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测结果应用 探索县域义务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新途径
2023-12-30五常市教师进修学校
五常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有效应用是助推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基于监测报告的解读,立足数据和实证,找准问题、多措并举,依靠学校建设和课堂改革,探索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途径,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关键词: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优质均衡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有效应用是助推我市教育质量和品质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2021年哈尔滨市南岗区、宾县作为国家样本县参测,五常市作为协议参测县,共抽取14所小学的346名四年级学生、8所中学的225名八年级学生(包括部分校长、教师),参加数学、心理健康、体育学科的纸笔测试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我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把做好质量监测、用好监测结果作为提升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解读
2022年3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我市学生学科学业表现、学科学业均衡状况、影响学生学科学业表现的关键因素、专题聚焦等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关注师资队伍、学校资源配备及使用、教师培训及教研状况等。国测数据综合分析我市国家监测报告各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突出问题是五常市双项指标,即义务教育学业水平和校际差异与全省和全国相比较差距明显,特别是城乡校际间差异过大。如我市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校际差异为34.4%,在全国所处的等级为2星;八年级数学周课时数超过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所处的等级为1星。这反映出我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此外,我市(县)周课时数普遍超标现象,综合体育健康、心理健康监测等数据,反映出部分学校的育人理念、教育管理、教师综合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尚须改进。
二、深挖数据金矿,开展实践研究
监测是体检,整改是治疗。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找准破力点,从而改进提高。我市教育局结合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和城乡教育现状,积极开展质量监测和评估研究,全面掌握教学质量监测的数据信息,特别注重分析各农村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优势和薄弱点,精准施策,提高改进教学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展:
政策落实与资源配置情况。第一,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贯彻执行。关注各校对“双减”“五项管理”等工作的落实,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見(试行)》《教育督导问责办法》等政策情况。第二,教育资源配置和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实地调查研究。根据适龄人口逐年减少、学校网点萎缩的实际情况,对全市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老旧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待改善;部分乡镇出现部分校舍空置,学生生源不足现象。
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情况。聚焦我市城乡、不同群体及校间差异,通过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多元协同育人的视角进行科学研判。尤其关注不同群体间存在的差异,例如乡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易出现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学校在体育、劳动、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常态化、制度化、多向性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凸显。
区域教师教研与培训情况。从监测数据看,我市区域的教研形式不够丰富、教研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形式单一,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结构性断层,培训时间与工作冲突等;分层分类培训,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的多维度培训都有待开发和拓展。教师教学单元设计、作业设计及命题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探究性教学行为使用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三、突出质量、创新方法,探索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优质均衡新途径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着力改善民生、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工程。基于监测结果的数据和实证分析迫切需要我市突出质量、创新方法,探索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优质均衡新路径。我市多措并举,依靠“规范学校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家社共建课堂外延”形成合力,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一)规范学校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完善和落实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和加大市内校长及教师交流力度,激励和引导优秀教育管理人员及名优骨干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支持我市骨干教师评选、各类教学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加大教研员对农村、薄弱学校的视导及专项培训的频率和力度,建立教研员农村、薄弱学校定点支持制度和机制,支持和帮助这些学校加快发展速度。对入职1-3年青年教师点对点跟踪听课指导,通过研课磨课、示范总结提升等环节,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根据适龄人口逐年减少、学校网点萎缩的实际情况,按照《哈尔滨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的通知》精神,对全市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一是合理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二是合理调配教育和教师资源;三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在保证教育资产不流失和人力资源不浪费的同时,使师资及教学设施实现共享,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
2.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要全面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强化教育内涵评价,推动学校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持续提高办学质量。要加强区域教学质量监测和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建立质量监测结果反馈改进机制,促进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要持续加强对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与监控,根据负担来源采取相应措施,下功夫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健全并落实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规范要求,建立区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研培力度,提升我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培训,继续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携手共进计划”。进一步加大“研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3年4月,全市7063名教师参加课程标准解读与课例分享活动,凝聚教学智慧,助力课堂教學质量提高。通过骨干教师评选、培训和各级各类竞赛,强力推进我市教学模式改革和新课标理念落实,努力提高全市课堂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农村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中接受轮岗培训,择优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使农村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这些年轻的教师在崭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意气风发,崭露头角,为五常教育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4.进一步规范课程开设,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和改进音体美劳教学。
严格按照2022版新课标和《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开齐开满课时,不得挤占政史地生等课时进行其它活动,保证教学的课时总量。实施“零起点教学”,杜绝提前开设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音体美劳教学。各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技术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小教部将开展推进“五色”劳动教育主题研究项目。在农村中小学召开劳动教育现场会。采用现场与线上结合(二维码)劳动教育推进会,推出劳动教育实施建议、课程指导建议及资源,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品质
1.深化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突出抓好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贯彻到教育教学全程之中,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向教学常规要质量,突出抓好教学整体环节。强化课业辅导,加强作业设计、布置方式、批改讲评的研究。倡导教师学科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努力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关注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
2.以“焦点式”教研为基点,向课程标准要质量,突出抓好新课标的落实;向教研科研要质量,突出抓好成果转化与推广。
继续深入开展“研课标、促教学、强素养———五常市小初高中教研系列活动”。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把集体备课做实、做细、做到位。各教研组以“焦点式”教研为着力点,采取大小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小教研”聚焦集体备课,商讨教学内容、方式、作业设计;“大教研”聚焦单元整体教学,就学科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策略分析指导。我市“焦点式”教研将教师基本功重点集中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应用、命题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等五个方面。教研员采用专题讲座、课例研讨、主题沙龙、微论坛、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深刻、准确理解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让新课标的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进一步发挥五常市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作用,围绕省市级核心课题,以“五常市学科工作室”为引领,以市名优骨干教师工作室为辐射,聚焦课堂,指向教与学的研究,让工作室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融合在一起,使课题研究常态化,常规教学课题化,形成市、校协同、联合攻关的新型研修机制,开创主题统一、服务实践、高质高效的校本研修新局面。
3.以“教研联盟”牵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结合五常市“再学杯”、哈尔滨市“烛光杯”、黑龙江省“飞鹤杯”等多种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育、推广成功做法,打造一批教育教学范式转型的典型。加强基地学校建设和农村点校的帮扶工作。加强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调研和指导,开展蹲点调研。建立以学校、教育联盟为基础,建立“点校———教育联盟———教研室”三级教研制度,开展多级教研活动。“点校”侧重校本教研,“教育联盟”侧重校本教研成果的校际交流,“教研室”侧重校本教研成果的总结提升,促进区域教育联盟的共同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家社共建课堂外延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建立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课堂外延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形成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合力。要努力争取家长对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健全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联动机制;要重视与家长密切联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学校、家庭、社会健康与安全共识,确保学校体育运动顺利开展。我市倡导“1+1”课后服务新模式,即作业和特长发展项目,鼓励课后服务课程多样化。利用寒暑假走访文化场馆,项目化学习从学期延展到假期。强化课业辅导,严把作业设计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指导帮助,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拓宽课堂教学的外延,助力教育质量提升。
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能够精准把握五常市义务教育质量的发展现状,反映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问题产生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策略。五常市将进一步探索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新途径,依靠学校建设和课堂改革双轮驱动,在落实“双新”,城乡教科研培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实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携手共进,合作共赢,推动五常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
(执笔人:石玉凤)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