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3-12-30刘根成
刘根成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聊城 252000)
一、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区间难度大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在区间上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农村本身的特点。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要求必须落实至村、村民,然而我国农村有300多万个自然村,且村落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在区间分布上也表现为点多面广,很难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效果。再加上农村村民生产、生活松散化转变,许多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村内的人员以妇幼老人为主,甚至部分村落出现“空壳村”,忙于生计的村民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参与到价值观教育学习当中。这一现象在马克思理论中被称为原子化,农村原子化的转变使得部分村民对于农村的依存度、认同度持续降低。此外,还有部分村落内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类似文化站、图书馆等可以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开展不均衡
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整体情况来分析,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开展效果良好的,领导对此类型非常重视,各项设施配套较为完善,各项责任更为明晰,形式随之多样化,因此农村村民获得感较为强烈,村民的精神生活追求攀升,各项组织管理活动效果良好。此类型也基本是各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典范。二是一般类型的,此类型通俗而言,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开展形式化转变,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流于表面,整个过程缺乏实在的、有成效的培育践行活动。三是较为落后的,此类型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活动开展几乎为零,主体责任缺失,党组织管理较为涣散,难以有效组织群众。
(三)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介质存在缺失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直接改变了民众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特别是5G 网络不断普及之后,农村地区网络环境的应用能力与程度也丝毫不逊色于城市环境。借助网络环境记录、宣传农村生活的点滴俨然已经成为当下很多农民的一种消遣娱乐方式,这固然是对农村文化的兴盛产生了强大的助推效应,然而也给农村环境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很多普通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透过网络环境所了解及获取的信息基本上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为表浅的层面上,并且其对网络环境中海量的信息并不具备甄别和遴选的能力,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肆意蔓延,这不仅影响了农民以物质生活架构起来的精神生活基础,而且也导致了一些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网络环境传播的渠道受到阻碍,加之执行力偏弱,造成农村文化的重塑与构建往往流于形式。
二、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一)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的重点在于用什么样的“文”来实现“化人”,也就是用何种“文化精神”来对人进行教化、培养及塑造,尤其是针对农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因此,当前所讲的“以文化人”,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直接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高度凝练。在2021 年12 月25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尤其是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重大胜利,当下的农业农村工作重心与重点应当从“扶贫”向“扶志”发展[3]。这其中的“志”,既有农民穷则思变的志气,同时也有大力弘扬农村优秀文化的志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已经满足了基本温饱的农民而言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的。
2.弘扬革命文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根源在于党的正确领导,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完全源于“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的稳步推行,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感人肺腑的事迹与英雄人物值得我们铭记。在当下的农村思政工作中,应当深入地去整理、挖掘、宣传这些鲜活的事例,特别是要将其同农村环境中残存的一些陋习进行对比,通过鲜明的论证,让广大农民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精神世界中存在的不足,唤醒和激发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正气的思潮,强化其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其将这些报国之志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的源动力[4]。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革命文化的学习,以及对革命先辈坚定信仰与斗争精神的缅怀,能够促使广大农村和农民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对当下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热爱与感恩,从而由此培育和表现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真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断努力奋斗。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战略,借助改革开放将中国的发展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并由此催生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科学技术随之不断地更新升级,21 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由此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融发展的模式,展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发展势态。2018 年12 月,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从宏观上来看,改革开放精神包含七个方面,即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及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5]。基于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中国农民既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受益者。
(二)文化认同
1.意识唤醒
“以文化人”在农村中的意识唤醒方面,主要包含“化人”的自觉与主体意识两个层面,其中自觉意识是指农村村民本身的意识觉醒。首先,“化人”的责任主体,也即党和政府,要求农村内各级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出“以文化人”的责任主体作用,紧密围绕“以文化人”的特点来展开,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化人”载体。“人文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主要是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态度,践行做人之道,实现人格的健全和谐。具象地来说,“化人”所需要满足的主客观因素,在当下的中国农村中已经完全成熟,无论是以县域为单位所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活动,还是以村为单位所开展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都能够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与积极反馈,这足以证明基层党组织在“以文化人”方面已经营造出了良好的氛围与群众基础,广大基层干部要强化其执行力度,在农民心目中有效确立、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创造与推广主体。创造与推广主体主要是指文化产品方面的生产与推广传播主体。文化需要具备深刻内涵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效果。真正具备深刻内涵的文化信息,基本上是以“产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产品的传播介质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毕竟在农村环境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农民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与能力,单纯“填鸭式”地进行单向宣传,不仅起不到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响应与反馈的效果,而且还会平添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完全是得不偿失的。要充分地利用农村文化形式、方式的确立与宣传,题材取自于生活,能够让农民朋友很容易产生“代入感”,产生代入感之后,很多信息与理念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形成了宣传效应。
最后,群众主体。所谓群众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受益主体。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借助群众主体,但同时最终目的是提升群众主体。如今城市消费主义不断冲击农村村民的生活,部分村民受此影响,容易迷失对生活的追求和目的。因此,强化农村村民的主体意识就显得极为重要,具体需要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农村村民实际,引导其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和发展。
2.循序渐进
“以文化人”是文化认同实现的过程,而如何将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展现出来,使得农村村民接受,就必须借助相应的载体。这种载体不仅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化人”的舞台。通俗而言,学习先进科技文化、接受思想教育,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学习场所,并且展开相应的组织形式来实现。因此,如果缺乏载体,“以文化人”将难以落到实处,很容易流于形式化转变。较为常见的方式以评比的形式展开,比如农村内文明村镇、最美乡村、五好家庭等评选,这些都属于“以文化人”的载体,且都能取得良好的“化人”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优化信息载体的方式必须得到农民的认可,切勿采取武断的方式去制止,否则会完全违背初衷,导致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流于形式。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于民心向背,对于在部分农村存在的一些陋俗、陋习,要深度剖析其能够蔓延的成因,尤其是要考虑其中的历史遗留因素。针对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给这些陋习、陋俗以喘息的机会。
3.契合实际
“以文化人”的实施,必须深入实际,要充分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由此创造的文化精神内涵才能实现文化认同。因此,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只有读懂农村村民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有效路径。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群众发展路线,其同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必须尊重农村村民的主体地位,发掘其身上的潜能,由此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主动追求和向往。
结 语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村民的价值观塑造进行有力引导,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农村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增强农村文化认同入手,采取“以文化人”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以此来唤醒村民的文化认同,由此产生全新的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最终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目标。这既是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最真实的日常工作写照,同时也是党员干部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责任,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精准体现。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