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思维的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初探

2024-01-01姬文刚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科育人理念

姬文刚,陈 砚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2019 年4 月29 日,国家教育部和中央13 个部门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版,提出通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的方式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战略锚定了方向。[1]2020 年11 月3 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要打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方式,以传承与创新、交叉与整合、协作与合作为主要方式,积极推动多专业的交流分享和深度整合,提升文科专业整体水平,促进传统文科的创新转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2023 年4 月,国务院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更为鲜明地凸显了“加快新文科建设、培育新文科人才”的新时代教育目标。因此,本文运用系统思维,深入分析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构成和基本特征,探索新文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系统解读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

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新文科的理念内涵、教学改革、价值意义等视角出发,忽略了新文科的要素分配、系统功能、整体特征等内容。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整体,其行为和特征是整体的属性,而不是单个要素的属性所能说明的。本文认为,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是由时代背景、学科发展、实践探索这三大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综合考虑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促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一)宏观层面:时代背景推动新的培养理念

时代背景是促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的重要前提,更是推动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主要驱动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发展推动了时代变革,促进了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其中文化的力量更是重中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素养和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提升中国影响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根基,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人才。

(二)中观层面:学科发展创生新的培养内容

涵盖内部结构、知识体系、理论方法等要素的学科发展是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文科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文科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即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的壁垒,形成全新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模式。传统的文科学科较为分散(如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这些学科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交叉点和共性。在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带动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因此,在强化学科之间联系和互补的基础上促进学科融合,催生交叉新专业,能更好地提高文科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研究价值,也为新文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内容提供了清晰的导向。此外,新的价值引领也是文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社会进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打破了技术壁垒,衍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在重塑社会对于文化认知的同时革新了人才培养内容,提出了培养新兴人才的时代需求。

(三)微观层面:实践探索要求新的培养目标

实践探索包含了新文科人才培养方向、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要素,是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指导。在探索新型全球治理模式实践中,涉外交流和合作也变得愈来愈多元化,传统的单一学科已无法满足涉外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认同的复杂较量要求一批“了解我国方针政策、熟悉我国国情、热爱我国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掌握多语言能力、精通国际规则与谈判”的专业人才。因此,提高人才的国际化素养和竞争力做好人才储备,是我国在新时代实践探索中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目前,我国的全球治理人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这意味着需要加快构建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国际组织人才,以满足全球新格局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系统思维下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系统论是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和系统规律性的观点和方法。从内容上看,系统中的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系统化的事物一般具有“适应性、整体性、结构性、综合性、开放性”等复杂特征。[2]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系统论思想高度契合,是一项由教育主体、学习主体、培养过程等要素构成,并持续与外部环境发生互动的系统工程。

(一)整体性特征

系统论关注的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和属性,而非单个组成部分。它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把系统看作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对于新文科而言,其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传统学科的学科重组,即通过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打破学科屏障,实现多个学科的融合发展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多样性的系统。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体现在培养内容的整体性和教育主客体的整体性两个方面。培养内容的整体性强调教育者要摒弃现在教育知识的过度精细化,以整体视角把握学科融合后的知识体系,实现固有学科的突破;教育主客体的整体性强调教育主体要从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总体视角去关注学习主体(也被称为教育客体)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这两者之间息息相关,在学科建设和发展道路上相伴而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发挥出高于两者性能简单叠加的整体系统性能。[3]从系统思维来看新文科人才培养,首先就要重视其整体性特征,在人才培养的推进过程中把握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通过对系统的整体把握强化其稳定性,最终构建并掌握新文科理念下人才培养机制。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果,因此,只有秉持系统性思维,把握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特征,才能促进各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要素之间的有序同向齐聚合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层次性特征

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有机组成的综合体,对于系统整体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层次结构对其构成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察,以充分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而设计和优化系统。在系统论视域下,新文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过程具有立体化的层次性,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式等方面依次阐释“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教授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教授”等人才培养系统的本质内容。只有从不同层次深入挖掘、分析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结构,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内在规律和趋势,从而推动其不断发展、创新。

培养理念是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认识,是教师或者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行为实施的指南,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要素。[4]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点,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教师首先在认知层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念,随后逐步理解、接纳、认同,最终落地实践。

培养目标是学校在对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外在社会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所设计的有关学生成长的未来图景。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多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单一的学科知识越来越难以解决复杂的现实困境,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复合型能力、创新型能力、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新文科是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各学科逐步走进“大融合”[5]的文科。新文科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在现有传统文科内容的基础上对接时代发展新要求,以教学内容的更新带动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需要探寻专业交汇点,搭建多学科融合平台,促进专业交叉,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文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培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培养理念的策略性途径。科技的进步促使技术的衍生迭代,新文科教育应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更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为课堂注入活力以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在育人层面上从培养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这四个维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实现了系统要素的同向合力,不断推动着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三)开放性特征

系统论认为,科学的系统是变化的,具有与外部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特性。在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全方位的开放性。新文科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对传统文科的战略性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型人才。[6]一方面,培养理念的开放度影响和决定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新文科育人理念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具国际化、现代化的视角,对接时代、社会发展新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现由课内育人、校内育人到课外育人、社会育人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多元文化素养、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开放度依赖于教育过程中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的革新度。培养内容上,新文科育人要求在树立交叉融合育人导向的基础上对接社会的“大实践”培养体系[7],改变以往“封闭式”育人的方式,这需要不断优化现有专业与课程结构,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融合型的知识体系及认知结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而打破传统研究内容的边界,调整人才培养重心。培养方式上,要通过引进更多社会化的办学资源构建跨学科交流的互动平台,形成“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助推日常教学和专业建设,形成学校、网络、社会等数字人文协同育人格局。概而言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形成了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开放性的内因;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培养目标,构成了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开放性的外因;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则作为推动器,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提供坚实保障。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各要素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促使其整体系统的发展完善。

(四)动态性特征

系统论强调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内的各要素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系统整体行为的变化。当系统内要素与外部环境发生信息、能量等交换活动时,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就会促使各要素随着系统运行不断变化调整,以实现自身的发展演化。中国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古代文科;之后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进入近代文科的发展阶段;至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文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注重促进个体发展为主要特征;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文科进入当代文科时期,文科发展与人才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从中国文科人才培养的历时性层面,可以看出文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都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体现出鲜明的动态性特征。此过程的发展动力是多方面的,涵盖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政策扶持、教育投入以及国际交流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文科的发展,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文科学科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新文科的发展是中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新要求。[8]因此,在新文科的建设过程中,要立足新时代,创新教育理念,推动学科升级,将学科体系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人才培养机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创新力,解决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系统思维指导下的新文科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运用系统论思维构建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需要构建从“目标系统——过程系统——结果系统”的运行机制,即树立明确的目标引导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育人要素、全面整合育人资源以优化过程体系,最终聚合成效形成一个闭环的整体运行系统,实现“构建育人平台,培育新型人才”的目标。

(一)加强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的引领性

目标定位对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清晰的目标指向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改革创新,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需要从认知理念与实践理念两方面开展。在认知理念层面,首先要推进对新文科理念的认知,理清新文科文化建构的逻辑和价值。新文科就是要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文科内容、机制,培养新型涉外人才,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文科体系。[10]其次要加强对新文科的理论阐释,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做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推动文化教育与“一带一路”“中国梦”等时代命题相结合,从而探索文科教育的新范式,拓展文科教育的新内涵、新境界。在实践理念层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将文理科知识联合起来的基础上,将知识置放于人类整体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使学生在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同时更加明晰其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文化依托,从而促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觉醒;另一方面要引导推动学生思考新文科的内涵以及新时代的发展,最终真正形成“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21 世纪文化价值观”[11]。只有加强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的引领性,才能形成系统的整合力,促进人才培养系统不断前进发展。

(二)增强新文科人才培养过程系统的贯通性

新文科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层面的有效联动。从目前文科教育效果来看,教育过程中连贯性的匮乏是制约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人才培养系统的纵向层面,应加强新文科理念下大中小学培养过程的贯通性。学校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阵地,但目前各学段的文科教育出现目标模糊、内容单一、重复、断层等现象。[12]实现新文科人才目标阶段性与整体性统一,需要在各阶段衔接点上着重发力,打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断点,逐步加强新文科教育一体化建设并优化顶层设计,进而完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的横向层面,应加强新文科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通性,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培养理念发展逻辑来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融为一体,培养学校与社会高对接度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呼吁。[13]这就需要将实践平台运用于各阶段的培养方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追求的同时把握学生的实践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靠的实践资源,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由个人量变到整体质变的过程性转变。

(三)强化新文科人才培养结果系统的成效性

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的总体成效是要素在目标引领、过程贯通的基础上的整体展现,因此,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监测和评价机制以及时对育人系统进行调试,使之达到最优化效果。目前,在育人主体层面,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在学校、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处于缺失状态。因此,首先,各方主体应协同建立大数据时代的动态沟通及监测系统,改变相互之间的孤立化状态,实现育人资源的整合,从而及时对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其次,应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对学生的知识习得、技能获得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状况进行评估。要想使新文科人才培养系统落地生根,就需要发挥好课程考核这个工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应鼓励教师进行多维度的课堂评价,设置开放型问题考验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引用能力,切实评估学习效能;另一方面将技能考核、综合测试、创业训练等表现性评价方法融入过程性评价考核中,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构建以新文科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涵盖学生、家长、教师、教务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多个主体,对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教育主体、教育考核、教学管理、社会实践等育人机制中的微观细节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动态掌握人才培养系统的发展状况,有效提高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成效性。

综上,新文科人才培养是一项由时代背景、学科发展和实践探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搭建起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其所涵盖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学科内涵、详实的实践锻炼,是立足新阶段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此外,新文科人才培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从层次结构、相互关系以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整体系统不断予以演化推进。系统论思维下考察新文科人才培养实践路径,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思维,从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时代与创新的视角,系统解读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加强目标引领、增强过程贯通、强化结果成效性,把握人才培养这项系统工程,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完成,以更好地应因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

猜你喜欢

文科育人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孙文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