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没有找到。于是,恩格斯提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二)理论基石:如何实现发展

为弄清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第一个现实——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再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人类社会、发现唯物史观,提出观察历史要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出发。马克思首先就用这种新的视角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的过程。从15 世纪起,资产阶级经过简单协作、工厂手工业、再到大工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生产方式同旧有的封建地方特权、等级特权等制度不相容,因此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一言以蔽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此,生产力发展持续向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有社会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一定会有新的社会形态取代资本主义。

为探究究竟是何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资本主义,找到实现变革的根本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第二个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现实。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便成为桎梏。理论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应是生产资料和产品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然而事实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仅被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构成了资本主义内在运行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导致自1825 年开始,每8 到10 年就出现一次经济危机。如果要让生产力继续发展,就必须“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按照此逻辑,社会主义不再是被臆想为“应该”代替资本主义,而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被科学推导为“必定”能够代替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应然指向。

为找到推动上述变革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第三个现实——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现实。消灭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个必然不会自然发生,它依赖于人们的实践。马克思发现,资本家实际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却是工人的劳动,无偿占有的实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与购买劳动力之间的差额,即剩余价值。随着剩余价值的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被暴露在阳光之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根本对立被条分缕析地揭露出来,而无产阶级必将且能够依靠自身力量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变革。

至此,基于两大发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从根本上被完全克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不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道德谴责,也不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凭空向往,而是通过辩证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基本原理:发展成什么样子

首先,完成上述变革的道路,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由社会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曾在过去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头脑中隐约浮现,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其再次显现:“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实际条件是什么?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这个现实前提,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能是空想命题。

其次,变革道路的目标,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三、当代启示

(一)理论的真理性增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因为其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是历史必然;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因此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也只可能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既是社会发展的应然指向,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遵循的科学真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揭示了这种必然性、客观性、规律性,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实践的生命力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经历三个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回溯各个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不难发现:当社会主义的实践者立足国情现实,坚持“两个结合”,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就会朝着积极进步的方向迈进,反之则出现曲折反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在于“两个行”,关键在于我们党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从来没有背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大地上,时刻牢记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里强调的“这些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方法论原则,这才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其对应的基本原则表现形式也可能不同,它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在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中向前发展。

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需要经历现代化,否则上述目标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终需要超越现代化,这样才能达到上述目的,这也是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根本所在。所以,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一脉相通。而这个过程中提到的中国式特征,又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它是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

经典源自历史而观照现实。重温历史经典,沐浴科学真理,保持反思态度,见证沧桑正道,这正是我们增强对共产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信心的力量之源。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从空想走向科学,究其根本就在于将它置于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空想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警惕“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警惕“空想”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不空想不抱怨 有激情在线状态
画饼充饥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