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开发建档服务研究

2023-12-29张明靖

档案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档黄河流域民歌

摘  要: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生活在黄河流域历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散发着古老的历史记忆包含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底蕴。但目前民歌地域特征消退、气候环境与生产方式改变,导致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开始衰退甚至面临失传的现状。本研究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发建档服务保护与传承黄河流域民间歌曲,使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在中国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建档;档案管理;系统保护;文化传承;开发利用

Abstract: The folk song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y reflect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the working people who have lived in the basin for generations, exuding ancient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music. However, due to the fad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ongs, changes in clim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he folk song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currently declining and even face the risk of extinctio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ims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folk song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services so as to make the folk song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shine brightly on the land of China.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ellow River basin; Folk songs; Archiving; Archive management; System protection;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华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体现历代劳动人民精神价值的民间歌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同时,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黄河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开发、整理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有助于保护好华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于传承黄河流域音乐文化血脉,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華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 黄河流域民间歌曲蕴涵音乐艺术价值

黄河是中华民族儿女们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9个省区,全长约5 464公里,从上游到下游分别跨越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和齐鲁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华夏黄土地上宛如串在丝带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它们既丰富着黄河文化的内涵,又彰显着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民间歌曲植根于黄河音乐文化,是黄河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民间歌曲经过历代劳动人民歌唱,唱出了生活的方式、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和人民的心声。由于黄河流域不同地域的历史、民俗民风以及人们的劳动种类和生活方式等存在着差异,因此,黄河流域不同地域的民间歌曲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音乐艺术特色与价值,黄河流域民歌分布地域及音乐特征如表1所示。

1.1 高原放歌——“花儿”。黄河流域各个地域的民间歌曲显示出不同民族民风特点与独特的音乐艺术价值。如青海东部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洮岷花儿”《莲花山的背斗匠》、“河湟花儿”《河川三令》,大多用对歌的形式歌唱,歌唱中随歌词的改变而细微地改变曲调,曲调与歌词紧密相连,歌词内容揭示了西北一望平川的地貌特点、干旱的气候特点以及出行“背斗”的生活方式。

1.2 游牧者的呼号——长调。蒙古族长调被称为“草原上游牧者的呼号”,是草原游牧者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长调在音乐艺术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固定的节奏节拍,歌唱时节奏速度自由,长调中经常用到切分、附点、连音等节奏型,皆源于草原民族文化生活的深厚积淀,代表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Ⅱ-3。

1.3 黄土地上的绝唱——信天游。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是陕北人对喜欢山歌的一种称呼,含有随意让歌声传遍山野,甚至飘洒于蓝天之上的意味。信天游在陕北的高坡大川、沟沟壑壑、羊肠盘道上歌唱,由于黄土层厚、黄土黄沙随处可见,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炼了陕北人不畏苦难,敦厚纯朴的性格。信天游的代表作《走西口》《脚夫调》《三十里铺》《走绛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下句呼应,大多采用“起承转合”结构,常用高音回旋、长音起调,通过重词叠词“毛格苏苏”“白个生生”的陕北方言和语言韵味传达了信天游的音乐艺术特点。信天游是黄土地上的绝唱,是黄土精神的音乐文化典型代表。

1.4 生命的呐喊——黄河号子。黄河号子反映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区劳动人民在黄河岸边生息、奋斗的历史,是一种古老、原始的音乐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时即兴创作、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民间歌曲。黄河号子具有协调指挥劳动的实际作用,是中原地区劳动人民参与集体协作劳动,为劳动步伐节奏统一、协调指挥动作、调动激发劳动情绪时演唱的歌曲。最常见的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领唱部分常为主唱词,音乐曲调灵活、旋律伴随劳动者情绪的变化会有即兴变化,曲调高亢、常伴呐喊,为加强歌唱语气与动力,和唱部分常出现叠词、重音词、衬词,歌曲节奏型较固定。2008年国务院收录黄河号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为Ⅱ-98。河南民歌黄河号子来源于生产劳动,目的是激发劳动热情、减轻劳动疲劳,具有生产劳动服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现状与困境

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历代劳苦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产物,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遗留的音乐文化宝藏,具有独特的地域性、艺术性、历史性、社会性,更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的瑰宝。目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现状与困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 民歌地域特征消退、气候环境与生产方式改变。黄河流域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力侵蚀以及人类高强度取水用水,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坡、内蒙古广阔的草原等地的面积逐渐减少,地域性特征发生了變化导致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陕西北部的汉族山歌信天游、蒙古族长调民歌、河湟民歌“花儿”等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存与保护黄河流域珍贵音乐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陕北山歌、陕西民歌、内蒙古长歌是从黄土高坡、广阔草原上孕育出来的,是历代劳动人民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表现,伴随着交通工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由原来“一方山水,养一方水土”传统独特的地域民族民间歌曲逐渐披上了“现代化”的烙印,导致原汁原味的宁夏小曲、陕北民歌、长调民歌、黄河劳动号子、山东民歌小调中“泛音、长音、滑音、花音、打转音、声带颤音”等唱得不够“味儿”。客观的生态地域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广袤草原为生存条件的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保护与传承。

2.2 传唱人缺失与技艺失传。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传唱艺人出现严重老龄化、年轻艺人断层现象严重。民间歌曲以口传心授式的家庭传承、血脉传承、师徒授业传承为主,老一辈艺人通过面授或在日常劳作时传播与传授,受现代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当地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或求学,劳动力的缺空以及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传统口传心授式的“慢”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具有精妙演唱技艺的老一辈艺人难以将毕生所唱继续流传与传承下去,黄河流域很多民间歌曲已呈现“人在曲在,曲随人走,人亡曲亡”的状态,随着年事已高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而面临失传的危机。另外,作为具有地域方言特点与特色的黄河流域民族歌曲有当地民族特有的语言模式,但却没有记录地域语音语调的特殊民族文字和符号,导致当地民族民间歌曲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黄河流域民族民间歌曲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面临很大困境。

3 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开发建档服务价值阐释

20世纪80年代出台的《档案工作通则》已经明确将档案机构定位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管理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把能够反映人类文明的材料、资料留存、保存,通过归档、建档、存档以便后人查阅与学习。档案服务所记载的资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内容与历史信息,而是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或一定领域最珍贵文化价值。所以,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开发建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3.1 美学价值。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建档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被保护的载体与传承的媒介,也是讲好黄河流域中国好故事、传承中国好声音的载体。通过开发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以档案的形式了解黄河流域各民族民歌的音乐艺术价值,直观深入地感受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厚重的历史文化变迁。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作为“美学符号”记录了“以歌叙情”式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点滴。人们可以通过全面地、普遍地、广泛地开发建档服务,阅览与查阅编研后的黄河流域民族民间歌曲音乐档案成果,直观地接触到黄土地民族最本真的音乐文化,为后代构建领略黄河音乐文化魅力的平台与“怀旧载体”,从而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与文化自信。

3.2 保护与传承价值。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肩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由居住在黄河流域各民族经过千百年历史演变与发展、累积和沉淀,集中体现了黄河流域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非遗里的中国”的厚重感和感染力。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以原始采风、实地考察记录,通过整理归档得以保存,具有真实性、原始性和广泛性,为黄河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及现状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建档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可以有效地保护保存黄河流域中国好声音,传承与流传古老音乐文化与历史记忆,致敬匠人匠心,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3.3 文旅价值。2009年8月31日,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黄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音乐文化。加强旅游产业与音乐文化的深度结合,有利于推进黄河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促进黄河流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扩大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升中国音乐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收集整理,能够将其充分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与资源,将即将遗忘或无法完整展现的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借助旅游业重新复制与活跃在现代人的视野中。旅游业全方位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音乐文化传播,为具有浓厚黄土地域音乐文化特色的“山里的歌”提供了传播平台与表演舞台。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开发有利于开发地区文化与旅游资源相交融,建立与开发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工作也是现当代文化旅游档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建档开发服务具有融合创新意义的文化旅游价值。

4 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开发建档服务路径

黄河流域民间歌曲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载体,必须通过“有形”的档案进行保护,才能实现一种“无形”到“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流传。开发建档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开发建档服务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构建“采+整+保”三位一体开发建档流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属于音乐艺术档案,根据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艺术档案管理办法》,自行结合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特点,对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进行“采+整+保”三位一体开发建档流程。

4.1.1 “采”:采搜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样本,补充歌曲档案资源。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者作为采集与接触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第一人,已将部分民歌记录成册,档案人员可以辅助民族音乐学者记录、收集、全面普查、搜集黄河流域民间歌曲资料,包括民歌唱法记录、民歌乐谱、采风特色照片、视频等文字资料与影音资料。居住在黄河流域部分民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干旱,会面临气候恶劣、路途偏远、交通不便等客观阻碍因素,档案文献采集人员必须克服困难将各类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第一手资料档案全面采集到位,并確定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样本真实有效,为建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资源数据库打下坚实基础。

4.1.2 “整”:分层整理“纸质+声像”资料,建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集。按照分类整理档案的原则,可将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分为纸质档案、声像档案两种,采用分层整理的方式,有效建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集。

纸质类档案主要包括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文字类档案和乐谱类档案。其中文字类档案是对黄河流域民间歌曲采风过程中形成的反映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文字记录,包括演唱方式方法的记录、民歌产生背景的记录、与传承艺人的访谈日志记录等。乐谱类档案包括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乐谱记录,常用的简谱记录以及节奏的记录等。

声像类档案主要指黄河流域民间歌曲的音像类档案和照片类档案。声像类档案主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音像为主要反映方式,包括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光盘、磁盘、胶片、照片、底片等。声像类档案具有生动形象、客观真实等特点,能够让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更加准确和生动地保存下来,使之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真甚至失传。

4.1.3 “保”:采取全方位保护措施,建立专题式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库。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的保管是最终实现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环节。黄河流域民间歌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性、原始性、历史性、活态性等特殊因素,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在日常档案保管中与其他类型的档案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其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比普通档案保管工作更显难度与复杂。档案管理应采取全方位保护措施,通过线上线下建立专题式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库。通过对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保护与开发,将优秀的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文化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得到共享和利用。

4.2 建设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数字化档案馆。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档案信息数字化将传统的以纸张、声像等为储存媒介的各种原始档案信息,通过扫描、复制、拷贝、压缩等技术手段转换成图片格式(jpg,png,tif,gif等)、声音录像格式(MP3、WAV、FLAC等),然后将数字化格式文件挂接到专门的系统软件或互联网络中,可以实现永久现代化存储和数字化快速检索,通过融媒体数字化技术将黄河流域民间歌曲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宣传和共享。

4.3 汇聚多方力量健全黄河流域民间歌曲保护与传承建档机制。各级机关部门应加强黄河流域民间歌曲档案公开展示工作,汇聚多方力量健全民间歌曲保护与传承建档机制,使民间歌曲档案开发服务工作焕发生机,进而推进民间歌曲的音乐文化市场开发与大众音乐文化普及。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数字人文的黄河文化遗产档案传承与利用研究”(编号:21210231050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志文.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08.

[2]吕华.黄河流域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开封大学学报,2021,35(01):74-78.

[3]张宛艳.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1,(01):82-83.

[4]韩敏虎.黄河流域民歌艺术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03:162.

[5]罗全.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档案价值分析[J].档案管理,2020,(03):82-83.

[6]刘洁.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乡村文旅发展的若干思考[J].海外英语,2022,(13):188-189.

[7]李昂.鄂西土家族音乐档案保护研究[J].兰台内外,2019,(27):4-6.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张明靖,音乐学博士,讲师 来稿日期:2023-07-05)

猜你喜欢

建档黄河流域民歌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加强社区入户建档管理的初步探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