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与语言表达:点染传情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14期

精心选点

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先用中锋点出景物,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具体、细致地描绘、铺写,使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一般来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两次采用点染手法。上片“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去去”比较抽象,因此连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加以渲染,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下片先点出离别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意,形象地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一、什么是点染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前四句便是“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最后一句是“点”——“断肠人在天涯”。

前四句的“染”多侧面、多层次地描绘了一组精致清幽的形象,但作者在此客观景物上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必须从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才能知道,可见“点”的重要性。恰到好处地结合“点”和“染”,才能使文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更能传情达意。

二、点染的类型

从点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角度,点染可分为先点后染和先染后点两种类型。

1.先点后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首句“江南好”点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赞颂之意和向往之情。三、四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南唐】李煜《望江南》

用“多少恨,来点明全词主旨,用“梦魂中”点明所写之景都在梦中,都是故国家园之景、之人、之事;用“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和“花月正春风”来“染”最快意的人生。曾为九五之尊,今为阶下之囚!点与染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点”得明晰,“染”得淋漓,荡气回肠。

2.先染后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前三联构成多重渲染,以静动相映的画面“染”出一个清新、恬淡而幽静的“秋暝”意境,尾联才“点”出诗的主旨——“王孙自可留”。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先从满地憔悴的黄花无人摘、独守难耐、梧桐细雨3个角度来“染”愁,结尾猛然一收,“点”得入木三分。

三、点染的作用

当代词学家万云骏认为,“点和染这两种艺术手法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是:该点处则点,该染处则染。该点处而不点,形象的意义或结构上的脉络就不明确,不清楚;该染处而不染,形象就不饱满,就缺乏多侧面、多层次的美感,应当把点和染恰到好处地自然结合起来”。

点,如同中锋突破,将文章的主旨情感烛照得通明透亮,这才能使读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在精神上受到更多的教益。

染,好比侧翼包抄,对“点”作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的描绘渲染,使作者的情感表现得张合有度、生动感人。

“点”与“染”相辅相成:“点”因“染”才有依托,去掉“染”,就显得空洞干瘪,索然无味;“染”因“点”才显得深刻、厚实,才能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四、运用注意事项

运用点染手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点染之间要衔接紧密。“点”“染”之间不是隔断的,也就是说,点染时是上下连贯的,不会无端插入别的意思,否则就会搅乱情景关系,打碎作品的结构,从而冲淡渲染的效果。

分清主次。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

一般来说,点笔多是抒情、说理、叙事的总领之笔;染笔则紧承点笔,对其作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的描绘渲染,使情感表现得张合有度、生动感人。必须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

以读促写

自拟题目,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注意运用点染手法,以传情达意。

芦苇点染了深秋的意境

陈玉民

沙地小镇,虽然已进入深秋,举目眺望,那一片柳林仍生机勃勃、风情万种。最让我心仪的是茫茫苍苍的芦苇,它们一直牵动我的视线,仿佛一幅水墨丹青,是那么简单,清清淡淡的,只一笔,便使得画面有了幽然而深远的意境。于是,我停下了,与芦苇对坐,细细观看她的芳容。

那是一片黄里泛着绿的芦苇,潇潇洒洒,空阔江天。

苇影,被这边水塘的一条绿水,拽拉静谧,又被那边西拉木伦河的涛声,冲洗清爽。

而在这个时刻,霜露坐在深秋的风口,把一枝枝芦花染白了。但芦花没有低头的意思,在凉风里,坚挺芦秆,飘逸朴实,那枝枝白花,被黄色的苇丛,衬托出一片又一片的纯洁无瑕。一阵阵微凉风把燥热退去,芦苇丛开始摇摆雪白的“浪花”,像风吹天空的云朵,层层叠叠。浅水一片皎洁,都是芦花的倒影,依偎,搀扶,爱拉着爱,一片优美的旋律起伏,与西拉木伦河一同抒发谐和的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谦谦君子吟风弄月,悠扬的笛音徜徉于辽阔的芦苇上,白茫茫的芦苇,翻阅着光阴的波浪,翻尽了心的淡泊。穿越风的曼妙,亭亭玉立,羞羞涩涩,飘飘欲仙,顾盼湖色的倩影,摇曳着深深浅浅的梦。秋风中的芦苇啊,山野中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你那柔软的手臂在召唤谁?万千思愁,说出来的全是温柔,把所有的爱恋都交给了纷纷扬扬的风,交给了阳光和土地。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浪漫的情怀,渴望着,期盼中。诗句中的秋水伊人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最美朦胧时,正是这份朦胧和期盼,让人对伊人的向往、思恋和追求更加强烈和执着。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是由古而来的。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信念。有所希望地活着,就是最动人的“在水之湄”。

一丛芦苇,会带给人们许多对往事的追忆。那些逝去的旧时光里,谁没有几根芦苇飘荡?都有啊,那些不曾离去的回忆里,有着老父亲手中正在编织的苇席;那些一直留在心间的往事中,有母亲嘴边唱过的歌谣: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

芦苇是多情的,即便对着微风,它也会点头致意。是温柔的心性,懂得了包容,于是,学会了谦卑。就算拥有挺拔的身姿,也明白弯腰是对世界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怜惜。

一行行大雁飞过,在明净高远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痕迹,是为了配合秋天的盛景吧。芦苇和大雁成了深秋中最美丽的、相互的依偎。原来,柔软的,才是最好的姿态。

啊!沙地小镇的蒹葭苍苍,染尽了年年的风霜,镌刻着历史的沧桑,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终结之后,唯有这块朴实的土地,还记得洁净的天、碧绿的草、肥美的鱼虾、清脆的鸟鸣、青青的芦苇。也唯有这块朴实的土地,孕育着新的灵魂,积聚着新的力量,待到春暖花开时,如涅槃的凤凰,焕发新的生机。让这里的芦苇春天绿、秋天黄,年年生、岁岁长,让新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继续成为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承袭历史的千古绝唱!

(来源:正读书搜狐公众号)

小 暑

吴晓波

天空用纯净和幽远书写着一阙辽阔的蓝。几朵白云娴静而又恬淡,窃窃私语,用天空的语言,拉着绵绵的情话。

烈日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渲泄没完没了的热情和奔放,在大地上蹚出一道道金色的履痕。马蹄过去,带出一团团灼人的火。

众鸟让出天空,归于林荫。偶有一支白鹭从林间划出,在田野上空一排排滚烫的热浪里,跳跃成一朵清凉的浪花。

几只蝉高坐村头的树梢,不知疲倦,用尖尖的嗓音,切割着村庄,划分自己心灵的版图。

老水牛把一身的疲劳泡在溪水里打着欢快的喷嚏。一只翠鸟在牛背上上窜下跳,用一滴翠绿的墨,素描一幅乡土田园的美丽画卷。

父亲站在溪边,目光深邃,心随稻田里的稻浪起伏起一片绿色的海洋,任天空、溪流、炊烟和村庄在他心上耕植着浓浓的夏日诗意。

一朵独开的莲娉婷了整座池塘。小暑在这里也轻轻地放慢了脚步,一丝淡淡的凉让一只红蜻蜓缱绻忘返。

不知何时,稻田里流出了一首田园交响。青蛙打开了粗犷的嗓门,一种古老而又深沉的音符开始在荷锄的农人指尖上流淌,几只蟋蟀在旁边用小提琴伴奏。美妙的音乐声把阳光染绿,把风染绿。田野打开了风的闸门,拉开手风琴合奏。

一串串紫色的葡萄爬上墙头,给小小的村庄抹上一层酸酸的、甜甜的色彩。几只葫芦伴着几只老南瓜在一棵老柳树下乘凉。一只大冬瓜,拖着丰满的身子,行走在路人的目光中。

母亲的提篮日渐丰盈。夏的丰实从篮子里漫了出来,茄子、辣椒闪烁着丰润的光。一群鸡鸭在院子里自由嬉戏,在母亲的眼里打着“民以食为天”的诗稿。

蝉声终于叫落了夕阳。月光悄悄地爬到村庄的肩头,给爱美的姑娘戴上月光手镯。一盏盏荧火把一颗颗朦胧的心事串在一起,结成一幅悠长的荧光项链,优雅地套在夜空的脖子上。

噼噼啪啪的蒲扇声、断断续续的汲水声,在巷子里折叠往返,打发着夏夜的炎热和漫长。

最后一盏灯火守着院子里的东家长西家短,千年不断的话题,喂肥了一段又一段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来源:《天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