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困境与策略探索

2023-12-30陈耀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学生

[摘           要]  我国高校常规教育具有制度化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如何与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保持同步是一个长期性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知识不仅涉及范围广、速度快,同时还具有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特点,能够支持大学生构建面向职业规划的自主学习路径。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职业院校应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常规教学中主动融合新媒体资源,改革现有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新媒体;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学习;教学改革;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017-04

职业院校的常规教育强调制度化和规则性,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通常难以赶上产业的快速升级和技术的持续变革。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是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矛盾。个性化学习以兴趣为导向,能够有效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极大丰富,信息传递更为便捷,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符合当代年轻人自主性、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能够支持大学生构建面向职业规划的自主学习路径。

一、概述

建立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建设,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要义。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1]。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对新技术新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即时和动态的,这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客观矛盾,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难点之一[2]。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授课内容并不能完全适应于产业融合、行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统计调查表明,学生并非不学,而是對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内容较浅无法满足其深度学习。在互联网环境和数学化时代,海量的线上教学资源成为大学生探索课堂外知识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深度、广度、效度上再次得到质的提升,开展个性化学习更为普遍[3,4]。

“新媒体”概念的定义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最初提出“新媒体”(new media)一词。从历史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旧”而言[5]。通过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界对新媒体的各种定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明新媒体的指向:一是传播方式上,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纸制印刷或模拟信号,新媒体主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以PC、手机、触摸屏等作为终端。二是传播内容上,正如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即“人与人的传播”,类似于计算机领域的C2C模式。这一定义不再明确划分传播者和受众者两个角色(即B2C模式),即“读者”“听众”“观众”“作者”“撰稿人“等每个人既可以是接受者,又可能是传播者,内容传播是双向而非单向。

二、新媒体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内容多、范围广、速度快。在流媒体技术加持下,新媒体能够流畅地在网络上传播音视频等数据较大的内容,同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每个人可在任何地方将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到互联网上,关注此信息的人几乎可以在同一时刻浏览到发布的内容。新媒体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自媒体是新媒体中的一个现象级存在。自媒体专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手段传递规范性以及非规范性信息。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形成了挑战[6]。下面在分析新媒体以及环境特点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新媒体对个性化学习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个性化学习的强化

1.新媒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从教学内容上看,高校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一般具有系统性、组织性、稳定性和结构化,同时带来时效性和动态性不足的问题。当前,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变革的周期愈见缩短,教科书无法保证内容的及时更新。基于新媒体产出的知识众多、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广等优势,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难点等从流媒体网站、博客、公众号等众多渠道找到解决方案。例如,在B站、抖音等市场占有率高的视频平台,众多技术达人、资深领域专家,甚至高校名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创建了大量前沿知识与技能学习视频,成为学生强化课堂知识的一种有力补充。央视网2019年4月发表了题为《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的评论[7],谈到“没那么二次元的B站,正成为年轻人学习的首要阵地”,并称B站是“Z世代的新式社交型学习平台”。B站2022年的统计显示,82%的用户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其中18~24岁之间用户占到60%,用户平均年龄是22.8岁。很多职业院校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以课堂教学作为专业入门和打基础,再通过众多新媒体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培养,这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

2.新媒体使学生更主动实施个性化学习

尽管当前高校教学方式正在深化改革,但课堂授课的知识单向输出模式并未改变,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方式、消化知识的速度均不相同,教师讲课的快与慢、多与少等很难把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严重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更是一个持续性、探索性和不断优化的过程。相比课堂一对多的传授方式,新媒体技术使每个人成为其他人的私人教师。新媒体的知识具有个体性,每个大學生都可以从新媒体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知识储备和能力程度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还能通过新媒体的各种反馈功能实现对知识的再加工,特别是那些平时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叱咤风云,滔滔不绝,促使原有知识的活跃和优化,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提升了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环境对于个性化学习的局限性

1.新媒体导致常规教学主体作用的弱化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别人才的主要场所,每一所高等院校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经过反复论证与评价,具有科学性、体系化特点。尊师重道是我国教育的传统,高等学校的师资绝大部分为科班出身,获得国家认可的研究生以上学历,授课经验丰富,具有知识传授资格与能力。但由于学校教育讲究规则性,高校教师在新媒体的掌握与使用上往往不及青年学生,加上某些基础课、理论课自身难学又无法体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导致某些教师或者某些课程入不了学生眼、进不了学生心。红网2023年5月发表《我在“B站”上大学,那真正的大学呢》的文章[8],对当前大学生为何钟爱B站学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呼吁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另一个角度看,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化教育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年轻人的主力军。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年轻人强调主体意识、淡化规则,排斥约束,在学习思维与学习方式上更为明显,新媒体大多具有资本运作,商业化驱动,知识细分而且聚集,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但同时可以不受拘束地发表言论,使得学生本末倒置,追求知识“快餐”,分散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精力,轻视常规教育。

2.新媒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具有局限性

自媒体是新媒体环境下最显著的组成部分之一,自媒体营造了一个人人参与的媒体环境。“当今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自媒体天生具有审核申请便捷,操作流程简单,发布内容便利,传递信息迅速。低门槛使得自媒体每天产生的海量信息中相互掺杂着有用和无用、正确和不正确、真实和虚假的知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及自主观念成型的关键期,价值观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大学生的观点、行为极易受到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影响。一方面,在自身辨别能力弱的现状下,经常无法区分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专业知识能力未形成,无法准确判断该学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有调查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大学生无法充分发挥手机等媒体对其自主个性化学习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就是时间精力有投入,但该学的没有学。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全部监管到位,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传递过程同时可能伴有不良价值观的潜移默化,造成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走向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社会充满不安的歧途。

三、新媒体促进个性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教育应采取与之俱进的方式培养和教导人,教师则应以海纳百川的态度不断增强知识储备,不断提升教学技术。正如当前热门的ChatGPT[9],不能看成是洪水猛兽,应积极迎接和拥抱新技术。站在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以及学生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成效,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路。

(一)面向学校端的教育改革策略

教育管理部门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保驾护航。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常规的课堂教学在空间上支持学习活动的监管,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辅导员在课外利用班会、主题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0]。但在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下,面对复杂的信息世界,教育管理者不能一味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而是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建设学习交流群、虚拟讨论室,通过各种平台营造以德树人、以理服人的良好环境。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宣传窗口,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和学习资源,提高关注度和活跃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提早联合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团委、网络技术中心等建立新媒体管理协同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形成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二)基于教师端的教学改革策略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革现有教育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工业化时代对统一标准的产业工人需求已经转向对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采取一个模子产出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产业升级,大学生实施个性化发展是应对当前产业交叉融合以及新兴岗位对大量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需求。然而,职业院校常规化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学大纲确定、教案的形成几个环节,周期长,人才培养总是不同程度滞后于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关心的问题,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源头,也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新媒体的出现带动了信息技术更新,必然促进教学模式创新,随着视频平台的壮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和演变,许多知名高校教授注册视频平台,以直播、点播等方式传递知识。许多高校与头部企业、知名企业合作构建一线岗位驱动的技能学习体系,从而有效弥补了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间隙,使得学校能够与时俱进赶上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真正落实将传统的以师为中心变成了“师”与“生”构建学习共同体。

2.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丰富存量教学资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教材和课件将知识由课本传递给学生。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和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一方面,教学场景的变化,新媒体打破了学习在时间、地域和途径上的限制,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也因此要打破常规,比如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和重构,哪些知识点适于課堂讲授,哪些知识点适于课外自学,线上和线下分别采用何种教学指导方式。在利用新媒体实施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时,需要对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已有知识结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等,进一步厘清共性和特性的差别,这就能在解决集体与个人之间游刃有余,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资源的创造者,还是一个优秀资源的整合者。收集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元宇宙等数字化环境,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形成动态化、体系化的授课资源。

(三)基于学生端的学习提升策略

1.提高安全防范,自主把握学习方向和有效性

面对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冲击,每个在互联网中寻求知识提升的大学生都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学习的动机和目标,在搜索、归纳、分析复杂信息来源时一定要以正确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升辨真去伪的能力和素养,特别是参考他人评价,一定要乐于思考,勤于分析,保持高度的自觉和警惕,坚决杜绝不良思想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坚守法律的底线。互联网环境中应在法律约束的前提下表达看法,倡导百花齐放,尊重他人言论。更重要的是,应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不随意发布、转载未经证实的数据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于一些可能存在非法行为或言论的团体组织,一定要主动远离,时刻保持警惕。

2.提高学习技能,促进个性化学习效率

拓展专业知识,实施个性化学习,首先必须具备信息化能力,对大学生而言,操作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非常熟练,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G等新技术,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知识,充分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在空间中对各种资源进行汇总管理,与教师和技术专家在各类学习平台开展交流互动。一是针对既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开展学习资源的收集、筛选、识别、加工、归类和存储等。二是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积极寻求指导。事实上,对一些问题若花费过多精力求解答案,会极大地打击兴趣和动力,导致中途放弃专业探索。三是努力培养坚强信念,学习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习过程极易受到噪声信息的吸引,刷视频、玩游戏,部分学生明知不应该却经不过诱惑。这时需要对自己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有意识地进行内省锻炼和环境监督,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学习按照既定计划和时间完成。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应用,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知识传播更为广泛,信息的共享与融合正在改变普通大众的传统学习方式。同时,新媒体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就像一把“双刀剑”,在弥补常规教学不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体制化教育主体作用的弱化,给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冲击。高校应采取更积极的与之俱进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树立和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建立新媒体管理协同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教师应以海纳百川的态度迎接和拥抱新技术,主动融入新媒体环境,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整合更多有价值的资源,大学生则需强化自我防范意识和法律常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相关能力。

参考文献:

[1]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4):88-94.

[2]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3]戴建波.个性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自主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5):105-112.

[4]陈珍.智慧课堂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西川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11-114,127.

[5]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1-125.

[6]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3):112-120.

[7]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EB/OL].(2019-04-17)[2023-08-19].https://news.cctv.com/2019/04/17/ARTIkdxgldxCuSmVdTOimrAw190417.shtml.

[8]崔恩惠.我在“B站”上大学,那真正的大学呢?[EB/OL].(2023-05-27)[2023-09-11].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749/61/12696984.html.

[9]王佑镁,王旦,梁炜怡,等.“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2):48-56.

[10]徐春梅,马建富.新媒体环境下基于长尾理论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7,38(2):69-73.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动下高校个性化培养机制”(编号:18YBA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耀东(1978—),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物联网。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学生写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