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山谷诗”中的苏轼形象

2023-12-29陈俊杰闫大鹏

理论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黄氏黄庭坚东坡

[泰]陈俊杰 闫大鹏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道号山谷。初出仕时才德卓尔不群,文坛领袖苏轼便以“精金美玉”〔1〕四字评之,认为其“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2〕通过至高的赞美之词表露出心中的举荐之意,黄庭坚由此声名大振。黄氏任北京(指河北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时以书信的方式首次与苏轼进行诗歌唱和活动,迨至八年之后他们方有机会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相晤。二人的名气在宋代诗界中屹立不摇,世称“苏黄”。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亦与苏轼不相上下,同跻于“宋四家”之列。然而黄氏却自述曰“予乃安敢比东坡”,〔3〕以谦恭的心态对待其尊师。苏轼辞世以后,黄庭坚依然念念不忘,不时睹景伤情而发之于诗,如《次韵文潜》“经行东坡眠食地,拂拭宝墨生楚怆。”〔4〕又如《追和东坡壶中九华》序云:“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东坡先生名曰壶中九华并为作诗后八年自海外归湖口石已为好事者所取乃和前篇以为笑……石既不可复见东坡亦下世矣感叹不足因次前韵。”〔5〕诗曰:“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6〕云云,从黄氏悲痛欲绝的表现来看可以推知二人之间交谊之深厚。

我们在阅读“山谷诗”或相关史料时不难察觉到黄庭坚对苏轼的钦慕之情与敬佩之心。在其1800多首诗歌作品当中多处提及历朝的伟大诗人,如陶渊明(约20 处)、王维(约10 处)、李白(约10 处)、杜甫(约25处),而跟他同时代的苏轼被提到的次数居然多达100 余处,“子瞻”“东坡”“苏公”“苏仙”等指向苏轼的专有名词分别见于“山谷诗”的各类题材之中。然而,其间所涉及的苏轼形象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的表现方式为何,却少有学者系统地进行考察。因此,笔者试图以德、才、情三方面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勾勒出黄庭坚心中的苏轼形象,由此进一步窥探黄氏本身的道德观、人生观与审美观。

一、咏德——守节不俗

诗歌历来具有鲜明的交际功能,文人雅士经常借诗传意、以诗会友,通过互相赠答的方式,表现他们之间的思想与感情,黄庭坚也不例外。在“山谷诗”当中存在着大量为了与苏轼进行交流而创作的诗篇(以唱和的形式居多),其中涉及苏轼人格的描写大约占25%。倘若仔细玩味便可发现,这些篇章并不只是为了谋求利益或表示歌功颂德的客套应酬,而是真切地流露出了作者对苏轼高尚节操的推崇。然而,苏轼的品行历来为人们所赞扬的层面非常多元,黄庭坚本身却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先以《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说明之,诗曰: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其一)〔7〕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其二)〔8〕

第一首以“江梅”起兴,借之譬喻品行高洁的苏轼,虽然与妒贤嫉能的“桃李”为邻却始终保持着逸群绝俗的精神。作者提出梅果味酸“不可口”,但能起到调羹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一肚皮不入时宜”〔9〕的苏轼胸中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治世之志。纵使多次见弃于人,他亦能泰然处之,并忠贞不渝地恪守其“本根”。第二首将苏轼视为处于“涧壑”之中却能闻名十里之外的“青松”,而把自己比作同样抱有“远志”理想的“茯苓”,借此表达愿意与苏轼“相依”为伴,同心协力“医治”家国。苏轼虽宦途多舛,屡屡惨遭新党的迫害,但他临难不屈,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崇高的品格深受当时诸多知识分子的颂扬。黄庭坚也为苏轼的悲苦遭遇感到不平,故以这组古诗投寄之。黄氏大量运用“借喻”的手法刻画出苏轼不同流俗的高洁形象,进而传达其对苏轼的政治主张深表认同。苏轼读毕后作《报山谷书》赞叹曰“古风二首,托物引类,得古诗人之风”,〔10〕指出黄庭坚擅长将一己之情寄于托讽之辞,继承了优良的正统诗风。除此之外,黄庭坚还经常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点染苏轼的完美人格,以黄氏的《东坡先生真赞》其二为例进行分析:

岌岌堂堂,如山如河。其爱之也,引之上西掖銮坡。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槁项黄馘,触时干戈。其恶之也,投之于鲲鲸之波。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至于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终始。〔11〕

作品一开始便以“岌岌堂堂”形容苏轼,虽然可以用来说明苏轼身躯伟岸,但若与诗中第二句以及末四句一同参照,将之理解为苏轼的坦荡人格则更为贴切。后句便用“如山如河”描述苏轼胸襟之宽广,不以己利为重。诗中两次出现“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指出苏轼实乃守经达权之人,不论进或退、得或失均能从容处之。黄氏指出面对浩瀚无垠的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显得如同“太仓之一稊米”般极其渺小。然而,苏轼的形象在黄庭坚心中却格外伟大,其品德的高度深获作者的认可与称赞,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黄氏对苏轼的推尊之意。另外,作者还经常通过比较、对照等方式,凸显苏轼的崇伟形象,如以下两首: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跋子瞻和陶诗》)〔12〕

乐天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只欠小蛮樊素在,我知造物爱公深。(《子瞻去岁春侍立迩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四首》其四)〔13〕

第一首作者的描写重点与上例《古风》二首如出一辙,先陈述苏轼的悲惨命运。无论儋州之贬所带来的痛苦,还是执政者的重重打击都无法动摇苏轼坚贞的心志。第三、四句借用“吃饭”与“和诗”两个平常却又超脱的行为,点出了苏轼不为环境所困的精神境界。第五、六句承接前句,将苏轼与陶渊明相提并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苏轼长期浮沉于宦海之中,但其意志始终如一。陶、苏所选择的人生道路虽不尽相同,可是二者均不愿意随波逐流,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鸿鹄之志。这种超尘脱俗的文人精神深深打动了黄庭坚。第二首作者将苏轼与白居易进行对照,点出二人官位与名声颇为相似,但苏轼却没有怀抱着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愿。此处透露出黄庭坚对苏轼的节操赞赏有加,却对白氏那“世俗”层面的作为不以为意。后代朱熹所言与黄庭坚的看法毫无二别,曰:“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凡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14〕

整体而言,黄庭坚极其钦佩苏轼的人品素质,主要包括两大层面,即坚守理想的高尚节操以及不为财富所惑的不俗品行。而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可归纳为二:一是譬喻的修辞手法(以“借喻”与“明喻”居多),二是比较的书写方式。而作者经常采用的“喻依”当作比较的参照对象又可以总结为两个范畴:一种是自然之物,借用极富高洁、脱俗意涵的“松”“梅”以及具有广阔形象的“山”“河”等与苏轼进行比较,渲染出其尊师的崇高人格;另一种是伟大人物,或将苏轼与各朝的儒士名流相提并论,强调两者之间的精神高度不相上下,或将苏轼与品德稍有瑕疵的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贬低参照对象的地位,放大苏轼的操行,使苏轼的形象显得更为高洁、完美。由此观之,黄庭坚往往通过具有言志功能的诗歌创作对苏轼表达推崇之意,同时也显露出作者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二、咏才——卓越不凡

苏轼被公认是全方位的天才,诗词、书画、音乐、美食无不精通。黄庭坚于《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旧韵寄彭门三首》其一有云“(苏)公材如洪河,灌注天下半。风日未尝撄,昼夜圣所叹”,〔15〕由此可见,黄氏对才华横溢的苏轼赞佩不已。在“山谷诗”中涉及苏轼才气的描写大约占44%,数量比“咏德”类型更有过之。仔细考察便会发现,黄庭坚对该内容的描写是有所偏好的,主要集中在“文章”与“书画”两大方面。笔者所言的“文章”即指“文”与“诗”两方面,在“山谷诗”中有若干处将苏轼的“文”与“诗”相提并论加以歌咏,如《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旧韵寄彭门三首》其一中的“文似《离骚经》,诗窥《关雎》乱。”〔16〕《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根源,其崇高的地位恐非后代文学所能望其项背。黄庭坚指出苏轼笔下的文章具有先秦文学的优良传统,此乃对苏轼的作品给予极大的赞誉。而单独歌咏苏轼的诗歌才能,如以下两例:

君问苏公诗,疾读思过半。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我诗岂其朋,组丽等俳玩。(《次韵答尧民》诗前六句)〔17〕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诗前十句)〔18〕

第一例开门见山,借用“孔子闻《韶》”的典故说明苏诗惊人的感染力。作者指出每当读完苏轼的作品之后,整个身心将会得到洗涤与净化,当时的注意力也会完全集中于此。后面又明确点出自己的诗才远不如苏公。虽然黄氏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轼的影响,但诗境与风格仍无法达到苏轼的高度。第二例同样采用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方式,以凸显苏轼的文学才华。前四句把自己视为西周时期疆土狭小的诸侯国“曹”“郐”。根据史书的记载,二国的诗歌颇为肤浅,不值一谈。〔19〕黄氏又将苏轼比作南方版图广袤的新兴大国“楚”,以谦卑的态度指出自己才疏识浅,认为其作品根本无法与苏轼笔下气象宏阔的诗篇相匹敌。第五、六句笔调省净,一联之间全用名词工整相对,但含义悠远而深切。以“赤壁”“玉堂”等词代指苏轼所经历过的“失意”与“得意”,并点出这些人生遭遇恰恰锻造了苏轼独特而深厚的诗歌造诣。第七、八句将苏轼的诗艺比作坚固的城垒,说明作者对苏轼的才能倍感叹服。第九、十句想象奇绝,借用不为“波涛”所撼动的“枯松”象征苏轼遒劲挺拔的诗风。另外,单独歌咏苏轼的文笔之才,如以下两首:

胸蟠万卷夜光寒,笔倒三江砚滴干。大似不蒙稽古力,只今犹着侍臣冠。(《子瞻去岁春侍立迩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四首》其二)〔20〕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双井茶送子瞻》)〔21〕

第一首先点出苏轼高深而渊博的学识,仿佛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其文笔之劲健宛若“三江”之水奔流而下。黄氏认为像苏轼这种带有刚正特质的人格,文章又具有风骨气象的文士正适合入朝为官。第二首同样用来称赞苏轼的文才。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担任翰林学士,黄庭坚当时来到京师,欲将手中的茗茶赠之,故写下了这首诗。第一、二句先铺陈苏轼所在的高雅“玉堂”,房中所散发出来的书香之气令人陶醉其中。第三、四句唤起了作者心中对苏轼的回忆,用“明珠”比喻苏轼的文笔,对其潇洒的姿态以及卓越的文才赞赏备至。后四句方表明赠茶之意,同时又传达出作者对苏轼的关怀之心与真挚之情。

苏轼长于书法艺术,对行、楷等体造诣趋于登峰造极之境,被黄庭坚评为“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此外,苏轼同时也是宋代备受瞩目的画家之一,是“文人之画”的重要奠定者,以画“木”“石”题材闻名于世。在“山谷诗”中不时对苏轼的书法才能以及绘画本领表示赞许与认可,以下面两首为例: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题子瞻枯木》)〔22〕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斲轮。(《题子瞻墨竹》)〔23〕

第一首,起句气势宏伟而磅礴,言及才华横溢的苏轼集众家之长于一身驰骋天下。又点出苏轼的书法造诣简直可与唐代颜真卿、五代杨凝式相媲美,以此衬托出苏轼高妙的书法技巧。第三句是诗中意旨所在,认为苏轼所掌握的“胸中丘壑”之境造就出这幅苍劲豪迈的杰作。末二句特指苏轼的画才卓越不凡,但又可以扩大来理解苏轼的整个人生,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历来为众多文人所赞颂。第二首,说明苏轼已经完全将竹子的形貌与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于画纸之上,极尽逼真之能事。作者又为这首诗题跋云“东坡画竹数本,笔墨皆挟风霜,真神仙中人”,〔24〕明确指出苏轼的竹画具有苍劲、脱俗的“仙气”。

综合来看,黄庭坚在歌咏苏轼的才能时主要指向“文章”与“书画”两大范畴。前者具体指“文才”与“诗才”两类,描写的方式大体有三:一是透过“比较”的方式凸显苏轼卓越不凡的才华。有时把苏轼的诗文与著名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以此拔高苏轼的历史地位。有时直接将苏轼以及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刻意贬低作者本身的才智,极力烘托出苏轼精湛高妙的写作技巧。二是借由时人阅读苏诗之后的反应,表现出其作品给人带来的魅力与吸引力。三是通过借喻的修辞手法将苏轼的文章比作“明珠”“江水”等,以此来渲染其创作具有灵动、潇洒等特点。至于歌咏“书绘”才能的表现方式可归纳为二:一是将苏轼与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互相对照,主要目的在于对苏轼高明的书法技艺表示赞赏与肯定。二是极力渲染苏轼的画作所绽放的光芒,以“丘壑”“神”等词形容其中的超凡脱俗之处,凸显苏轼深厚精湛的绘画才能。

三、咏情——闲雅超逸

本节所谓“情”特指享受生活的情趣。不管身处何地,无论进退得失,苏轼总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以从容不迫的姿态面对周遭的环境。苏轼不仅以“大文豪”的形象闻名天下,还是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名流,兼具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美食家等身份。经过考察发现,黄庭坚还把欣赏的眼光集中在苏轼生活中的各种爱好与兴趣。该内容的描写大约占据黄庭坚苏轼题材诗歌的30%,先从《次韵子瞻题郭熙画山》一例谈起: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25〕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与苏轼的《郭熙画平远山水》诗唱和,其核心意旨在于对郭熙的高妙画工进行歌咏。然而,前四句却先以苏轼切入话题,为整首诗作了绝妙的铺垫。从第一、二句看,作者谈及当苏轼遭贬黄州之时,其主要的兴趣乃是饱览自然山水,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寄托。如今被召还京,他依旧保持着平和怡然的心态,躺在玉堂里赏玩郭熙诸多出神入化的画作。苏轼似乎看出了其中的妙处,特别是那幅《秋山》图深深引起了他的兴致。根据第二节的分析,黄庭坚对苏轼的画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苏轼本身也是一位资深的绘画鉴赏者,黄氏对他这种生活雅趣亦持有欣赏的态度。再举另一首《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进行说明:

金狨系马晓莺边,不比春江上水船。人语车声喧法曲,花光楼影倒晴天。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看羊十九年。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26〕

就诗题而言,可以得知作者主要将观赏的重点集中于“翰林公”(苏轼)的“出遨”活动之上。前四句先描述出行的盛况,提及苏轼跨鞍游于江畔,突然之间传来了婉转动听的歌声,“花光”“楼影”相映成趣,诗中的画面简直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春游图。第五、六句借“苏仙化鹤”以及“苏武牧羊”两个跟苏姓有关的典故,比拟苏轼悠游时的超逸形象。作者极目远眺,眼前的“风流文物”仿佛是一位超凡脱俗的“仙人”。黄庭坚用“苏仙”来称呼苏轼,其钦慕程度不言则明。另外,苏轼饮酒、品茗的雅兴也是黄庭坚所欣赏的要点,如以下两例: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蹲虎踞苍藓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题子瞻画竹石》)〔27〕

閤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定误书。思公煮茗共汤鼎,蚯蚓窍生鱼眼珠。置身九州之上腴,争名焰中沃焚如。但恐次山胸磊隗,终便酒舫石鱼湖。(《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28〕

第一首,黄庭坚认为苏轼的画技之所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跟他“画前饮酒”之举息息相关。当人进入半醉半醒的状态时,便会有一种想要把内心所蓄积的情感“吐出”的冲动。苏轼笔下诸如清秀超逸的竹子以及奇形怪状的石头等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完成的。第二首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元祐二年(1087),当时苏轼与黄庭坚不时偷闲相聚,从诗的第三、四句可以获知二人以前经常同桌品茗。作者还对苏轼烹煮茶叶的整个过程印象尤深,连茶水烧开时冒出气泡的这种小细节如今依然历历在目。作品的后半部分则对其尊师表达了关爱之情,并指出他们都具有看淡功名利禄的崇高品行。

黄庭坚与苏轼虽然生平背景、诗歌风格各不相同,但二人的兴趣爱好却有着极高的近似度,这一点鲜明地呈现于“山谷诗”中对苏轼“咏情”类的作品,主要可划分为三个具体内容:第一,对自然风光的喜爱,黄氏往往把苏轼游山玩水的经历记诸笔端,并将其享受大自然的“闲雅”“超逸”等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黄庭坚不时将苏轼欣赏画作的兴趣写入其作品之中。苏、黄二人均身为画家,他们对于画技的优劣具有敏锐的辨识能力以及品评能力,经常以“题画诗”的形式互相唱和。第三,黄氏还把他跟苏轼一起饮酒、喝茶的雅好写成诗篇,通过对往日的回忆,勾画出当年与苏轼开宴时的欢乐场景,以这种方式来体现二人之间的共同爱好。

结语

黄庭坚的外甥洪炎在《豫章黄先生退听堂录序》中云“苏公真知鲁直者”,〔29〕明确点出苏轼是最早发现黄氏才华的伯乐,对其盖世的天资给予极高的评价。正由于黄氏备受苏轼的赏识,往往从其尊师身上获得启迪,苏轼的人生理想、文学观念、生活情致自然深深地影响着黄氏的一生。诚如清代黄宗羲于《宋元学案》中所指出黄庭坚一直“心契东坡”,〔30〕完全对苏轼的道德、才华以及兴趣传达出钦慕之意,在“山谷诗”中处处都流露出浓厚的“苏轼情结”。黄氏不时以卑微谦恭的姿态仰望苏轼,并为之塑造出坚心守志、超然脱俗等形象。苏轼的文章与书画的才能亦受到黄氏的瞩目,特别对其中的磅礴气象深表赞叹。除此之外,黄氏还经常对其尊师“闲雅”“超逸”的性情进行刻画,烘托出苏轼人格中潇洒拔俗的特质。黄氏对苏轼各个方面的歌咏与赞美,不仅勾勒出了苏轼伟大、崇高的形象,同时也呈现出黄氏本身的道德观与审美观。总而观之,苏轼与黄庭坚虽然年龄相差八岁,却往往以平等和谐的态度互相交流、彼此勉励,足知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当时文人所向往的对象,至今依然为人传颂与怀念。■

猜你喜欢

黄氏黄庭坚东坡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狐生子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黄氏家风警世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东坡画扇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