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团菊纹的形成发展及流布

2023-12-29刘德胜班学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纹饰

刘德胜 班学文

摘 要:瓷器的纹饰相较于其胎釉、造型和制作工艺,更易于传播,受时代和文化的影响更明显,到了宋代市民社会兴起,書法绘画艺术蓬勃发展,间接促进了瓷器装饰的迅速发展与兴盛。经历五代由黄堡窑形成发展起来的团菊纹,随着北宋耀州窑刻花装饰受到社会追捧成为时尚而广为流布,受到全国诸多窑口模仿学习乃至传承,成为我国瓷器的经典纹饰之一,在元明清的瓷器装饰中仍屡见不鲜。

关键词:团菊纹;耀州窑;器内底;纹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38

1 团菊纹的形成

黄堡窑①自初唐时期开始创烧,借助距唐朝都城长安不足100千米的有利地理位置,黄堡窑迅速发展。长安集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这些瓷器都有可能成为黄堡窑窑工学习的对象。唐代黄堡窑釉色丰富,产品种类极多,几乎唐代所有窑址中的瓷器品种都可以见到,这正是黄堡窑创烧时期窑工学习与摸索的充分体现。唐代,黄堡窑制瓷技术处于由开端到成熟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生产工艺为以后兴盛与繁荣打下了技术基础。

由于唐代黄堡窑瓷器的胎釉质量不佳,为了掩盖胎体表面的不足,除了使用化妆土以外,窑工们尝试运用各种装饰来增加瓷器的美观,于是刻、划、贴、印、绘等不同的装饰手法在唐代黄堡窑的瓷器上都能看到,而且装饰题材也十分广泛,几何纹、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等都有。在众多装饰纹样中属团菊纹独具特色,装饰于碗、盘等圆器内底的团菊纹,堪称唐代黄堡窑首创。大约在盛唐、中唐时期,唐人在传承自己传统放射状纹样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外来纹样—联珠纹,“创造出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寓意的唐代团花纹样”②,而团菊纹就是团花纹样中的一种。传统的放射状纹样皆因被装饰的圆形器物本身制约而成,在黄堡窑的器盖等器物装饰上还可以见到。新创团菊纹的团形与圆形器内底完美结合,菊花又是传统的有良好寓意的花卉,两者结合给人以饱满、富丽之感,正好符合唐人的审美观念也代表了唐代的大气和繁华,所以团菊纹一产生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黄堡窑瓷器装饰中发展壮大,并不断地延续下去,黄堡窑的白瓷和青瓷装饰中都有团菊纹(图1、图2)。

2 团菊纹的沉淀积蓄发展

五代时期是北方瓷业发展的转折时期,五代陶瓷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开启了南北名窑林立之序幕。五代时黄堡窑迅速成长,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摸索,舍弃了唐代黄堡窑五彩缤纷的釉色品种,终于寻找到了最适合的瓷器品种—青瓷。同时,五代黄堡窑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工艺改进,比如缩小窑床面积,使用火照和漏斗形匣钵,优化原料制备成型工艺和施釉工艺等,成功烧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天青釉,五代黄堡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青瓷窑址,为北宋耀州窑的发展奠定基础,指明了方向。

五代黄堡窑器物造型风格由唐代的浑厚饱满转变为秀美典雅,装饰方式有划花、剔花、贴花等,其中划花应用更加广泛娴熟,装饰题材也丰富多样,尤其是装饰于器内底的团菊纹继续沿用并得到新的发展(图3)。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剔刻花装饰手法是中国古代青瓷装饰艺术上的创新,这种装饰工艺包括浅浮雕式剔花和有剔花风格的刻花,它们成了北宋刻花青瓷之源。

3 团菊纹流布天下

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瓷器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制瓷业出现了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全国的瓷业来看,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陕西铜川的耀州窑趁势而起,引领时代新风尚,在五代制瓷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创新,不仅生产的瓷器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以刻画、模印繁缛纹样为装饰特点,更富于装饰意味,耀州窑的青瓷尤其是刻花青瓷名扬天下。宋代耀州窑瓷器大多有纹饰,最具特色的是刻花和印花纹饰。北宋早期的刻花具有五代的剔花风格,花叶舒朗流畅。北宋中期是刻花工艺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刻花艺术,对花纹轮廓采用直刀深刻和斜刀广削去泥的方法,一直一斜,刻出的花纹刚劲犀利,在明净的青釉掩映下,其深浅不同的层次感跃然眼前。刻花青瓷极受欢迎,供不应求,从北宋中期开始,窑工们运用印花的装饰手法,如此可以省时省工提高产量。团菊纹作为宋耀州窑的经典纹饰之一历经各种装饰方式而广泛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器内底装饰团菊纹的标本有近30件之多③。随着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适应市民阶层生活需求的装饰瓷器成为当时主要的品种,大大地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要,耀州窑风格的装饰风行全国,成为全国各大窑口甚至地方小窑口学习模仿的对象之一,得到广泛的传播。

4 南北窑系竞相模仿学习团菊纹

4.1 汝窑清凉寺窑中的团菊纹装饰

河南地区作为北宋的政治中心,制瓷业蓬勃发展,磁窑遍地,瓷器品种既有青瓷、白瓷,又有磁州窑系瓷器,还有花瓷和钧瓷等,其中青瓷、白瓷和磁州窑系瓷器都有刻划花的团菊纹。本文仅以发掘过的宝丰清凉寺窑为例进行阐述。

北宋早期宝丰清凉寺窑的创烧,“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青瓷施釉很薄,釉色尚不稳定,呈现淡青色。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④。这一时期的青瓷和黑瓷釉色尚不纯正,尤其是青瓷釉色青中泛白,器物形制较小,以素面为主,器表有装饰的不多,刻花和划花较为常见。北宋中期,除了有较多粗白瓷以外,青釉瓷明显增多,“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施釉均匀,釉层变厚,在装饰上新出现了莲花、牡丹、竖条纹和凸线纹”⑤。印花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纹饰清晰,线条细而流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北宋晚期,宝丰清凉寺窑烧制达到鼎盛,青瓷在数量上不仅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纹繁缛。器物装饰以模印为主,能模制的器物一般都采用印花装饰,不便模制或不能模制的器物如瓶、盒、执壶、器盖等器物以刻划花为主。器物的釉色以豆青和豆绿为主,新出现的淡天青釉瓷,为天青釉御用汝瓷的成功烧造奠定了基础。在清凉寺窑发掘中发现的汝瓷装饰有刻、划、剔、堆塑、模印等多种装饰手法,其中以模印为主。众所周知汝瓷以釉取胜,但仍有团菊纹见于碟和洗之类的器内底(图4),有模印纹和刻划纹两类,足见团菊纹流行之广泛,更不用说河南其余诸多青瓷、白瓷和磁州窑系诸窑口的产品中器内底也都有团菊纹的装饰。

4.2 磁州窑系中的团菊纹

磁州窑初创于五代末,此时北方窑场大发展,河北、陕西、河南很多窑场进入烧制成熟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广泛的参考学习对象和技术人员条件。北宋中期观台窑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期,金代中期进入繁荣期,器物类型和种类十分丰富。元代逐渐走向衰落,但明清时期仍在烧造。北宋初期磁州窑创烧的瓷器装饰比较简单,主要的装饰技法有剔、划、篦地等,装饰的纹样内容以植物类的各种花卉、草叶最为多见。碗、盘、钵等圆器以及器盖、炉等多种器物之上都有放射纹或团菊纹出现,由此可见,磁州窑创烧即受到五代黄堡窑的影响。北宋中期珍珠地划花成了装饰的主流,北宋晚期,篦地划花变得十分丰富。金代是装饰种类最丰富的阶段,此时出现了磁州窑装饰中最为典型的白地黑花装饰,是“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引用到瓷器装饰上。”⑥“增强了装饰技法的表现力,由此也极大地拓展了装饰题材的领域”⑦。这时期白地黑花装饰图案内容量丰富,绘制也较为精细。不论装饰方法及题材如何变化,团菊纹都是从观台窑到彭城窑一直沿用的题材之一(图5、图6),而且不止在磁州窑常见,在磁州窑系的河南、山西等地窑口中也很多。

4.3 定窑系中的团菊纹装饰

定窑始烧于唐代初期,此时正值北方制瓷业全面普及和发展的阶段,刚刚起步的北方窑业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造型和胎釉有很强的共性,都是典型唐代风格。产品有黄釉、褐釉和外黄釉内白釉的粗瓷且使用化妆土,并逐渐向精细的白瓷发展过渡。“晚唐至五代是定窑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⑧,烧制精白瓷的技术此时已完全成熟,所烧白瓷胎体洁白,瓷化程度很高。北宋早中期是定窑发生明显转变的时期,此时完全掌握了生产高质量白瓷的技术,除了造型不断变化创新外,开始注重对器物的装饰。北宋晚期至金代是定窑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定窑系。金代后期定窑渐渐走向衰落,元代以后彻底停产,但直到明清仿定窑产品无论官窑民窑都屡见不鲜。北宋之前定窑瓷器不尚装饰,绝大多数瓷器光素无纹,在模仿金银器造型的同时,也模仿一些简单的花纹,出现了鱼、鸟、蝴蝶、鹿以及简单的卷草纹、几何纹等图案。北宋早中期是定窑装饰艺术发生明显转变的时期,此时定窑的装饰风格尚未形成自己的特点,主要是模仿耀州窑装饰,耀州窑典型的器内底团菊纹也开始出现在定窑瓷器的装饰上。北宋晚期至金代是定窑的鼎盛时期,刻花、印花工艺已经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刻花生动自如,印花繁缛富丽,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北宋印花缠枝石榴纹碗,内底就是典型的团菊纹(图7)。金元时期的山西定窑系诸多窑口产品中圆器内底装饰团菊纹也很常见。

4.4 龙泉窑中的团菊纹装饰

北宋初期,创烧阶段的龙泉窑釉色淡青,胎质洁白细腻,与瓯窑、婺州窑和越窑都有相似之处。北宋中期,龙泉窑风格较之前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创烧时期的产品缺少直接的继承关系,开始学习迅速发展壮大的耀州窑等北方窑口。两宋之际,龙泉窑的烧造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确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产品有白胎、黑胎,其中粉青、梅子青把釉的色泽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元明之后,龙泉窑逐渐走向衰落。创烧阶段的龙泉窑饰以纤细刻划花,其纤细规整的装饰题材也与浙江其他的窑口类同。北宋中期装饰风格发生明显转变,开始烧造双面刻画繁缛纹样的产品,明显借鉴和吸收了北方耀州窑的装饰特点,装饰题材上出现了源自耀州窑的团菊纹,形成了团菊纹与双面刻花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北宋晚期,团菊纹继续沿用,形成了团菊纹与折扇纹、花草纹加篦线纹相结合的装饰。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的釉色可谓历史最佳,器内底装饰团菊纹的产品仍有烧造且非常精美,南海一号沉船上就有发现(图8)。

4.5 湖田窑中的团菊纹装饰

五代到北宋早期,湖田窑从烧造青瓷和白瓷向创烧青白瓷转变。北宋中后期,湖田窑烧制的青白瓷一跃成为南北各地青白瓷之冠,其发展进入鼎盛期,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系。北宋晚期,湖田窑青白瓷生产不仅品类造型丰富,表面装饰技术也完全成熟,已发展到了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五代到北宋早期,湖田窑青白瓷器表装饰尚不普遍,部分碗、盘等的底心也装饰有菊花纹,是以刻划折枝菊纹的形式出现的。从北宋中期开始,受耀州窑装饰风格和纹样的影响,湖田窑青白瓷器物普遍盛行装饰纹样,尤其在碗、盘等圆器内底形成与湖田窑典型的半刀泥刻花、篦划纹和印花等相结合的团菊纹,从而形成了景德镇青白瓷独有的装饰风格(图9)。

5 结语

于圆器内底装饰团菊纹的瓷器远不止宋代的汝窑、磁州窑、定窑、龙泉窑和湖田窑等,还有福建、湖北、山西等地的许多小窑口,甚至泰国、朝鲜半岛等地都有发现。元代、明代的龙泉窑,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官窑和民窑青花瓷都有团菊纹或其变形,而且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画花等。团菊纹被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其强大的生命力源于它能适应并融合不同地区的装饰风格,我国瓷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研究好瓷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瓷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续写辉煌。

注釋

①据发掘报告,唐代和五代称为黄堡窑,宋代及以后称为耀州窑。

②宋晓丽.唐代团花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③石牧阳.北方地区出土宋元时期瓷器的团花纹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④李晓娟,王德新.汝窑,千年的辉煌[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0):37-38.

⑤孙新民.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南方文物,2000(4):1-3,7.

⑥窦衍英.宋金时期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艺术特征[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

⑦王建中.解读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的创新理念(三)[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4):8-11.

⑧穆青.早期定瓷初探[J].文物春秋,1995(3):30-42,91.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黄堡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魏女,王小蒙,赵荣.泥火幻化: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5]孙新民,郭木森.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汝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6]王建中.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磁州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7]王莉英,穆青,耿琪.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定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8]任世龙,汤苏婴.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龙泉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9]彭涛,彭适凡.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湖田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10]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1]王兴.磁州窑史话[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王玉启祥 商代龙纹饰玉器的艺术特点及演进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