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写活人物的写作策略
2023-12-29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语文教师,曾六次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获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长沙市“卓越教师”称号。
技法课堂·链接《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导读
很多时候因为对比,人或事物的某个特点才能被彰显,就像黑板上的白字最为显眼。比起通过单独刻画来塑造人物,将主要人物周边的其他人物与之形成对比,更能突出情感倾向。下面将以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为例,分析“运用对比写活人物”的写作策略。
技法点拨
对比写作手法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所谓的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比较。所谓的纵向对比,就是将在不同时间节点的一个或一类事物进行比较。
技法精析
下面将从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群体对比三个方面提供三条写作策略,帮助大家厘清运用对比构思写活人物的思路。
策略一:横向对比,凸显人物特色
横向对比是将同一情境或环境下的人物进行对比,凸显出具有某一特质的人物。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将同一个小镇的阿长、闰土父亲以及先生进行了横向对比: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因为他(先生)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长妈妈讲的民俗故事,闰土父亲掌握的捕鸟技艺,这些都是先生“看不上眼”的俗物俗事。在这种横向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深浅两个层次:一方面是先生具有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是先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知识”有三六九等。
又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作者因为学习遇到困难,失去了耐心,将自己与莎莉文老师不同的情绪反应作对比:
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玩具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玩具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玩具娃娃的碎片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此处这种横向对比既可以突出作者的焦躁、怨怼,又能展现出莎莉文老师温柔耐心的性格和细致认真的品质。
策略二:纵向对比,突出时间变迁
纵向对比是表现人物特质变化不可缺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往往沿着时间顺序,在同一方面展现人物在多个时间点的不同状态,将人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表现依次呈现出来,让读者更容易看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
例如,在《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我”的知识能力和情绪状态在不同时间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我”的前后心境形成了强烈对比,一是对当时的生活感到疲倦、毫无希望,一是对未来充满期待。这种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内心的剧烈变化,而这种变化源于莎莉文老师耐心的引导和高超的教育技巧,展现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
策略三:群体对比,拓宽对比面
群体对比是基于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的进阶写作策略,可以在横向或者纵向对比中,让对比更容易融入场景。同时这一方法不仅限于通过个体间的对比突出人物的特质,更能在群体甚至社会中突出人物特质。例如《论语·雍也》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不仅是将颜回与孔子的其他弟子或普通人作对比,也突出了颜回面对贫苦生活时的心态与常人的区别,体现出他具有超出常人的道德水准。
写作启示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时,要注意对比不一定意味着贬低一方,可以是突出各有所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强烈的反差,让某种人物特质显得更为突出,有时候可能会夸大部分事实,甚至会让原本质朴的文字变得虚假,令读者丧失信任感,这是要避免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特性,不是来自表层夸张的反差,而是深层内质的微观反映。
类文阅读
薄暮下的刀锋
◎ 凸 凹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他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我住一楼,很快就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但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他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的感觉。
他将其中的一把刀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锉刀。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我看到了他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①
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人在家里,却总是时不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他表情严肃,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②
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最先来的是县一中的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③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来源:《读者》2013年第8期,有改动)
①“我”内心不信任磨刀匠的阴暗想法,与磨刀匠敞亮而质朴的想法形成横向对比,更加突出磨刀匠的淳朴率真,也让“我”感到内疚和惭愧。
②“我”仅仅与磨刀匠相处不到半天时间,就已经产生了与初见时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观念。这种时间线上的纵向对比更能突出“我”的变化,而这种巨大的变化,来自磨刀匠对“我”的影响,烘托出磨刀匠的道德品质高度。
③“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反映出磨刀匠坚持初心,对工作热忱、敬业,不贪眼前利益的高贵品质。
微写作
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人物,试着用对比手法凸显出他的特征。(200字左右)
教师示范
照片中的那个女孩是我的母亲。她站在开满雪白花朵的梨树下,清香的微风吹起了她柔顺的长发。那双眼睛笑起来像两个弯月,璀璨又明亮,又像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汪清亮亮的泉水。
二十岁出头的母亲是一个妙龄少女,她无时无刻不展露出阳光般的热烈。
而今,母亲已四十余岁了。她会在电视机突然卡壳时,用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我。
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睛,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血丝,像一条条红线紧紧缠绕着我的心。她的眼睛不像年轻时那样纯粹又明亮,倒是多了几分暗沉,像雨夜的街灯,像无尽的大海,像重叠的层山。
(谭嘉慧)
学生练笔
“姜老师……您说,离开郑家村去读书?”姜老师笑着,点了点头。李招娣一瞬间红了眼眶。
一年前,姜老师来到村里支教。那时的招娣,因为父母重男轻女,每天只能在田地里干活。当同龄的小朋友放学回家时,她便藏在干草垛后,偷偷地看着他们——他们手中拿着书本,而她只能拿着锄头。
幸好,姜老师来了。起初,李招娣连字都不认识,在姜老师的帮助下,她终于褪下懦弱的外衣,露出内里生机勃勃的一点红。此刻,李招娣不再为“招弟”而活。
李招娣望着姜老师的眼睛,似望进了一片大海,那是自由的呼唤。
写作实践
你有自己的偶像吗?是曹操、关羽、李白那样的古代人物,还是毛泽东、鲁迅、钱学森这样的近现代伟人名家?是现实中的歌星、球星,还是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哈利·波特、蜘蛛侠?试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偶像吸引你的地方,让人明白你崇拜他的原因。
2.注意搜集所写人物的有关资料,结合你对人物的了解,尝试描写其外貌、神态等,力求通过一些事件或细节写出人物特点。
学生佳作
锁在心底的执着
◎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C1801班 黄茜婷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终日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而我心中的偶像,却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擒敌的悲壮,体恤万民煎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
少年的你,满腹热血,干劲十足,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更是强烈地激发了你的满腔报国情。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自己年轻气盛,一个文弱书生走上了习武之道。你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练就了盖世武功,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忠君报国之路。
抗金归来,你任了官职,一身正气,鞠躬尽瘁,欲全身心投入朝廷国事,一心只为国家前景着想。
可朝廷奸佞那黑暗狠毒的心,让你一次又一次被排挤和被诬蔑。他们眼里只有金银珠宝,只有蝇头小利。在偌大的朝廷中,你不屑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将对国家兴亡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全部寄予词作之中,尽管“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到了花甲之年,你终于得到了重用。朝廷正准备北伐,你为此费尽心思,劝诫朝廷谨慎用兵。可是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与冷落。“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安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国家命运已危在旦夕,你对国家的前景感到无比担忧,你从未放下自己的那颗爱国心,哪怕人生的路已快要走到尽头。
我常常在想:偶像是什么?后来终于明白,偶像应当是自己一生希望追随的人,是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辛弃疾,就算你早已离开人世,可正如《宋史》中所言:“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你那一生报国的忠心已代代流传,在所有读过你诗文的人心中,在所有了解你的人心中。
教师点评
作者以辛弃疾作为自己的偶像,深深地被辛弃疾的爱国爱民精神所折服。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与“朝廷奸佞”的云泥之别,也可以看到随着年岁渐长,辛弃疾人生两端的情感区别——前期是豪情壮志,后期是忧心忡忡,这更能反映出当时朝廷的腐败无能,凸显出辛弃疾为国家操劳一生的精神品质。(谭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