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用“ 氛围感”装点自己的文章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21期

特约名师

张燕敏,独创“氛围感”写作,实行板块化作文教学,主张“敏感生活,诗意写作”。指导的多篇学生作文登上“央视新闻”夜读栏目,以及《意林·作文素材》《新锐作文》《意写》《哲思2.0》等杂志。

教育宣言

做一棵常青树,去摇动很多很多的树。

如何将作文写得出彩,营造生动自然的“氛围感”?“氛围感”写作导师张燕敏将带领同学们共同研读“氛围感”写作技巧,助大家成为“氛围感”小作家。

何为“氛围感”写作?

写作的灵感源泉来自现实生活,可以说写作就是在写生活,如果单把一件事拎出来流水账式地讲是枯燥无味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去观察、思考、感受生活的各种小细节。打个真实有趣的比方,就像我本身,长相不是很出众,需要靠穿搭或者拍照的滤镜来让自己显得有独特的风韵—这是我提出“氛围感”写作的灵感来源。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润色一件事时,要适当地“做减法”、留白,突出事件的重点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何进行“氛围感”写作?

1.减少大众化语言,加强局部描写,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在写作时,总有部分学生想把一个人从头到脚描述清楚,于是运用外貌描写,将他的穿着、长相描写得非常详细复杂,而读者是通过文字创造出的画面来提取重点的,太过冗杂的描写反而会将人物最突出的特点掩盖。

要想完美地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我们需要对人物的局部描写进行雕琢,让人物特色在简练的话语间跃然纸上。可以用“眼神”举个

例子:

我看到了他眼神里的沧桑。

这句话本身并无问题,但缺少了“氛围感”,不能一瞬间使读者代入“他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把“沧桑的眼神”改成:

他的眼里透出大漠孤烟,透出他的过往岁月,莫名地让人望之感伤。

此处通过动词反复(2~3个为最佳)加强句式,同时加入适当的情绪描述,往他“沧桑”的眼神里填充一些有“氛围感”的情感符号进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2.避免直接描写自己的心理,保持“神秘感”

初中生在写作时,往往喜欢在文章中直接展露自己的情绪,比如学生在描述跑步时总会出现“我要坚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类直接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太过直白的心理描写,会使文章失去“神秘感”,也会失去意境。我的一位学生在作文《这样的人让我感伤》中描写春节当晚他发现一个在屋顶吹笛的男孩时,这样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想法:

我有些好奇:这个时间上,人们不应该在吃晚饭吗,怎么会有人坐在屋顶吹笛?我带着疑问从屋子旁的堆积物爬上屋顶。

看,所有的疑问都剖析给读者看,文章少了该有的韵味。我给他修改了一下:

少有人会在这个时间点坐在屋顶上吹笛,没有人会在冬天坐在屋顶上吹笛。他似乎在自己的生命里,带着笛子,孤独地过冬。

“少有人”“没有人”在这里形成了递进,体现出“我”自身心绪的变化,通过情绪递进与整体情绪氛围的描写,加重整篇文章的氛围感。

在这篇作文中,他还写道:

我不忍心告诉他真相,只是静静地坐在他身边看他吹笛。

我给他修改成:

他就这样被月亮留住了。他确实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我们谁也帮不了他。

在这里要注意一个小细节,也是“氛围感写作”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细节,即写作时要做到情绪递进与情绪呼应。修改后的语言,从“他似乎在自己的生命里,带着笛子,孤独地过冬”过渡成“他确实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我们谁也帮不了他”。此处情绪的转折与上文相呼应,可见“氛围感”是由各种细节结合起来的。

3.精简语言,避免情绪过于饱满,保持“冷酷”

在写作时,我们总想将自己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或要创设的氛围一股脑地全部列出,这样有时会使全段的情绪过于饱满,比如“老伯眼神中透露着一丝忧伤,悲切的目光看向池边的那处亮光,叹了口气说……”这个句子里面的情绪词语太多了,有“忧伤”“悲切”,还有“叹了口气”,读来会让人觉得语言累赘,这时候就需要精简语言。

精简语言主要体现在“减免不必要的对话”。若是一整段文字全部由对话组成,都是“我说”“妈妈回”“我又笑着说”等,便容易变成流水账。比如这段:

老伯摇了摇头:“我不认识他,只是知道他的一些事,同情他,才常常给他送饭。”我轻声地问:“那他为什么总坐在池边钓鱼,却永不收钩呢?”老伯眼神中透露着一丝忧伤,悲切的目光看向池边的那处亮光,叹了口气说:“可能是为了安慰自己心中的那份愧疚,抵御内心的忧伤和不舍,靠钓鱼来陪伴他的儿子吧!”

对老伯的回答进行升格修改后:

老伯摇了摇头,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没有人认识他。村里流传着他的故事,他钓鱼是不是想安慰自己内心的愧疚?没人得知。由于时间久了,许多故事大都是这样剩下半截子被扔在村子里,没人理会。

升格修改直接精简语言,减少不必要的对话,保留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并升华主旨。

以上三点写作策略是从框架上去讲如何创设文章的氛围感,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有氛围感的文章,仍要在语言、选材等方面下功夫。

写作实践

试着运用“氛围感”写作技巧,以“童年记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佳作

其实我更想留住那个炎夏

◎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启成学校901班 李静娴

寒冬散去,你带我觅春采夏,手捂一只萤火虫,捂住无数星星夜话。我以为,能就此捂住岁月让其不再流淌。

其实,你我都不喜夏的炎热。大地烘烤,冒出阳光的焦味。幼时,我们都还居住在老家,风扇卷不走那份燥热。入夜,便与你一同躺在竹席上,虽热却还是爱贴着你。你轻摇蒲扇,用方言讲着无数个关于天上地下的故事。蒲扇轻摆,夜话轻柔温和,墙上的老钟整点就鸣,替我数屋外九重云外的星星;依偎在你的身旁,梦里,我无限逍遥。

盛夏之时,稍远的路边,牵牛花早已盛开。幼时虽见花朵成千,我却唯爱那片淡紫映绿叶,一枝又一枝的花绽放,星星点点,铺满天际。你骑自行车载着我,向夏里几缕凉风而去,路过花丛处,便摘一朵最美丽的花给我,我手心轻捧着与夏日万物浓绿不似的淡色,似捧着凉意,似捧着日光。我常问你要吗,你的回答永远都是不需要。于是我悄悄把你送我的花,插进你的车筐里,你见而大惊,我就言,是花儿爱你。

夏夜,梦既缥缈又梦幻,虫鸣,蛙歌,以及你满目的繁星。季节无限更替,所以我无限思念。幼时,大人们常在门外棚子下摆茶桌,斟茶细品,吐出的无数小事盈满夏夜。我和伙伴常往近处浅草里去,寻找象征好运的萤火虫,却常常扑空,常常懊恼。你总是放心不下我们,即使田很小,草未长高。你也总担忧着,不再饮茶,常在一旁看着我们。

若捂住一只萤火,我便透过掌缝暗暗张望,望它向我示出的那片夏。我会奔往你身旁,让你也看着它闪动。你轻声夸我,将我的双手打开,要我放它走。我心中暗自骄傲,又一瞬间难过,转而再扑向萤田。

虫吟四起,蛙聚又散,暗夜悄悄语。夏季的炎热无限扩大,我的心思好似乱麻,你轻柔捋平我的心绪,我向你诉说所有的不悦,你轻声为我解说,随后又邀我与你一同去赏牵牛花,去悄悄买母亲不让买的冰棒,这是我炎日里唯一的慰藉。

可那个夏秋之交,你轻抚我手,却不为解救萤火,而是解救我的哀伤。萤火虫带不来你的好运,我以为我早已捂住了你的流年,向此时单薄如纸的你说,不要走。而你如那夜救走萤火虫一样,告诉我,“那只虫”捂不住;告诉我,一切都是必然。寒凉深秋,你携那最后一朵牵牛花,不再回头。

其实,我更想留住那份炎热,不让那个深秋到来,不让最后的炎夏结束。如果是这样,我能否留住你?

寒冬散去,待夏时,我却再寻不到那只萤火虫。

由暖色调过渡到冷色调,过渡转折很自然。

与开头呼应且情感有了递进。

教师精评

这是一篇真挚动人的文章,文风流畅自然,轻易便能唤起人们对童年的记忆,自然而然地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小作者非常擅长“氛围感”的创设,其中有几处亮点令人惊艳:

1.首尾呼应且递进:如开头部分“寒冬散去,你带我觅春采夏,手捂一只萤火虫,捂住无数星星夜话”,结尾部分“寒冬散去,待夏时,我却再寻不到那只萤火虫”呼应开头。

2.全文由暖入冷的基调,过渡非常自然。

3.短句构成的句子很有氛围感,精简的用语构建出画面感。

4.文章在文字运用上充满自在感。其中一句:“蒲扇轻摆,夜话轻柔温和,墙上的老钟整点就鸣,替我数屋外九重云外的星星;依偎在你的身旁,梦里,我无限逍遥。”透露出小作者的性情,更觉真实。

(张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