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审工作新机制探究
2023-12-30蔡恒进
蔡恒进
(南京明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 210000)
引 言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保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措施,不但能够强化国有企业管理上的内控能力,同时还能让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处于理想状态。内部控制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在国有企业中的运行周期也并不长,并且国有企业原本存在的内控问题导致内审工作运行效率受到影响,国有企业内控工作无法有效执行[1]。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国有企业持续优化内审管理,针对不足及时总结,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内审执行的积极意义
(一)保障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国有企业中的内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接触的审计工作项目包含财务、管理、经营等。在审计工作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审计问题,及时针对不足采取有效的改正措施,能及时总结制约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及时告知管理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整改建议,让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具备更高的效能。
在国有企业整体经营与管理系统中,内审人员可以被称作国有企业发展的“医生”,不但可以及时找出问题,还可以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内审人员的工作职能对于国有企业发展来讲具备保障经济行为及资产保护的作用。
(二)客观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状况
内审工作在对国有企业日常经营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保持评价的客观性,针对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订的详细经营计划,客观判断可能对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产生影响的制约因素,可以增强管理者管理决策的精准力。除此之外,内审工作人员对于各部门日常经营活动具备评价的能力与职责。因此,内审人员的工作成果被作为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之外,也可以被作为对部门发展能力的合理判断,可以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提升国有企业节能降本能力
内审人员同样也是国有企业中的一员,但是内审人员与一般国有企业的职工不同,内审人员对于国有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模式具备一定的行业认知。在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内审人员可以及时总结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提出符合国有企业经营发展实际的优化措施,强化国有企业在节能降本上的综合能力。比如,某能源化工国有企业在合理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但强化了煤炭化工产品在生产中的安全性,同时还有针对性地为国有企业煤炭化工产品制定了销售方案,对煤炭化工生产成本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法,让全过程成本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为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二、国有企业内审现状
(一)审计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存在局限
1.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建设起步晚
针对审计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其中一些条款仅仅是针对原则性提出的规定,涉及内容较为宽泛,部分省份对内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健全。例如,山东省在2018 年7 月正式将以往使用的《山东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行废止,并在2020 年11 月底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虽然针对内审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可是《指导意见》也只是单一在行政上展开指导,其自身没有强制的实施效果,缺乏关于国企设立审计委员会等提高内部审计机关的权力的强制性条款。
2.组织体系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
近年来,国企按照三年改革行动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工作,一些国有企业开始在本级完成审计机构的设置,可是因为国有企业中的管理层级较多,管理链条较为冗长,涉及的分公司、子公司数量较多,第二部门没有对应的审计机关,这种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组织系统的发展。一些国企虽然将审计委员会作为一个固定的机构,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和有利的作用。由于受发展的大小、发展方式及经营管理的限制,许多国有公司进行了国营化,并未独立进行审计机构的设置,从而导致内审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3.机构独立性较差,管理模式有局限
当前,我国颁发的关于内审的规定中虽然提出内审机构需要由党组织、主要领导直接负责,可是在对这一规定进行执行时,一些国有企业名义上将国有企业合规、风控、审计等工作都交由其直接领导,可是实际工作仍然是通过协管领导负责管理,这种情况使审计规定能够收获的效果受到影响。在部门设置的层面分析,内审机构和国有企业设置的其他部门一样,应被视为独立运行的机构,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员将其认定为是和财务部及纪检部门性质一样的附属部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执行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二)审计目标不清晰,监督前置待加强
1.审计覆盖范围窄,职能定位不明确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执行的内审工作大多是将内控管理体现在对国有企业财务的审计上,部分国有企业虽然扩展了审计的范围,但是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针对业务、财务、经济责任等三方面内容的审计。伴随着“三项制度”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和一些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事故的发生,与绩效及安全生产等相关重点领域的审计仍然并未被划归到某些国有企业的年度审计计划中。部分国有企业因为受到自身经营特点的影响,需要实施的工程项目的分类较多,因此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审计,通常选择依靠外部审计的方式完成竣工决算等一系列工作,从而导致内审监督具备的作用被削弱。
2.审计关注程度较低,监督时效急需改进
部分国有企业中的领导人员缺少对国有企业内审的关注,经常将经济效益作为当前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审工作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存在审计计划没有根据国有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甚至重要项目的审计工作会议从未召开的现象,审计工作只存在于表面,并未切实将内审应具备的作用发挥到位。部分国有企业的内审工作只是在国有企业业务或项目完成后才着手开展,在领导人员离任时才按规定去完成对其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审经常被使用在对事后的监督上,这种情况导致内部审计具备的时效性受到影响,无法切实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三)审计力量匮乏,无法保证工作质效
1.内审人员配备不充足,审计经验不足
近年,随着国有企业“三项制度”发展的持续推进,内审机构提出的定编定岗也持续进行。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进行内审的人员在单位人员中的比例较低。例如,某城投公司在2020 年就设置了十余个项目部,在岗的审计人员却只有4 名,其中2 名审计人员还是从财务转岗到审计的,另外2 名虽然是法律专业毕业的但是不曾有任何工程项目审计经验。由此能够看出,审计业务和审计人员之间的比例存在偏差,审计在项目的覆盖面不全面,审计风险提升的同时也伴随国有企业风险的加大。
2.复合型人才缺失,专业技能待提升
当前,伴随着国有企业执行内审的业务范围不断加大,涉及的业务种类也不断增加,内审人员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了解很多关于公司运作的知识,比如招标、股权融资、产品的制造、建筑的开发等。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许多会计师已由金融专业向审计方向转型,但具有建筑资质和法律知识的人才却较少,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许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如公司建立人才的机制不完善、审计人才梯次建设的能力比较弱,这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四)审计整改不到位
1.整改落实不到位,整改效果打折扣
虽然内部审计机关会将被审核国有企业的缺陷暴露出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被审核的公司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评价,这种情况让整改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是为了对内审机构以往的工作要求给予满足才去执行,使用书面整改的方式去应对。还有一些被审计单位对整改工作的认识程度并不是十分的深刻,过去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而国有企业的整改热情较差,并且会用一些主观原因来搪塞,使得整治工作更加困难。
2.整改监督不到位,整改质效不理想
对被稽查机构和被稽查机构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是对其实现整改的有效保障,需要对被稽查机构和被稽查的管理层进行复查。目前,在部分国企的稽查文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整改情况的,但是对于是否进行了严肃的检查,稽查员并没有一一执行。同时,由于被稽查单位的问题,稽查部门对于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书面和表层的检查也不够认真,久而久之,被稽查单位就会产生侥幸心理,最终审计整改也就“走了样”,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3.审计信息不公开,结果运用效果不理想
目前,许多国企的审计工作都是按照“一事一审”的方式进行的,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只能由审计机构来获取,而双方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审计结果不能被充分利用。另外,一些国企在进行绩效评价时,没有采用一套合乎逻辑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而对其绩效评价的最终效果也不能用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最佳化。一些国企在实行年终考评的时候,并没有设立绩效考评指标,从而使绩效考评后无所获,致使审计成果出现巨大的浪费。
三、以保安全和促发展为驱动的内审工作机制
(一)提升各级管理层在内审工作上的关注度
要自上而下地从国有企业不同的管理层面上给予内审工作相应的关注度,对内审人员工作的重要性给予确认,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国有企业最高管理层要建立和内审部门间理想的沟通机制,需要从内审部门的设置及运行情况、内审工作的完成情况、内审工作未来发展规划等多个角度给予足够的关注,帮助内审人员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内审工作机制。对于内审发现的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及时与内审部门进行沟通,研究整改方案,并积极改进。
其次,国有企业最高管理层需要不断地宣传内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让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地配合内审工作。
最后,国有企业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准确地看待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地提高自身对内审工作的关注度,与审计工作保持高度配合。相关部门需要明确责任主体,积极和内审负责人员形成一个效率质量双高的沟通机制,让部门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沟通,对于出现的不足使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改进,保证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增强内审工作运行的能力
要从提升内审工作运行能力出发进行改进。首先,要保障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真正脱离财务和监察之间的从属关系,完全掌握部门工作的权限,让内审执行能力得到提升。其次,要加强内审部门的有效建设,需要从制度、流程及权限等多方面完善,以降低内审运作受制约的现象,保障内审运作的最终有效性。再次,要强化内审人员在工作上的约束力,通过规范审计行为,使内审人员真正做到尽职履责,确保内审结果应具备的真实性。最后,要明确内审的工作内容,减少与内审无关的其余工作事务之间的融合,让内审人员工作内容的确定性得到提升,有充分的时间开展审计工作,保证内审工作应具备的有效性。
(三)健全内审工作运行制度
内审部门需要按照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最终形成完整内审运作的参照。在此期间,需要将缺少约束力的规章制度逐一剔除,留下能够保障内审工作运行的核心内容。要以国有企业全局发展为出发点,强化国有企业在内审工作上的质效,提高约束力,最终构成理想的内审工作参考机制。
(四)建设内审人员的专业性
1.建设内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国有企业在完成内审部门的设置时,需要按照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完成对内审岗位技能测评试卷的有效设计,采取问卷的方式对前来应聘的人员进行测试,并按照应聘者接受测评获得的结果,运用择优方式录取。在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任免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内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等内容进行考察。如果需要在财务人员中选择出从事内审工作的从业者,则需要保障财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并对其从审计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的了解程度、业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角度开展考核,完成对审计能力的评价。假如审计能力不理想,则代表其暂时无法胜任内审岗位。
2.系统性地开展内审专业性建设工作
国有企业要根据以往的经营情况,邀请审计专家对当前内审体系是否规范进行考查,将国有企业内审制度存在的薄弱问题逐一处理。对于内审实际出现的不足之处,以国有企业发展需求为内审需求,从整体角度完成内审专业性建设工作,让内审人员能够不断掌握更多的专业性技术。
结 语
综上所述,内审工作的运行时间较短,一些国有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并未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因此使得部分国有企业的内审工作在运行上的效率偏低,规章流程不够完善和健全,同时出现内审人员专业性单一等多种问题。所以,在未来进行内审工作的同时,相关国有企业需要将存在的问题作为内审发展的出发点,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切实将内审工作具备的优势发挥到位,为国有企业日常经营、发展缔造坚实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