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陷入过度竞争的囹圄
2023-12-29赵静雯
当竞争失去了它本来的模样,我们便已身陷囹圄!
韩国某影片中,昂贵的房价,逼仄的住所,无节制的加班,憔悴的面容……当内卷狂潮席卷韩国,压在普通人头上的是过度竞争带来的沉重压力,一些人因此内心焦虑,心理异化,甚至抛弃家庭选择轻生。
美学家朱光潜强调“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呼吁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去生活。竞争的本意是为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从实用和功利的角度来看,是为了有所成就或更好地生存。但如果将竞争视为生活的唯一,生活的趣味和美感必然荡然无存。
两千多年前的濮水边,庄子面对楚王派去的两位使者,持竿不顾。在那个世人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你争我夺的时代,他既不愿成为名利场上的高位之臣,也不愿去做行伍军列中的万夫之长。他给自己搭建了一方舞台,这个舞台的主角是他自己。自由、逍遥、快乐、洒脱、丰盈,构成了一个完全而本真的自我,也a8ef88de5e344aa5d7e91d03550828e5给后世留下一种诗意的生命形式。《老子》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以说,庄子深谙此道。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敦煌女儿”樊锦诗,从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开始,用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里的735座洞窟。如果她一心只为评教授、谋职位苦苦钻营,那些穿越千年的流动的光影,那些永不停息的自由灵动的飞天,便无法融入她的生命。而她摒弃了世俗的竞争,选择在敦煌获得心灵的安顿,因而成就了艺术的永恒。
不争,并不意味着否定竞争的积极意义,而是要我们对名、权、利抱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因为过度竞争或不必要的竞争而失去生活的本真。不争,也不等同于“躺平”,那是一剂消极无为的迷药,只能引导人生陷入虚无。
但凡智者,总能把持人生的方向,不会陷入过度竞争的囹圄。
教师点评
开篇提出论点,有振聋发聩之效。第二段运用例证,论述了过度竞争的危害。第三段用美学家朱光潜的观点,启示我们不能将竞争视为生活的唯一,而是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生活。接着用庄子、樊锦诗的两个事例构成了论证的主体。第六段补充论证,揭示了“不争”的本质,结尾顺势点题,干脆利落。本文观点明确,论述思路清晰,选材富有文化意蕴,颇具美感。
(指导教师:方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