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十一)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21期

单元 1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2023年中考江苏苏州卷)

生命的未来(节选)

◎ 文/[美]爱德华·威尔逊 ◎ 译/杨玉龄

①你是否好奇过,千年以后,后人会如何看待我们?许多人可能会满意下面的评价:“科技革命持续进展、计算机能力逼近人脑、从分子层次重建细胞、国际贸易步调加快、饮食与健康空前改善、人类寿命延长……”

②在这幅美好的21世纪图景中,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定位,我们有没有遗漏什么?我们有没有忽略什么东西,而且可能将永远失去它们?到了公元3000年,最可能的答案是:“我们失去了大部分其他的生物,以及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某些特性。”

③我猜想,有些科技拥护者不会同意这个说法。毕竟,就遥远的将来而言,什么又是人类呢?我们已经进展到这个地步,我们还会继续下去的。至于其他生物,科技拥护者说,我们应该有办法保存濒危生物的受精卵和组织,之后再利用它们来重建已损毁的生态系统。甚至这些也没有必要:基因工程将会创造出更能迎合人类需求的新物种和生态系统。

④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一旦付诸行动,就是一场危险的赌局,这是以未来生物的存亡作为赌注的。要让数以千万计的生物重生,或人工合成,并把它们集合到运作中的生态系统里,就现有的科学技术而言,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每种生物在它的栖息地里,都会特别适应特定的物理环境及化学环境。生物已经进化出某些方式,来适应栖息地中的其他特定生物,而生物学家目前才刚刚开始了解这些方式。想要从光秃秃的陆地,或空荡荡的水域中,以人工方式合成生态系统,其疯狂程度不输给让冰冻人体复活。至于重新设计人体基因,以便让人类更能适应已经被破坏的生物圈,简直就是科幻惊悚小说的材料。

⑤我们不能轻易下此赌注,任凭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姑且假设可以用人工方式重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消失。那么,我们也可以顺便把图书馆和美术馆烧掉,把莎士比亚、贝多芬、歌德以及甲壳虫乐队的作品也都销毁。因为所有的这些,或至少是极接近的替代产物,统统都有可能被重新创造。

⑥所有的生物,从美国秃鹫、印度犀牛,一直到还在我们身边的数千万种甚至更多的生物,都是伟大的作品。是“天择”这位工匠,通过突变以及基因重组,历经漫长年代与无数步骤,将它们组装起来的。那些出现在我们脚边、我们不屑一顾的一只昆虫或一株杂草,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它们有自己的名字,可能有长达百万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⑦生物学家还发现生物在遗传上的统一性,所有的生物都来自相同的远古始祖。科学家的另一个发现是人类喜爱从事管理工作,而这似乎源自人类社会行为中一种被遗传定型了的情绪。因此,自人类诞生后,我们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为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星球,人类应该贡献更多的智慧。

⑧当前,面对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人们的反应大致有三种:一是人类中心论,除非影响到人类,否则都不必在意。二是感情中心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必须延伸到黑猩猩、狗和其他我们能感受同理心的高等动物身上。三是生物中心论,所有生物最起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

⑨乍看之下,这三种观点并非那么不同,但是一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优先排序就会变成:人类第一,其次是高等动物,然后才是其他所有生物。

⑩让人欣慰的是,生物中心论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美国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三世讲过一个故事,很能比喻这股趋势。多年来,位于北美大陆落基山一处营地的登山道边,有一条标语:“请把野花留给别人欣赏。”这块木牌腐烂后,换上的标语是:“请放野花一条生路吧!”

❶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设问开篇,意在引发人们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进行反思,进而引出下文。

B.关于“21世纪图景”的美好想象,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自信和期待。

C.从“危险的赌局”“疯狂”这类表述中,能看出作者对科技拥护者的态度。

D.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类很难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❷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是作者的推断,请简述作者推断的依据,以及这个推断对阐明作者观点的作用。

❸ 下列标语最能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同在地球之上,共享美好自然。

B.呵护青山绿水,美丽人类家园。

C.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我们的朋友。

D.花草树木都是宝,有它生活更美妙。

❹ 文章第⑦段中说,“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章第①段中有关“21世纪图景”的美好想象,不过是“许多人”的乐观展望,并不是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作者对未来有可能失去“大部分其他的生物”和“人类的某些特性”表现出了深深的隐忧。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该题要求学生对作者的推断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指出作者推理的依据,二是指出作者的推断对阐明其观点或立场的作用。这种考查形式充分体现了重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理念。作者的论证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归谬法,即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衍,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如果“用人工方式重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消失”是可行的,那么“把图书馆和美术馆烧掉,把莎士比亚、贝多芬、歌德以及甲壳虫乐队的作品也都销毁”也将是可行的,显然,这个结论是荒唐透顶和不可思议的。作者正是在这样的推导中让人们明白了那些科技拥护者的主张不过是一场“危险的赌局”。

该题引入生活情境,要求学生指出四条标语中与作者观点最为吻合的一条。为此,我们首先要把握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从文章第⑧~⑩段特别是第⑩段中的“让人欣慰”一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就是生物中心论者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核心是“所有生物最起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A项“同在地球之上,共享美好自然”准确地诠释了这种“物吾与也”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该题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这个比喻句。我们只要正确理解“身体”和“大脑”这两个喻体及二者的关系,这个比喻句的内涵也就不难把握了。“身体”与“大脑”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生命体系。在作者看来,这种关系应该也是“其他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单元 2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2023年中考北京卷)

校园生活

◎ 林斤澜

①每一位作家都有个储存仓库,里面最精彩的东西往往是少年时期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少年时期最纯真、最敏感、最烂漫。这一时期,刚刚踏上人生旅途,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谙世事时候的光彩总如金子般闪亮。

②我少年时期恰好赶上战争时代,不免留下些困苦、惊险的记忆。可如今,在记忆中,当年的生活却只留下美好了。那些纯净的朝气日益凸显出来;阴影,反倒成了俗话中说的“灯下黑”—只见光芒四射,不见灯台下边照不到的死角。

③脑子里时常浮现的,是校园生活,那些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④还记得我们唱校歌。半个世纪以前,男女齐唱校歌的半童声,现在还总回响在耳畔。头两句就如行云流水一般:“雁山云影,瓯海

潮踪……”

⑤歌词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他是散文大家,也是著名的不吃外国“救济面粉”的硬骨头知识分子。在我们中学执教时,他还年轻,曾写过当地生活的一组散文,其中一篇《绿》,后来还被选进中学教科书。这“绿”写的是梅雨潭的绿色,朱先生形容它作“女儿绿”。

⑥校歌中写到“春草池边”,校园里是有一个池塘,题名“春草”。这两个字的来历是谢灵运的名句。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在这里任过太守,据说“遨游山水,经旬不归”,至今传为风雅佳话。

⑦谢灵运是历史上山水诗的先驱。我们中国的山水诗,有自己特有的宇宙意识。世间万物,与天地合一,生生息息,完全融合,浑然一体。谢灵运留下的著名诗句中,有一联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字句平易,却道出了生态的自然,一片葱茏的生机。多少人心服中间那个“生”字,粗看很是直白,细品却极天真。我疑心这精妙的用字与我们本地的语言有关。“生”这个字,通常要与“长”合成一个词,我们那里却只用一个“生”。遇到单用一个字的时候,别的地方用“长”,我们那里却用“生”。

⑧校园里的春草池,原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它的形状,应该是不规则的,取其富有野趣;也许是椭圆的,是心形的,连环蜂腰处或许还有一弯拱桥,以求具有一种图案美。可是我上学时,这里却建成了长约四五十米的长方形游泳池,又不许游泳,里面尽是些混乱的杂草。池北一排两层楼的教室,池南一行冬青树,却没有种上谢灵运诗里写到的“园柳”。这样的修建,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应该判个不及格。

⑨后来,我在外转了半个世纪,又回到母校,先要去看春草池。池,没有了。老楼有的塌了,有的苦苦撑着。新楼不少,东一个西一个,仿佛都是“急就章”,没有总体的布局。我心里暗暗有一丝莫名的惆怅。

⑩但眼前的另一番景象,不容我怀旧,也不容我思念,甚至没给我留下一点儿叹息的机会。只见楼上楼下,来来去去,满登登都是活泼泼的少男少女,自由、天真、烂漫。我们那时是“云影潮踪”,现在是一片生机勃勃。

⑪好好地听听吧,也是半童声的男女齐唱,如今更多的是无拘无束的欢笑,脚下是更加轻健的奔跑……未来二三十年后,在这一代少年的记忆存储库里,校园生活也必将是最美好的画面。

⑫今天的校园,跳跃着、流荡着、放射着不同以往的朝气。

⑬他们尽管没有“春草池”,无关谢灵运;“女儿绿”没有了,和朱自清关系也不大了。但是,他们有与他们的时代相关的东西。代代都有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记忆,因为那都是最富朝气的年月。朝气,也是葱茏的生机。对了,这才是代代相同的东西。还要问为什么吗?只好说是与自然、宇宙浑然一体了吧。

❺ 文章先写记忆中的校园生活,重点回忆【甲】 和【乙】 ;再写眼前的校园生活,描绘少男少女的齐唱、欢笑和奔跑。校园虽有变化,但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记忆”。

❻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画线句中“判个不及格”的理解。

❼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⑫段中“跳跃着、流荡着、放射着”的表达效果。

❽ “葱茏的生机”在第⑦段和第⑬段两次出现。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分析它们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还记得我们唱校歌”可知,“唱校歌”是作者回忆的第一项内容,而由“校歌中写到‘春草池边’”“校园里的春草池,原先是个什么样子呢”“又回到母校,先要去看春草池”可知:“春草池”是作者回忆“唱校歌”时所联想到的另一项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语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理解与评价。“判个不及格”是负面的,带有贬抑情绪的,但要了解这个评语的依据,还是要回到前文语境中,对“这样的修建”中“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所谓“这样的修建”,是指“可是我上学时……却没有种上谢灵运诗里写到的‘园柳’”。它与作者记忆中具有野趣和图案美的春草池的旧貌大相径庭,因此,作者便给它判了个“不及格”。

本题考查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跳跃”“流荡”“放射”这三个充满了运动感和力量感的词语,语气强烈,情感炽热,散发着新一代少年所特有的朝气与活力,寄寓了作者由衷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该题作答时要避免泛化和抽象化,应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排比的表达效果来代替这种分析。

“葱茏的生机”在文中重复出现,构成了文章的点睛之笔,但在不同语境下,其含义却各不相同。第⑦段的“葱茏的生机”是就谢灵运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而言的。作者认为此联“字句平易,却道出了生态的自然”,“很是直白”,“却极天真”。第⑬段中的“葱茏的生机”是就新时代少年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精神风貌而言的。“也是葱茏的生机”一语将少年特有的青春气息与自然、宇宙的郁郁生机平列在一起,让人强烈地感觉到生命不仅是生生不息的,也是“代代相关”和“代代相同”的。故此,“葱茏的生机”一指物,一指人,但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 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2023年中考江苏泰州卷)

唐才子传·李峤

◎[元]辛文房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 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②,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 为文章宿老, 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 张方为注,传于世。 (来源:《唐才子传》)

【注释】

①属(zhǔ)缀:指著作。 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❾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十五通五经 通:_________ (3)帝惨怆 怆:_______________

(2)唯有年年秋雁飞 唯:_________  ;(4)为文章宿老 为:_______________

❿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宰相李峤之词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不待曲终而去/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学者取法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传于世/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中 与 崔 融 齐 名

翻译下列句子。

(1)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

(2)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

皇帝慨叹李峤为“真才子”,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该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词语解释主要靠积累,在没有相应储备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通”与“怆”的词义就可以运用“扩词法”进行推断,“通”可以扩展为双音节词“精通”,“怆”可以扩展为双音节词“凄怆”。又如,“唯”的词义可以运用“联想推断法”,借助我们所熟悉的例句来推断,如果我们能联想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唯”的词义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为”的词义可以通过“语境推断法”来解释,“为”有多种词性,结合前后语境,特别是“宿老”一词,可以先确定它是个动词。

该题考查文言虚词中的一词多义。B项中的“而”分别表承接和并列,C项中的“焉”分别作兼词和疑问代词,相当于“于之(此)”和“哪里”,D项中的“于”分别作“在”和“对于”讲。只有A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都作结构助词“的”来解释。

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划分句子停顿的前提条件。“中与崔融齐名”的意思是:任官时,与崔融齐名。“中”本指科举考试中举,这里指做官时。这个句子是省略句,承前省去了主语“峤”。“齐名”是谓语成分,“中”和“与崔融”都是“齐名”的状语。弄清了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就能判断出应从哪两处断开。

该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第(1)题要充分利用注释①,同时还要根据语境来推断“传讽”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由“富才思”和后文唐玄宗对李峤的高度评价,可大致上判定“传讽”就是“传诵”。第(2)题只要能够对“善”(擅长)、“者”(……的人)和“奏歌”准确对译就可以了。

“真才子”是唐玄宗对李峤的赞誉,其含义应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其一,李峤作为“学者取法”的“文章宿老”,才情卓著,故“真才子”有对他特异文采的褒扬与肯定。其二,能让唐玄宗闻曲伤怀,可见李峤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没有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是无法写出让人共情的作品的,所以,这里的“真”也是对李峤真性情的赞语。

参考答案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十一)

1. B

2. 依据:假设“可以用人工方式重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消失”的观点是可行的,那么,图书馆、美术馆和艺术作品都有可能被重新创造。作用:这个推断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这样说理更容易让读者明白“以人工方式重建生态系统”的观点是荒谬的。

3. A

4. 人类和其他生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有责任保护其他生物,使地球保持盎然生机。

5.【甲】唱校歌,【乙】春草池。

6. 第⑧段中的“判个不及格”是作者对校园中春草池的不满和失望的表达。作者期望校园中的春草池应该具备野趣和美感,但实际上却变成了长方形的游泳池,没有按照他的期望进行修建,因此“判个不及格”。

7. 第⑫段中通过动词“跳跃”“流荡”“放射”的连用,让读者感受到朝气与活力,带来了情绪上的冲击。同时运用排比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表达了眼前校园生活与过去不同的朝气和活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校园的变化和新一代少年的精神状态。

8. 第⑦段“葱茏的生机”强调了大自然的繁盛和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校园的向往和怀念之情。第⑬段“葱茏的生机”突出了少年时期的朝气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期的回忆和对新一代少年的美好期待。

9. ①精通,通晓;②只;③悲伤;④成为,成了。

10. A

11. 中/与崔融/齐名

12. (1)李峤才思敏捷,他每有文章问世,就被人传诵。(2)(明皇)让楼前擅长唱《水调》的人来演奏歌唱。

13. “真才子”是唐玄宗对李峤的赞赏与肯定。李峤才思敏捷,文章被世人传诵,且与文学大家崔融齐名,可见李峤确实有才华,是真才子;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幸蜀”,境遇大变,高高在上的帝王成了仓皇出逃之人,此时李峤的词特别符合唐玄宗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李峤对生活的体验是很深刻的,所以才能引得唐玄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