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加强基础研究的思考

2023-12-30瞿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3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科技

[摘           要]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根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础研究已不再仅限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因此演化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聚集和培养着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思考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将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分析了高校有组织地加强基础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举措。

[关    键   词]  有组织科研;高校;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145-04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深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技术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世界政治、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竞争环境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全球科技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博弈。作为整个科学体系源头的基础研究,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加强和发展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就特别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建设是我国提升科技水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加强高校基础研究不仅事关学校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关乎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部署。《意见》分析了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对高校基础研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基础研究早期以自由探索为主,的确带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突破,但是随着科技变革,原始探索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适应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开展,需要有组织地进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发挥好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

二、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意义

现阶段高校创新能力正不断提升,各种重大科技成果也不断涌现,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建设是现阶段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基础研究是关键。1945年,范内瓦·布什向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著名的科技政策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他在报告中强调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根基所在,技术和产品创新受益于基础科学的进步,基础研究需要在研究型大学中由最有天赋的科学家通过自由探索的方式完成。报告中一系列对基础研究思想的阐述无不体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让政府部门意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对促进国家科技乃至全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问题错综复杂,科学研究方式发生了转变,各国都在积极思考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意义以及探讨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美国面对新的科技挑战展开了深入思考,发布了《无尽的前沿:科学的下一个75年》对布什提出的基础研究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将基础研究分为:纯粹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强调政府在支持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集中力量对一些关键领域实施“有组织”的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基础研究的实用性属性,将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布局。

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科研实力显著增强。随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的博弈已聚焦在科技创新上,说到底就是科技的博弈,因此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从源头上破解难题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他认为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有组织地推进基础研究的体系化建设,特别是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有组织的攻关。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承担了很大比重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一直为国家基础研究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做着重要贡献,但在大科学背景下高校存在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还不利于国家科技的创新。因此,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中就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出了相关要求。高校加强目标导向的有组织基础研究是现阶段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新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高校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建设有利于凝心聚力,共同突破技术瓶颈

基础研究分为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变化,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科技日渐呈现出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单一学科领域的封闭式研究已不足以突破重大科技难题,急需打破学科壁垒,学科间相互渗透、多主体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科学的需要,解决更多前瞻性问题。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种类多、人才聚集的天然優势,加强高校的有组织基础研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校加强学校组织、变革管理模式可以形成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如同专家会诊般聚集各学科智慧资源,瞄准国家战略前沿、发挥学科优势,有组织地进行项目申报布局,凝心聚力突破技术瓶颈、攻克重大难题。

三、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加强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既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又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思考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一)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必要举措,近2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研究占比超1/3,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能顺应现代科研发展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我们要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和模式。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大多是“学校—学院—学科”的纵向型管理模式,对之前单一学科的管理是适用的,但对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研来说有所欠缺。 对此,高校可以转变管理模式,通过成立学科交叉专项办公室以及学科交叉研究学术委员会,跨学院、跨学科定期征集学科交叉创新研究课题,并组织高水平专家定期进行项目评审以及学科交叉研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根据学校基础研究相关领域实力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的学科交叉体系。学校青年科协可以作为青年教师互相交流学术研讨的平台,定期举办学科交叉沙龙,让青年教师突破学科、学院,组建研究目标契合的团队。科研人员也要有打破舒适圈的意识,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单一学科领域的封闭研究已不足以解决前瞻性的重大难题,要打破学科间的屏障,各学科相互渗透,协同攻关前瞻难题。

(二)坚持“四个面向”,有组织地攻关重大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组织地攻关重大项目,解决前沿重大难题是高校的使命,同时也对高校基础研究乃至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校需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于自身主体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定期摸排和发布国家相关部委重点研究、核心攻关领域和选题,积极组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申报。不定期组织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以及获得过重大项目立项的教师分享项目申报的经验,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重大项目申报中来,通过教师自行推荐和学院摸排推荐的方式有组织地申报重大项目。同时可以在本校范围内广泛征集与本校优势学科和研究契合的基础研究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专家研讨并凝练出高质量的选题用于申请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在指南征集时从下往上推荐,发挥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

(三)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研究输送源泉

高水平人才是科技不断创新的源泉,是基础研究的关键,高校是聚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加强高水平人才建设意义重大。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并将其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大力宣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老一辈科技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务必要传承和发扬。加强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激励当代科研人员将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融入科学研究中去,坚定科技理想、勇攀世界高峰,时刻警醒自己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有利于摒弃焦躁、急功近利之风,甘坐“冷板凳”。其次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基础研究绝非短平快的政绩工程,某些时候虽与学校的排名挂钩,但一味地追求项目数量不追求质量和可延续性反而不利于学校后续发展,同时也给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很大压力。高校在制定考核方案时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的特点,适当延长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考核年限,制定3年或5年的中长期考核目标,让教师能够沉下心搞科研;对成果的考核不能只认定负责人,也要按照贡献度大小给予参与人员一定的鼓励,营造一个有利于原始创新、勇于攻克难题的学术生态。同时要加强高水平团队的培育,一个好的团队不仅可以产出好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能带动整个团队的成员共同提升。目前高校科研团队还存在多而散的局面,有些团队是为了申报项目、申报奖项拼凑成果而临时组成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当项目或奖项申报结束后团队即解散再重新组成新的同类型团队;有些团队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最后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应从管理层面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通过团队申报、学校评审,结合高校人才分布以及学科优势,滚动支持确有科研实力、能够产出高质量成果的科研团队。同时要转变团队考核模式,根据团队研究性质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分类考核指标,并且赋予团队负责人一定的考核权,就团队中贡献力度对成员进行绩效奖励分配,该贡献度绝非仅限于成果的产出,对于基础研究团队来说学术创新也是重要评价标准。加强团队领军人才培育,遴选品行端正、学术能力强、战略科技眼光一流、具有一定社会声誉的领军人带动整个团队长期有效地展开科学研究。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是基础研究得以发展的关键,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开始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及早选拔科技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足见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视。高校肩负着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坚定不移地走基础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大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高校在鼓励学生参与导师项目的同时可以单独设立、定期发布面向学生的基础研究课题,鼓励学生独立参与到基础研究中来,学以致用、科教融合,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解决国家科技创新的人才缺口问题。

(四)加强校企合作,凝心聚力深化协同创新

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也应该是项目组织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企业在基础研究中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信号,了解市场体系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找到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想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卡脖子问题,企业是个很好的出题人。而现如今各创新主体间还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例如高校与企业间的科研交流有些还限于教师个人与企业间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私人层面的合作。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藩篱、转变单打独斗的创新局面、主体间开展深入合作,合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势所趋。2023年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该意见就提出要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由此可见,推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高校基础研究的发展需要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协同攻关前沿领域的难题,并且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可作为基础研究的资金来源,支持科学家进行周期长、风险大但对产出效益却有帮助的研究。

如何进行校企深度融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企业内也不乏高水平人才、高质量的研发团队,特别是行业领军企业对其所在行业现状和需求更具敏锐度能够提供前沿研究方向。企业的研发团队更多地偏向于研究能否产出有益于市场发展的应用成果,高校则是以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为主。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擦出火花,两者分别从科技理论层面和实际应用层面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形成合力,最终有利于产出能够转化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有益成果。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一方面可以打通高校基础研究资金的又一渠道,解决基础研究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出题、校企联合答题能够使答案更饱满、更有广度和深度,集各主体间理论和技术优势更有利于攻克前沿问题。其次,鼓励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培养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基础研究已不限于纯理论的研究,高校在理论知识输送的同时可以联合行业领军企业有方向、有组织和探索地培育能够输送企业的基础研究人才,可以联合设置面向该行业的相关特色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这种企业优势产业与高校优势学科间的强强联合,可以使学生拥有更专业的理论基础。同时企业提供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平台可以让学生提前获得行业实践经验、实现知行合一;也可以让企业获得一批企业需求的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并提高企业对高校人才的吸引力。最后,要鼓励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通过改革科研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而不仅停留在提供技术支持联合申报项目层面。鼓励教师在企业中找灵感、找方向,从而获得有意义的选题。

(五)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现如今中国虽已摆脱了“跟跑”的被动局面,有些领域甚至做到了“领跑”,但是沾沾自喜、闭门造车必然促不成发展。国际合作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推手,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才能产出伟大的成果,高校要通过参与并组织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领域国际会议,特别是策划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的有组织学术交流,就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重大全球性问题开展合作探讨。要积极策划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加大项目的管理和扶持力度,不断完善项目合作机制,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中外院校可以联合建立科研平台,双方师资进驻组成国际合作团队,共同攻克人类重大问题。合作交流的同时也要完善交流管理机制,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特别是国合项目申报不能简单的有中外双方人员参与即可,需要制定合作分工方案、明确合作目标、共同约定产出成果的归属等,有组织、有方向地加强国际合作,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共赢。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高校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有组织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从源头上掌握核心技术,解决“从无到有”“从0到1”的问题,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17):7-13.

[2]潘教峰,鲁晓,王光辉.科学研究模式变迁:有组织的基础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395-1403.

[3]潘玉腾.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12-14.

[4]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振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03-11(10).

[5]白春礼.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之魂[J].中国基础科学,1999(1):8-9.

[6]万劲波,张凤,潘教峰.2021:“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2):1404-1412.

[7]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EB/OL].(2022-08-29)[2023-03-14].https://news.eol.cn/yaowen/202208/t20220

829_2243106.shtml.

[8]薛姝,何光喜,张文霞.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36(5):12-17.

[9]周光礼,姚蕊.有组织科研:美国科教政策变革新趋势:基于《无尽的前沿:未来75年的科学》的分析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2):12-20,128.

[10]赵宏媚,赵文华,姚建建.高校有组织科研核心要素响应机制研究[J/OL].科学学研究:1-15[2023-11-02].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30810.

001.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瞿橙(1989—),女,汉族,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科技
【学科新书导览】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超学科”来啦
科技在线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