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文明本体创建人类文化共同体
2023-12-29闫雨,王燕
闫 雨,王 燕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2.天津传媒学院科研处,天津 300381)
德不孤,必有邻。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利益纠结、矛盾摩擦、政治冲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衍化,在全球博弈巨大的利益场和是非场中,要想不被裹挟其中而保持自身清醒并实现发展,亟需从本国的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重要智慧。
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文明深厚的传统价值理念和智慧,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随着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的崛起,国际体系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西方文明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境。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世界,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认为多样性的世界是可以协调和统一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也有能力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就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形成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种内含“共同性”的价值理念,是倡导“非结盟”的外交思维,它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基底、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出中华文明本体为重塑国际秩序贡献的“中国理念”,与时代主题相呼应,是“中国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时代创新,是回应“中国梦”的执政方略,为发展中国家指明了前行方向,为人类命运勾画了美好蓝图,是世界人民的福祉。
一、中华文明本体蕴含人类共同价值的基因
(一)中华文明本体的德性基因 中国文化何以自信,以何自信?一个没有自信力的民族、国家如何让其价值理念为其他国家人民所信服?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2](P260)要理解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中国在增强经济实力以外,还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世界,获得发言权,从而在国际文明竞争和文明发展中赢得主动。
首先,德性是中国文明之本性所在,亦是中国文明为世界提供的文明元素,凝聚人类共同价值。德性为本,智性为用。中华文明价值观的独特性在于中国人基于整体天下观所产生的对于世界、空间的独特认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定解读,为当今时代的世界文化治理提供启示。如,中华文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公平理念是“公平”价值观的重要支撑;[3](P2120)“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4](P2174)的正义理念是正义观的重要支撑;“万邦协和,天下太平”[5](P8)的和合理念是和平观的重要支撑;“同舟共济,风雨与共”[6](P360)的合作精神是双赢思维的重要支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P81)的民本理念是民本观的重要支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P2446)的鼎新精神是发展观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顺应自然”[7](P18)的自然精神是自然观的重要支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P19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P173)、“以德胜人者昌”[10](P712)构建了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格局。[11](P11)
其次,“多元共生、和而不同”[9](P700)在很大程度上为人类社会提供普遍接受的价值基因,奠定整合多元文明的思想基础。中华文明的本体是对世界、天地与人类社会运转、运行基本规律的高度总结归纳,《易经》这种“天人合一”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思维模式建立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完整的宇宙世界观。通过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方进行演绎,逻辑严谨、结构严密,步步为根,处处生发,彼此环环相扣,完整、系统地展现了中国的哲学体系,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与精神圣殿。
(二)中华文明本体的生成 中国文明本体源于河图洛书、阴阳理论、太极图、周易。《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2](P290)其中,河图古称为“天道运行模式”;洛书古称为“地道运行模式”。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河图洛书同出一源,是数学逻辑推理的结果。
太极就是万物之源,是万物的本体。所以,太极思想是一种追求万物本体的理论。两仪亦基于“共生”的思想。共生指两种存在同生共灭却又彼此不同的现象。比如四种可能的自由之道的定义中所用到的“一和时间”,“一切可能和空间”。共生的“一”和“时间”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开的,共生的“一切可能”与“空间”亦如此。
64 卦各自为一个子系统,每一卦从初爻至上爻,可以反映事物的逐渐变化的过程,描述事物内部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作为一种预测方法,八卦用“卦辞”—观念、“象辞”—现象、“爻辞”—变化的关系,进行思维的推理操作,判断、分析事物间的关系和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揭示事物物极必反、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华文明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存在和永续不绝的生化过程,它肇始于原始的统一与和谐的开放的整体,并在变化过程中保存、表现出了其原始的统一与和谐。就是说,“一”只能存在于多之中,反之,任何多样性的存在中都有同一,也就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两者不是截然对立的存在,而是互为依托、相互印证的存在。在本体论上,相对于西方文明本原始于个体主义理性与上帝二元并存,中国文明自古以来以整体主义的“天”“道”一元为本,“变”“易”是天地根本之道。
因此,中华文明的本体是重整体的辩证思维。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是中国文明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宇宙基本的规律。中华文明反映整体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以中医为例,中医强调的“辨证施治”“八纲辨证”就诠释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每个部分之间紧密关联,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西方以“科学标准”对中医哲学思想与“望闻问切”施治的评价属于盲人摸象行为。
《易经·系辞》认为“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12](P290)《道德经》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P217)都反映了华夏先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宇宙时空观,这与近期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纠缠”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13]
(三)中西方文明本体的差异 中国文明的本体是统一和谐的文明,绝非对立文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本质上植根于西方的文明逻辑。在中西文明的一系列差异中,最为根本的差异在于,西方文明以个体为本位,注重权利伦理;而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强调责任伦理。西方市民社会强调竞争,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合作;西方市民社会不断分化,中国传统社会高度整合;西方市民社会个人至上,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为本;西方市民社会强调民族自决,中国传统社会强调民族融合;西方市民社会重视选举的民主程序,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协商民主的结果;西方市民社会讲究契约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更看重伦理关系。
在本体论上,中国人有充分理由坚持中华文明创立的整体主义一元论思想精髓,中国整体主义方法论把自然与人、社会看做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事物,看做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强调整体观。这显然比西方人按照二分法思维方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把自然与人看做截然对立的,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更能提出启示。
在当今世界,西方强调的所谓自由、民主与人权,是建立在侵犯他国自由与民主基础之上的,走向霸权,走向分裂。在中西文明的一系列差异中,最为根本的差异在于,西方文明以个体为本位,注重权利伦理。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明本体论显示出先进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理想社会的建立中,中国文明追求世界永久和平与人类持续繁荣,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可以为构建文化共同体提供根本性的支撑。
在科技高度发达、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今时代,中正平和、以人为本的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和“普世价值”有补偏救弊之功。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传统、人文精神、王道思想、“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义为利先”的义利观、“天人合一”的环境观、“舍我其谁”的敢于担当,都是一种重道德的人本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在吸收多种多样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多样统一是其基底,与西方文明本体的原子论、排他性存在区别。维护和保持文化精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四)中华文明本体基因促进文明融合 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1]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一不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因素。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使各个文明能够充分吸收融合其他文明的先进因素,丰富文明内涵,促进文明发展。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经历了在自身基础上的缓慢发展,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明间的沟通、交流、渗透和趋同是大势所趋,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和而不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它要求不同文明间沟通、交流、建立共识,从而达成共同目标。“和而不同”蕴含的包容精神有助于协调国家、民族和不同文明间的关系。“和而不同”思想强调包容厚道、兼收并蓄,有利于引导世界各国摒弃冲突和对抗,推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构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寻找共识、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而不同”思想正在以其包容的精神、积极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百姓昭苏,协和万邦”[5](P8)“首出庶物,万国咸宁”,[14](P13)这种精神特征表现在外交行动上就是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和王道精神具有天然的引导作用。“达则兼济天下”[8](P774)“求同存异”[14](P98)等古训告诉世人,要以天下为己任,要以仁德感召众人,既不要将自身意愿强加于人,更不能以霸道作风去主宰别人的命运。“协和万邦”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的贡献。可以说,“协和万邦”的理念是世界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必将在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进程中大有所为,大放异彩。
在弘扬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协和万邦”的国际观等核心精髓,既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更有利于推动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
无论是古代的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社会强盛发展的法宝。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过程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文明融合,尤其是中西文明本原中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合理内核。
(五)中华文明本体的世界性意义 中华文明本体的世界性意义在于,它强调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命运与共,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全人类的彼此相依共生,为推动多元文明融合提供了文化基底,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底层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文化共同体,内核是中华文明本体,提供了以“共同价值”为导向的、契合世界文明发展的一种“中国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更是对西方共同体理论和实践的极大超越。它倡导合作共赢式发展,旨在维护好、实现好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世界各国得以沟通、协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共同价值”的引导,人类就不能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共有问题和矛盾,也就无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本体的“大一统”传统、人文精神、王道思想、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结构性的支撑和最根本的保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用来处理与外国、外族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走上全球化的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所必需。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文明必定会为人类共同命运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为构建平等包容性世界文化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15]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在实践上遵从多边合作关系,坚持均衡性、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实现对资本逻辑所催生的单边霸权统治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有利于构建人类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结构性、累积性和依附性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通向共产主义的实践方案。
基于中华文明本体,从全人类的视野重新建构起被资本逻辑撕裂的世界,确立了在差异基础上的有机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即以多样性的统一、多彩性的共存、共享性的合作、平等性的发展为表现的文化思维逻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和基础,只有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才能创造更好的共同命运。
在当今全球治理中,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不但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内容和价值形式,而且有助于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些理念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对人类社会生活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支撑。它们也应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本该具有的基础性道德价值,由此彰显了中华文明价值理念的源泉性作用,彰显了世界性意义。[16]因此,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汲取中国的历史文化经验,融入中华文明的精髓。
二、中华文明本体凝聚全球文明共识
西方国家以其所谓“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规范性”,强调其对世界秩序的合理性与他国普遍适用性,并否认别国文明和文化传统,加剧经济社会转型动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不可避免,导致异质文明的隔阂,阻碍了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危机。特别是打着“普世价值”旗号更具有迷惑性与欺骗性,实质是推行西方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其虚假性昭然若揭。
中华文明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表达了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基础。这些价值理念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了基础性道德价值,为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共赢等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理念支撑。这些价值理念不但是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而且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意义。在当今全球治理中,应大力倡导“中华文明基本价值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内容和价值形式。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古人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按照时代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不断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只有与人类共同文明和人类共同价值进行交流、互鉴、融合,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才能融入世界潮流,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不断充实、提升和完善。
人类共同价值的建立离不开世界各国共同的文明成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含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价值理念和历史经验,是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对世界各国都有影响。
倡导和践行人类共同价值必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既要立足中华文明优秀价值理念的精髓,凸显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中国思维、中国品格,也要兼顾世界潮流、国际视野、全球共识。这些思想内容和价值理念不仅可以成为各国实现民族复兴、文化繁荣的宝贵资源,而且可以为新时代补救西方文明之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全球治理提供战略文化资源。[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某一国家、某一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民族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此,世界各国人民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收融会提炼人类共同价值规范,并以此为价值导向寻求化解分歧路径。
对此,随着中国影响世界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加,中华“和合”文化必定会成为影响未来国际体系文化及世界文化谱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天下观念”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是具有全人类文明整合功能、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文明,中国民族文化也可以逐步上升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形态。中国的“天下大同”原则对于全世界都具有借鉴意义,超越国家、民族、种族界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能够形成。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是中国参与全球化,解决世界、地区和国内面临的各类问题及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斗争,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根本需要。
三、推进文明交流,构建新型国际文化秩序
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国愿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1]
大国崛起与民族复兴必须伴随着文化的诠释与支撑。[11]中国文明中所孕育和体现的价值观念,是人类文明共同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契合时代召唤,需要在交流对话中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型文化治理的现实路径。
(一)开展文明平等对话 西方奉行一套西方文明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和激活中华文明内在的平等意识:这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同质性、排他性平等。与某些西方国家动辄以一国短期利益之得失为取舍的做法相比,中华文明格局之高下自不可同日而语。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实现更高层次的“走出去”,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已经摆上国家发展的日程。可以预见,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任务。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原则,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公平、正义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对此,中国需要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中华文化是人类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解决全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和“人类一体”的高瞻远瞩。同时,中华文明的责任伦理还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高度契合,二者的充分结合,不仅能为民族复兴奠定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而且能突破西方设置的所谓“自由”与“集权”、“民主”与“专制”对立的话语体系,克服西方个人主义与权利伦理的弊端,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我们应有的文化贡献。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逻辑来看,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中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交往理念,还是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合的成果,是一种面向世界的价值观,体现了全人类群力群策共同奋进的国际价值观,需要在国际化的合作进程中让世界各国接纳、让全世界人民受益。
开拓广泛的合作模式,创造跨文化交流互鉴的载体平台,加强信任机制,创新合作形式,加强文化包容、互通互鉴的广度和深度。发动全社会践行文化安全。在文明比较研究的视域下建设话语体系,运用网络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道路,提升全民思想政治意识,[18]展示“可爱的中国”形象。进一步推动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让人类共同价值深入人心,成为世界繁荣的强大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二)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合作,构建新型国际文化秩序 积极引导深层次、多领域的跨文化交流。官方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引领主导、政策支持、搭建框架的作用。但真正深度的交流不应只局限于官方政府之间,还应该深入民间,充分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只有广大人民充分参与到文化交流融合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与此同时,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企业等各种非政府机构的主体作用,使民间交流成为主要的交流方式,增进各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互信互助,同时也提高了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参与感。除此之外,文化交流应深入科技、体育、教育、旅游、卫生等各个领域,以跨文化交流为契机,促进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与沿线国家互惠互利,共享发展成果。
在这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任何民族、国家的最大价值取向如若不契合世界文明发展大势,就会导致其文明的落后与衰败。只有建立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文明认同,才能促成各国民心相通,经济互助,政治互信,从而为人类文化共同体构建筑牢良好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从发展进程看,要实现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仅凭中国一国之力,还要集众国之力;从结果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单单可使中国获利,更加秉持着为世界人民造福的理念,承载着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一带一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前,中国日益以大国担当的勇气和信心,勇于担负起重建世界秩序的使命和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倡导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对西方文明的补偏救弊,对人类命运的主动担当,而且能彰显中华文明优秀价值理念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而人类共同价值的成功建构,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显著标志。
综上所述,中国应积极为跨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吸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促进各文明平等交流,百花齐放。同时应明确中国态度,构建互信互助的良好文化交流生态,坚决抵制一切妄图挤压其他文明生存空间的文化霸权主义的错误倾向,让和气致祥、讲信修睦的氛围在国际社会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