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避暑有诀窍

2023-12-29徐爱清

现代阅读 2023年14期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现代人有空调可用,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夏日清凉。在古代没有制冷的技术,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穿衣讲究“冰丝裀”

盛夏之时,古代富贵人家在衣着方面比较讲究。周朝的时候,人们利用植物织成葛布,用葛布制作的衣服不仅轻薄,穿着也舒服。后来,丝织物备受追捧,有一种叫“冰丝裀”的织物价值尤其不菲。唐代《乐府杂录》记载,一名长安富家子家道中落,唯留有一件旧的冰丝裀。有个波斯商人见到,惊讶地说:“何处得此至宝?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他花重金购买了这件冰丝裀。据说冰丝裀的原材料是冰蚕丝,清代诗人李应莘有“冰蚕吐丝丝不绝,轩妃碎织西陵雪”之句。

夏天使用竹子制成的凉塌、凉席,是比较通行的避暑方法,古今都是一样的。在古代,用湘竹制成的凉榻和凉席备受青睐。宋代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明代顾璘也有诗曰:“葵扇桃笙湘竹床,捲帘高卧汗如浆。”古代还有一种用猪毛做成的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云:“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古代还有用水流带动的风扇。宋代诗人刘子翚的《夏日吟》写道:“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圆明园“水木明瑟”殿就有扇车的明确记载,能工巧匠们在此制造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古人的机械风扇了。从国家图书馆旧藏《水木明瑟内装修图》可知,殿内西次间设宝座,东次间下边有水渠,室内为风扇,“扇车”的使用者只是个别权贵,在古代没有普及意义。

巧用冰块度盛夏

盛夏时节,用冰块给房间降温,是古人常用的手段。不过,在夏天能用得起冰块的,可不是普通人家。

古代制冰是利用自然条件,一般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冰室内,或者把河水引入河边的冰窖,使其结冰。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库、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室的人员。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凌人管辖94人,冬季藏冰时,人手不够用,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从这个编制庞大的机构,可见周王室藏冰规模之大。

三国时,曹操造有三台: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冰井台是专门藏冰的,据东晋陆翙的《邺中记》记载,冰井台一共有3座冰室,每座冰室都有多个冰井。冰井的形状和水井类似,利用地下温度来储存冰块,下方设置专门的排水装置。冰井深十五丈,冬季将大量的冰块储存于内,随后密封,到了夏天冰块的损失率也不会很高。据说,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夏天时有凉气从井里冒出。

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但是“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朝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朝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朝廷给予官员“冰票”,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清代震钧所著《天咫偶闻》则载:“以岁十二月藏冰,来岁入伏颁冰,各部院官学皆有之。掌以工部司员一人;以数寸之纸,印为小票,名冰票,为领冰之券。”

古人使用冰块时,有专门的设备。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该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其原理是在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清代则有了柏木“冰箱”,箱内设一层格屉,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利于冰块保持低温,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

瓜果饮品种类多

除了用冰块降温,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古人有的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院子里搭建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有的则是挖地下室,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从先秦开始,古人便流行挖出“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时有“凉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冒出来。

就避暑的场所来说,自然是皇室的避暑地最佳。在纷乱的十六国时期,王室还建有“温宫”和“凉殿”。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载:“阴阳更迭于外,而内无寒暑之别。”唐朝时,唐玄宗建有凉殿,叫自雨亭子。据宋代轶事小说《唐语林》记载,玄宗所造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以至于来此议事的谏官陈知节竟至于“体生寒慄,再三请起方许”。皇上问后方知是室内清凉阴冷所致,赶紧让人送上绫纱披上。

瓜果和饮品也是古人消暑降温的常用品。《事林广记》收录了多种饮料汤方,包括水芝汤、莲实汤、荔枝汤、香苏汤、乌梅汤、甘豆汤、豆儿水、鹿梨浆、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等。据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记载,六月时节的汴京“巷陌路口,挤门不进”,各路中均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等饮品。

乘船入湖是江南大户人家的避暑方式之一。在南宋临安城,六月初六是民间信仰中的崔府君诞辰,此日被当地人当作以避暑为主题的节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也提到,六月初六这天,如同民间的狂欢节:“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古人还会把避暑上升到哲思的境界,所谓“心静自然凉”,身体的燥热多半源自心态的浮躁。刘子翚的《夏日吟》曰:“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

(来源:《视野》)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与避暑有关的古诗词?

2.地域不同,避暑方式也不同。请结合常识,整理一张古代南北方避暑方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