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1

体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强国志愿

包 晗

新时代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包 晗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

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经;发扬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载体;创新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落实“三因理念”要求的实践需要。基于此,指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招募育人: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化的出发点;培训育人: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化的切入点;服务育人:理想信念教育体育化的根本点;激励育人:集体主义教育体育化的支撑点。

新时代;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政府支持―高校团委管理―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为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1]。此后,大学生志愿者又经历了众多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如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志愿服务的锻炼,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目标及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2019年,体育志愿服务工程更是上升为体育强国建设九项重大工程之一,彰显了党和国家发展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加快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决心。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分析其实现路径,从而进一步阐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如何“用情感人、因爱化人、以境育人”。

1 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

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题、育人理念及育人实践等方面存在众多耦合点,研究这些耦合点有助于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体育方案”。笔者认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二是发扬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载体;三是创新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落实“三因理念”要求的实践需要。

1.1 开展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基本功能之一社会服务的一种特色形态,在助力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人、财、物、时、空”优势。国家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之后,体育赛事的发展进一步融入中国特色现代化体育竞赛体制的建设,体育志愿服务表现出其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凸显价值。这其中,高校在校大学生投身到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在进一步弥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协助拓展公民表达体育利益诉求空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新时期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者为例,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表示,目前进行了一些分析,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96%,特别高兴的是大学生占到了85%[2]。《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把“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列为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的一项战略任务。所以大学生作为未来体育强国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必须加强其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传承和弘扬,自觉担当起全面建成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1.2 发扬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载体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须坚决贯彻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思想,深刻把握服务“人民、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这一思想深度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国情、时代要求,深度契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3]。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思想,搞清楚大学生“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为什么立德树人、怎么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标准,以育人实效回答好“高校立德树人”的答卷。为什么说发扬体育志愿服务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行之有效。首先,体育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促进志愿者内在成长、自我革新的功能。其次,其体现的“志愿育人”与“立德树人”,在理念上具有极强的契合性,两者都强调追求自我内在修为和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高校发扬体育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体育化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融入“志愿精神”“体育精神”,利用组建工作室、实施项目化等方式,提升大学生亲社会品质,完成“立德树人”内化教育与外化升华,使大学生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创新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落实“三因理念”要求的实践需要

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就是紧扣学生关切,化解学生疑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高校有针对性地组织与指导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实际,接触社会资源,有效地化解学生对于专业发展、个人规划等方面的疑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感与共鸣感,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教育,专业上长才干,工作上做贡献,达到实践育人的预期。因时而进,就是紧跟时代契机,思维敏锐,伺机而动,趁热打铁。北京1990年亚运会开创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先河,并在随后的历届全国运动会、两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等体育节事活动中通过日渐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运作彰显了体育志愿服务的价值[4]。其中,有机会参与到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无一不抓住了自己的际遇和机缘,经历了一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肩负使命与责任,创造历史和人生。因势而新,就是紧握大势所趋,敢于借势,勇于谋势,积极造势。高校借助体育志愿服务,打造思政工作高地,是在深入研究把握国家战略向“体育强国”转移、公共服务向“大众体育”侧重的阶段性特征及了解世界和中国体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实践。

2 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体育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精神逐渐被大学生认识、熟悉,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因为“青是自然与生命,春是生长与成长”;正因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正因为“奋斗新时代,青春正当时”。如今,新时代的体育赛事在招募、培训、服务、激励等志愿服务的具体运行环节中突出鲜明导向,强化育人功能,为党和国家培养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国之栋梁。

2.1 招募育人: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化的出发点

招募方式是体育志愿服务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把体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如今,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招募工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线下与线上两种。线下招募一般借助团委宣讲会、学院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渠道。线上招募一般借助团委指定网页、学院微信平台、新型网络平台(易班、PU)等渠道。志愿者们参与奥运会服务,是在无私地为完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一众志成城过程本身会增强参与者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的认同感[5]。通过向大学生宣传体育志愿活动的典型事例,描绘服务国家体育建设的美丽画卷,增进他们对体育赛事志愿项目的熟悉了解,鼓舞爱国之壮志,催生报国之豪情。每当大学生在赛场内外服务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喊出:“中国队,加油!”。当中国运动员站在冠军领奖台上,伴随着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瞬间,所有志愿者们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体育能够彰显庞大的爱国主义魅力,焕发出无穷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培训育人: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化的切入点

培训内容是体育志愿服务成功实施的重要实质,有利于把体育作为生命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高校开展体育志愿服务培训,注重大学生知识学习与岗位实操,确保其接受到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提升其综合素养。其中,“健康第一”理念的教育与倡导尤为突出,为大学生创建了体育化的生命课堂。体育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内涵,折射出各种生命规律,其有助于人们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增强生命意识,能引发出丰富的生命感悟与体验,使人感受生命的活力与生命之美,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6]。在疫情发生、全面防控常态化的艰难时期,国内最大“赛事闭环体系”的第十四届陕西全运会如约而至,17万余名志愿者服务其中。按照要求,大学生志愿者也必须接受闭环管理,开展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群体管控等,他们不仅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可以说,从该赛事志愿服务培训开始,他们即逐步形成从“健康第一”到“生命为本”的观念跃升,为“零感染”安全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2.3 服务育人:理想信念教育体育化的根本点

服务实效是体育志愿服务成功实施的重要目标,有利于把体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点。青年群体先天的年龄优势与数量优势,决定了他们可以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职责[7]。当前,国家体育改革和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吹响了新的号角。大学生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能够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发展书写历史、描绘蓝图、创造未来。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体验奥运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具体、平凡甚至些许枯燥的工作,接触和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价值,体现和印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8]。他们在参与全国运动会、单项体育协会高水平体育赛事、社会力量举办的系列赛事等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中,深入基层,聚焦民情,逐步养成“体育强国梦”的理想信念,能够站在关注国家期盼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响应党中央关于“全民健康”战略的号召,深刻体会到体育如何使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从而进一步在求知、修德、明辨、笃实的实践中体现出理想信念体育化的真正力量。

2.4 激励育人:集体主义教育体育化的支撑点

激励机制是体育志愿服务成功实施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把体育作为集体主义教育的支撑点。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9]。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激励客体的各种需求,系统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和工作环境,从而满足激励客体的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最终达到客体目标和系统组织目标的统一和谐[10]。在物质层面,机制包括了如志愿者吃穿、休息、器材、设备、医疗、储物等方面;在精神层面,机制还包括了给予志愿者一定的嘉奖和赞誉,如上级主管亲切关怀、典型事迹宣传宣讲、重大活动总结表彰等。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激励体系,可以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目标全面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做到每人有指标、有目标、有控制,关注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满足他们的情感归属,加强志愿者与志愿者、团队之间的凝聚力,以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可以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一步发扬,并发挥其在“培育青年英才、树立榜样示范、践行文明风尚”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3 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时代背景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以靠前的部署、周密的安排、有力的措施,织紧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有效地保障各项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圆满举办,成为助推我国体育文化自信坚定夯实的重要机遇。以第十四届陕西全运会为例,大学生作为本次“史上最严”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者主体,在肩负使命中磨练,在兢兢业业中蜕变,努力奏响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口罩下的微笑、手套里的比心、防护服上的暖图都成为十四运“最美的名片”。如今,中国将有机会在奥林匹克伟大历史中翻开崭新的篇章,书写璀璨的辉煌,北京将迎来被冠以全球第一座“双奥之城”盛名的历史时刻。参与北京冬奥会赛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必将留下这段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珍贵记忆。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名拥有像北京冬奥会这样的新时代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也必将把民族精神、志愿精神、体育精神、奥运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心中,帮助他们点亮“涵养人生远大理想、坚定正确价值追求”的领航灯。大学生将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亲历者、坚定者、传播者,也必将进一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1]黄桑波,李建国,卢志成.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类型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5):67-70.

[2]周学帅.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超96万[N].北京青年报,2020-12-06(6).

[3]李力,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2019(2):149-154.

[4]李佳宝,孙葆丽.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8(2):52-59.

[5]任海.奥运会志愿者与大学生[J].体育科研,2003(1):24-26.

[6]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96-99.

[7]刘欣然,王健.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使命: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大学学报,2019,42(5):1-12.

[8]李一玉,毕宁博,黄小波.析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榜样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3-15.

[9]于金平.中国家族企业员工稳定心理契约的构建[D].吉林:吉林大学,2008.

[10]黄大林,黄晓灵.体育赛事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以2016年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43(2):96-1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Volunteerism for Sports Events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AO Han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题项目“大学生体育文化自信培育研究”(2020SJB0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包晗(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强国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我志愿……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