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青春恰风华
2023-12-29本刊策划
青春是五彩斑斓的画笔,骄傲灵动的明黄、生机盎然的嫩绿、纯真无瑕的洁白……青春更是热情昂扬的火红,这是拼搏奋斗的颜色,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这火红,是健康生命的红,也是神圣旗帜的红。我们的百年大党,难道不是自始至终都散发着青春风采吗?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人,开启了建党求索之路;1949年,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辉煌历史的背后,是前赴后继的革命英烈流淌的鲜血与坚定的信念。曾记否,橘子洲头萦绕的诗篇,上海地下永不消逝的电波,漫漫征途中不屈服的脊梁,巍巍青山上誓死抵抗的决心?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青春之基因始终蕴藏在一代代中国人奔腾的血脉中,顺势待发。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的烈士赋予青春以力量,心怀“为人民服务”理念而牺牲的战士赋予青春以坚定,于是后来者便以红色铸就灵魂,奋战在大江南北、遥远边疆、科研一线、扶贫路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来越多青年勇挑时代重任,把青春报国的旗帜高高扬起。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更多新锐力量加入火热的事业中。以红色为青春命名,是火红信仰,是勇敢担当,是继往开来,是伟大梦想。
青春塑造红色印象——
“解锁”新剧情,共赴百年约
国内首个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于5月19日在湖南长沙橘子洲启幕,观众可以化身青年毛泽东的“同学”,来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重温那段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
《恰同学少年》的演出地点内部被改造成1个主剧场加 4个分剧场的抽屉式格局。观众一次不会游览完 5个空间,所有观众被分为4个班级,除了最后在主剧场会合,每个班级只会解锁 3个分剧场的情节。4个分剧场里,“二十八画生”“润之”的代称被反复提起,但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一直没有现身。经过前期的反复铺垫,直到最后的主剧场,青年毛泽东才正式登场,把观演推向高潮。最后,演出在全体演员和观众共同大声朗诵《沁园春·长沙》中落下帷幕。
除了精彩纷呈的戏剧互动,《恰同学少年》还将针对各年龄段群体开展沉浸式主题研学和党建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后续还有衍生文创、主题换装等开发计划,努力将《恰同学少年》打造成长沙的红色文化潮流体验场。
(来源:《长沙晚报》)
拓展延伸
青年毛泽东的长沙足迹(1911—1922)
1911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
1913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秋,入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
1918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6月,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1919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
1920
8月初,开办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12月,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杨开慧结婚。
1921
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湖南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长沙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
1922
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9月至12月,组织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推动湖南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青春铭刻深厚记忆——
电波没有消逝,信念世代相承
2023年5月7日是李白烈士牺牲74周年,位于上海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与李白烈士故居举办“电波不逝 信念永存”系列纪念活动,青年演员和孩子们共同演绎红色非遗舞台情景剧《电波中永生》。台下,李白之孙李立立捧着1957年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电影配乐剧本,准备捐赠给李白烈士故居。
“小红花”是中共四大纪念馆于2021年成立的少年志愿者团队。此次活动中,饰演李白的王则尧经过排演情景剧,对李白烈士的牺牲奉献真正感同身受:“对我来说,这次表演就像是一堂课,教我懂得信仰与忠诚是用生命与热血书写的。”曾通过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主角李侠而获得白玉兰奖的上海歌舞团演员王佳俊也在现场分享了演出过程中的感悟。通过演绎这个角色,王佳俊对党的信仰更加坚定,在演出过程中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烈士名片
李白(1910—1949),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从事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因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故事。
亮点时评
全媒体时代,年轻人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审美情趣都有了很大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让年轻人进入红色博物馆,学习了解党史国史军史上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大战役、重要人物,不仅是一种“亲历”,更是一种触摸、一种对话、一种交融,必定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当然,内容为王,科技只是一个手段,要传达和传播的内容才是最主要的,挖掘好红色史实背后的精神内涵,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来源:《人民政协报》)
青春演绎革命经典——
厦门大学举办首届红色剧本杀创作大赛
“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党史的旁观者,而是党史的书写者和参与者。”在日前举行的厦门大学首届红色剧本杀创作大赛决赛舞台上,参赛队伍《虎巷八号》的主创人员正慷慨陈词。决赛当晚,暴雨如注,但挡不住青年学子的参与热情。从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2支队伍进入决赛,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红色剧本展演。
参赛队伍来自厦大3个校区,他们各显所能,通过小剧场演出、短视频播放、现场朗诵、DM(即主持人)模拟等形式,将静态的红色文本和动态的演绎行为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让师生更直观深刻地感悟党史,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剧本杀”将剧本杀这一新型游戏社交形式和红色主题结合起来,通过沉浸式的角色扮演体验,让参与者手持各自的剧本,在游戏主持人的引导下,自由发挥,在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情节、有趣的互动形式和真实的换装体验中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所思所想,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来源:《厦门日报》)
素材运用
不忘初心;革命传承;创新发展;寓教于乐
对于剧本杀行业来说,除配备高素质的主持人以外,高质量剧本的重要性也不可言喻。在剧本选择方面,商家应该尽可能去挖掘围绕社会主旋律、正能量的剧本、适合全年龄段的剧本,以及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议题。除了加强优质内容的引导输出,版权保护也需加大力度。对剧本杀编剧的版权保护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增强作者原创的信心,净化市场,让良币驱逐劣币。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青春融入现代创意——
湘潭红色文创产品加速“出圈”
“这枚像章虽小,但值得珍藏”“‘进步青年’文化衫复古又活泼,有个性”……许多游客走进湖南省韶山市韶旅文创店,在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中精心挑选,珍藏一份专属的红色记忆。近年来,湖南湘潭抢抓文旅融合“新风口”,做好“红创结合”文章,各类蕴含湘潭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加速“出圈”,备受游客青睐。红色文化和现代创意一经碰撞,一批既有艺术高度也有生活气息的红色文创产品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融入大众生活。
聚焦青少年的特点和喜好,一些红色文创产品增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比如,巧借桌游形式,湖南工程学院红色匠心文创工作室将毛泽东诗词、长征故事融入其中,设计了“长征游”,让玩家在游戏互动中即可轻松学习红色文化。
在探索红色文创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提出“大文创”理念。2020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以韶山独有的少年毛泽东奋斗成长故事为素材,开发了“奋斗少年”系列文创,迈出了打造高辨识度品牌形象的步伐。
(来源:《湘潭日报》)
拓展延伸
红色文创前景广阔
近年来,消费者对高品质红色文创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整体来看,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文化内核,相关产业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持续的商品研发与创新,能够培养消费习惯,加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产品的丰富度也有助于实现消费“破圈”,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另外,销售推广可以更多借助网络平台,在每年的相关时间节点扩大传播,使更多的消费者能欣赏、购买到独具特色的高品质红色文创商品。
红色文化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是文创商品研发的源泉,流畅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是文创商品销售的稳定保障,庞大的、极具潜力的消费人群是文创商品获得成功的市场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红色文创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开掘。
(来源:《经济日报》)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李龙伊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谆谆嘱托,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鼓励广大青年在强国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
时间之河奔腾不息。回溯往昔,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前赴后继。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一曼、陈翰章等青年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才俊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推动中国发展拼搏奋进。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中国青年始终在奋斗和奉献中谱写着激昂的青春乐章。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从投身乡村振兴、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驻村第一书记,到扎根雪域高原、守护祖国边疆的卫国戍边英雄,广大青年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
壮阔时代大有可为,需要青年大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落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肩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与广大青年的拼搏奋斗紧密相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这些寄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梦想的事业中,处处可见青年的身影。时代呼唤更多青年勇担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奋力拼搏、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敢于闯滩涉险、勇于攻坚克难,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展望未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伟大事业的生力军,一定能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学习积累
了解文章提到的青年事例,并搜集更多奋斗青年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