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过程”控制的策略选择

2016-12-12王燕陈德林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质量监测全过程人才培养

王燕+陈德林

作者简介:王燕(1986-),女,甘肃张掖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陈德林(1963-),男,重庆合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监测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关键环节的控制策略选择问题。从整体层面看,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受前期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人才培养过程把控、人才的社会应用评估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做好科学谋划尤为重要。从过程层面看,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达标程度。因此,做好关键环节的策略优化,利于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有效性,更能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本文旨在从起点规划、过程控制、结果评估等方面入手,深入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各阶段关键环节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1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结构趋于合理化,行业发展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相应的,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长期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社会人才结构,是我国各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战方向。而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在人才质量,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测,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里,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过程”实践的深化研究,全面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关键环节及核心要点,以激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基础条件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计培养方案,细化目标,做好起点规划

通常而言,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研究往往从监测指标体系本身出发,如此一来,不可避免的陷入片面性的困境,不利于全面精准把握。由此,必须将研究延伸到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前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必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基础条件。那么,做好起点规划便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关键环节,在这里,尤为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全局的角度,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科学规划。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人才精准培养。需要做好两篇“文章”,其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调研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环节,其所获材料、数据等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之后每一项目标任务的开展及实现。一般而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服务某一区域,或是某一行业领域。事实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并非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应以社会市场需求导向为主,培养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①因此,有必要组建一支专业的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电话访问等形式对某一区域或行业领域的人才市场状况进行调研。或者是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引导专家学者组建科研团队进行调研。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其基本要求在于保证各项基础数据、过程资料、分析方法、调研结果等真实可靠,合理科学;其本质目的在于对某一区域或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立足于人才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其二,推行人才精准培养模式。所谓的人才精准培养,就是针对不同人才要求、行业发展状况,运用科学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精准培养。总体而言,精准培养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事实上,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破解影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难题。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从培养的源头化解积弊。要把“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推进精准培养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取得突破,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要的无缝对接。

第二,以目标为导向,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正如有学者指出,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积极探索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②其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统一各方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其二,坚持特色化与专业化的发展理念。依托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色、专业优势,加快推进优势专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推进特色专业的专项发展,同时注重走绿色健康人才培养之路。其三,立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抓好顶层人才培养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路不清晰、目标战略不明确就无法实施科学有效的培养,更难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主线,同时注重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研究制定科学化的人才培养规划方案,为高职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核心保障。这其中,关键在于要精心组织研究,正确研判形势,全力捕捉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信号,把握专业技能发展的风向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做好人才培养定位,找准人才培养方向。其四,正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查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各种问题,重视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二、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实践运行而言,应以质量为导向,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执行,做好过程控制

仅仅是做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前期规划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织专业的队伍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细化的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正如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其中,人才质量是重中之重,由此,建立人才质量监控体系十分必要。③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过程控制而言,如何形成高效执行力,是其中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两种”意识。其一,强化问题意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并以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研究新情况、创新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尤其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动暴露问题,揭示问题,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切实把为人才的科学培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首要任务。其二,强化质量意识。高职院校要始终站在服务人才培养发展的高度,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协作实现高职院校的资源更科学,更合理的分配。无论是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校风文化等,无不在注重精细化、高质量管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以一种全心全意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求自我,让高质量、高标准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人才培养参与者的骨髓、融入血液,让高质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成为了一种追求,成为了一种标杆。

第二,理清“两种”关系。其一,理清内部关系。高职院校内部各个部门、教师之间无主次之分,更无高低之别,而是彼此协作,相互联动,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每一位人才培养的参与者要更加深化“高效、务实、团结、协作”的培养观念,既注重规范性,又注重协作性,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其二,理清外部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绝不可独立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而要同经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吸纳更多的优质资源,搭建合作平台,促使高职院校与外界的科学互动,促进人才培养不断走向新阶段。

第三,弘扬“两种”精神。其一,弘扬科学精神。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实事求是、勤于探索,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为实现人才培养实现新的跨越、新的提高增添动力。其二,弘扬创新精神。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善于从形而上学的桎梏解放出来,敢于破旧立新,勇于开拓创新,不断用新思维、新方法探究新问题,用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进而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实现全面提升。

三、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实施效果来看,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践现实困境,深化认识,做好结果评估

做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评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实现培养与发展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困境,深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不断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完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标准上,细化专业分类,理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内在关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引导高职院校从自身设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出发进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④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监测体系,要在观念上破除障碍,全面摒弃指标体系中对专业技能人才影响力较弱的指标,要格外突出重点指标的权重,不断细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这一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尤其要区分关键性指标、重要性指标、相关性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评价目标,从问题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真正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监测体系打造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机系统。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监测体系能够在关键环节、阶段,适时分析研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措施改善。

第二,从方法上,创新思路,多重方法并举。要不断完善适用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方法,诸如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综合分析等,尤其注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应用,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等,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有如,对已毕业的人才评价不宜采用静态分析法,而应注重用人单位的动态反馈。同时,有必要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这是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⑤事实上,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尤为重要的是,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实施的实际效果,注重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切实发挥评价方法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作用。

第三,从主体上,明确评价主体职能,真实反映结果。一般而言,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往往是院校、专家等,较为容易忽略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主体。这就需要合理划分评价主体,厘清各自的界面,更加注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性评价。在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必须制定每一时期(以年度为单位)的用人单位人才使用反馈调查问卷,并将统计分析结果作为关键考察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以及结果的公正,促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加真实、客观的把握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为2014年度市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题研究最终成果(项目编号:2014-701)和2015年度市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716)。

注释:

①周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6,30.

②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育与职业,2008,23.

③汪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

④侯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探析.职业教育研究,2014,01.

⑤陈智球,马芜茗.职业教育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职教论坛,2014,14.

参考文献:

[1]周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

[2]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8(23).

[3]汪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

[4]侯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01).

猜你喜欢

质量监测全过程人才培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评价方法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