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

2023-12-29张慧婷刘向军刘国帅

关键词:思政课山西红色

张慧婷,刘向军,刘国帅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显而易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创造的先进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将镌刻着红色记忆、独具特色的地方“红色地标”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有着极强的时代价值。

一、山西红色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其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山西全省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有3399处,相关联其它遗址383处,共3782处。[2](P12)这其中既包括红色文化史料这样的精神文化,也不乏大量红色文化遗址的物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历史上的山西大地处处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高君宇为首的早期共产党员就在太原创办平民小学和工人夜校,向劳苦大众尤其是工人群众普及文化知识,启迪民众思想。1922 年,《五一特刊》发起号召:“醒来吧!不要怕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威吓我们,压迫我们,只要我们团结的坚坚固固,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为新的社会奋斗,最后的胜利看谁得着!”[3](P56)此呼声一出,极大唤醒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团结、民主意识。民族危亡之际,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于1936年9月18日在太原成立,成功地实践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抗战。[4](P211)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为华北敌后战场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先后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雁门关伏击战、百团大战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晋儿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尽可能地保障了抗日所需的粮食、棉被等军需物资,使山西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红色历史上一次次舍生忘死的革命壮举绘就了家国为先的鲜明底色。

(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历史上的山西始终坚持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山西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优良的工作作风,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模范先进人物。早期革命时期,山西籍青年贺昌在多地组织和参加青年、工人运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后于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一生为党和中国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抗日战争时期,出身贫寒的徐向前学军习武、立志报国,作战从不畏惧艰难,越是大仗、硬仗、恶仗越向前,甚至年迈病重时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成为共产党人的楷模;解放战争时期,年仅15 岁的刘胡兰,不幸被捕后,一句“你就是给我个‘金人’,我也不‘自白’”,[5](P294)慷慨就义,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革命理想的忠贞不渝;曾先后担任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的杨秀峰,在慰问作战军民的过程中,坚持原则,不搞领导特殊化,使广大群众深受感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太岳区党委主要领导人安子文与普通干部同吃同住,共同劳动,想办法解决生活困难;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赖若愚,面对亲友求情,坚守原则、秉公执法……世世代代的革命先辈诠释了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责任担当。

(三)自力更生、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 历史上的山西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形势,不同地区、行业发扬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以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发展面貌。这一时期,山西地区形成了可贵的“右玉精神”和“西沟精神”。位于晋西北边陲的右玉县,在解放初期,山川贫瘠,经济发展环境极差,但60 多年来,当地党员干部和百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发挥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棒接着一棒干,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再说西沟村,1943 年,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互助组,后又发展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李顺达、申纪兰等几代人艰苦奋斗下,劳动起家、互助合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与时俱进地改善发展条件,实现了由贫到富的巨大转变,使“西沟经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吕梁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同恶劣的自然与发展环境作斗争,在四分之三都是湿泽盐碱地的耕地上,进行农机具改革运动,搞集体经济开焦化厂、办水泥厂,将不毛之地改造为沃土良田,一步步摆脱贫困状况,向富足生活迈进。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吕梁始终是山西重要能源产地,其煤铁产量居全省前列,为实现“中国速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同地区的山西人民以实际行动造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山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还是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都与思政课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加强政治引领,树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的定位相关,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要求高校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在思想、社会、文化层面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6]从现实环境来看,思想上,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其之后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学习上,大学是青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的黄金时期,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养分,以充实自我。但近些年伴随着新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上出现不少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时,对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思政课自身而言,推动党的历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高校思政课的职责所在。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优秀精神品质、崇高理想信念的集中展现,自然地具有塑造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山西红色文化着眼于家国情怀,形成跨度时间大、分布范围广、内涵丰富、内容优质、影响力大,有极强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讲述山西不同时期革命人物、不同地区革命事迹,让新时代学生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赞歌中,感受山西红色历史上不怕牺牲、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进而以家乡为始,拓展学生对党和国家红色历史的了解,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红色基因,激励新时代青年后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二)有助于传承红色文化,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7]中国青年从来都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不断增进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与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厚重辉煌的革命历史上,山西红色文化以较完整的建筑、艺术、民歌传统文化为特色,具有突出的政治特质和历史意义,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和我国国家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如记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反抗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史实,记录人民群众一往无前、不怕牺牲革命斗志的文学作品,展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旧址,无不凝结着不朽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而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展现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恰好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读懂党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在学理层面更加相信“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情感层面更加真切地体会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困苦,感受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强化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认识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并内化为奋进前行的强大动力。

(三)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实效性 红色文化经过思政教师的运用和转化,能够丰富和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8]从数量上看,山西红色文化物质遗产数量多,且100多处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大捷遗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徐向前元帅故居、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的缩影,讲述着今日来之不易生活背后革命先烈血与火的奋斗史,传达着山西历史上可贵的红色精神,有天然的情绪感染力与思想引领作用。从分布地域来说,山西革命遗址分布广,3782 处物质遗产中,3399 处分布于山西省的11 个地市。其中,太原170处,朔州101处,阳泉139处,大同381处,忻州179 处,晋中536 处,临汾380 处,吕梁230 处,长治779 处,晋城279 处,运城225 处。[9]除长治和晋中分布较为集中外,其他地市分布都比较均匀,方便利用。各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学生不仅能在课堂情景教学中熟知红色文化的内容,也能在课外红色基地的参观中,更接地气地现场感知山西红色文化的魅力,吸收和转化课堂所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从实际出发传承红色精神的思考。如此一来,山西红色文化的融入实现了“知”的输入与“行”的落实,课堂教学实效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三、山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当下,山西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中存在内容挖掘不够全面、创新形式不够丰富、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等现象,使得在利用红色文化塑造学生品格上存在效果欠佳的问题。为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山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其思政育人作用。

(一)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感召力,将独具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有利于思政教师将晦涩的理论讲明白、讲清楚,让学生真正学懂弄通。首先,高校要明确定位,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思想塑造与价值引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在五门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大力挖掘、研究与开发山西红色文化内容,抓住其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点,整合山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相关章节中引入红色人物案例,以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加以展示,譬如,在思政课堂上讲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教师可选择性地播放《百团大战》《太行山上》《党的女儿灵芝》等红色电影片段,丰富教材内容,为大学生讲好山西红色文化涉及的“人”“事”“物”“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保证思政课堂育人实效。针对不同学生专业特点,将山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如课前设置“学习和传承山西红色文化”单元,鼓励学生加入单元内容策划、问题研究探讨;课中加入山西红色文集、红色书信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走进山西红色文化;课后开设“留言板”,引导学生抒发学习山西红色文化的所思所感。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制定相关考评机制 育人者先育己。山西红色文化能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教师对思政教学的投入、对山西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有直接关系,针对目前教师自身地方红色文化底蕴较差的问题,高校可从教师业务能力和考评制度上着手提升山西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育人功能。一方面,高校要统筹安排,多方面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定期举办山西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教学技能专题培训,安排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活动,增强个人知识储备。鼓励教研室以“山西红色文化”为专题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探讨红色经典文本,研究、分析红色档案史料,实现高质量的集体备课,在整合优质教师力量、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一支专业化、特色化的思政教学队伍;另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形成教学科研工作的良性互动,鼓励思政教师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积极申请相关科研项目,以项目成果为资源进行指导性教学。此外,为保证山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可将教师在思政课中运用山西红色文化教学主动性提高的相关行为,纳入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等评价体系。

(三)探索“互联网+”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成长环境更加复杂,接收知识、信息的渠道也愈加多样化,互联网已成为其认识世界、评价外界环境、形成个人观点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抢占网络思政课阵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此,首先要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育”模式,助力思政课堂教学。借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优质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借助学习通APP 等教学工具,设置“学习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专栏,丰富教学形式;借助新媒体平台,指导学生以短视频方式致敬革命先烈,推广教学成果;借助数字化还原技术,再现山西红色历史场景,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地制宜地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多样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情感认知,最终上升为实际行动,是检验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准。结合不同思政课程各自的实际特点,教师可将山西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同时,山西本地保存下来的大量红色文化历史遗址,如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高君宇故居、刘胡兰纪念馆等,是进行参观学习这种传统实践活动的宝贵财富。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在红色文化整合、转化、传承、发扬上具有重要责任。新时代,只有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滋养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山西红色文化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制定考评机制,探索“互联网+”模式,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推动山西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践行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成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猜你喜欢

思政课山西红色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红色是什么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山西叹五更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