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探索
2023-12-29吴玲,翟涛
吴 玲,翟 涛
(东北农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立足“两个大局”,站位“十四五”,党和国家深刻把握国际环境变迁的新矛盾与新挑战,精准辨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征与新要求,科学研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与未来走向,主动作为,布局未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的地位突显,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支撑,如何规避粮食安全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压力,破解国内粮食供需平衡的冲击与挑战,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赢得战略主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议题。[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客观辨识保障大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深刻洞察我国粮食供需中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发展态势[1],科学研判“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强调要算政治账、长远账,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基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的新粮食安全思想,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开辟了新理念与新路径。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4]。新时代大食物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强化食物空间拓展,由关注陆地转向海洋、空中等,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开发各种食物资源,由聚焦耕地到放眼整个国土资源,丰富扩大食物来源;科技驱动产业开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兴食品等,确保食物可持续、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大食物观反映了食物保障和供给能力的广度、深度及潜力,是粮食安全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彰显,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5]
黑龙江省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在全国率先“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的战略目标,这是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部署。省委书记许勤强调,黑龙江省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要积极探索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品种的有效路径[6],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可口、放心、丰富的龙江食品,为“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做出龙江新贡献!着眼龙江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率先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谋划,以“大食物观”统领粮食安全,把践行大食物观作为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基本遵循,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物质资源丰富、大食物观实践空间巨大的发展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区位功能定位和技术创新驱动,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向耕地资源要食物”的传统农业思维,建立“向国土空间、水域和海洋要食物”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率先践行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为加快构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贡献龙江力量。
一、依托资源优势,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黑龙江省是优质原生态食品的资源库,耕地平坦且土质肥沃,地处世界公认的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森林面积可观且动植物种类繁多,水域广阔且冷水鱼类较多,生物资源独特且持续开发。要树立统筹利用大资源观的理念,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发展优势,秉持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确保“主食”“口粮”稳中有进的底线原则,立足不挤占耕地“粮田”“良田”资源的前提下,以“大食物观”统领粮食安全,坚持“主食”“副食”都要抓、一起抓,充分利用黑龙江资源富集优质的天然优势,将食物来源从单一的“向耕地资源要食物”拓展为“向国土空间、水域和海洋要食物”,深度利用“大森林”“大草原”“大界江”和“大湖泊”等,科学开发森林食品、草原食品、水产食品,向种类更加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生产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遵循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辩证思维[1],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食物供给体系。
一是向耕地资源要食物,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基地。坚守“主食”“口粮”稳中有进的原则,持续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建设好国家粳稻口粮战略保障基地、玉米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大豆油料作物生产供应基地。二是向森林资源要食物,建设森林食品供应基地。森林是天然的“大粮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持续开发林粮、林菌、林药、林菜、林果、林下养殖等系列森林食品,重点培育优质食用菌、特色坚果、地道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的森林食品供给新格局。三是向草原要食物,建设畜牧业、生物产业等基地。发挥龙江地处世界黄金奶牛带的优势,利用生鲜乳产量、优质奶粉产量位列前茅的条件,加快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等现代畜牧业,坚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保证乳制品高品质供给。四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建设冷水鱼生产供应基地。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是高品质的食物供给。黑龙江省有6 000多个天然湖泊、100多种野生鱼类,充分发挥全省水资源丰富、鱼类品种繁多的优势,秉持野生鱼类资源保护与水产养殖共同发展理念,打造鲤、鲫、鲢、鳙等淡水鱼现代核心生产区,建设兴凯湖大白鱼、松花江鳜鱼、大银鱼、河蟹等特色品种和冷水鱼养殖基地,推动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
二、立足原料产地,做大做强食品产业链条
壮大食品产业链条是稳产保供、促进增收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稳定在1 500亿斤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居全国首位,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在全国推广。可以发挥农业大省初级农产品多、占比高的资源优势,深度开发“原字号”就地深加工,延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条,把原料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推进“一”产、接“二”产、连“三”产。
一是优化食品生产加工布局,发挥县域统筹和辐射作用,促进县(市)、乡(镇)、村(屯)三级联动发展。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进镇域食品产业聚集,引导食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优势特色明显的乡(镇)建设以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鼓励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相近的乡(镇)共同建设产业集群。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构建以稻米、渔业、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为主导的食品产业体系,培育食品消费新场景,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融合转型升级,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核心区、绿色食品新高地。加快推进建设全国最大稻谷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氨基酸生产集聚区,全国重要优势奶源基地和最大乳粉、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猪、肉牛和禽类制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黑木耳生产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莓、沙棘等浆果和松子、山野菜等林下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实施食品产业链提升工程,构建水稻、玉米、大豆、乳业、肉类和果蔬等优势食品产业链,建设食用菌、浆果、杂豆、杂粮等特色食品产业链,大力开发儿童营养食品、老年营养食品、女性保健食品等营养健康类食品产业链,着力抓龙头、抓园区、抓基地,引进食品加工重点企业和区域总部,加快集聚配套企业,实施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引领现代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三、立足“四个农业”,提升食物供给品质
提供更具营养、更健康食物是适应居民膳食结构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现实需要,是大食物观先行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创新驱动和提质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等高品质食物供给。
一是依靠科技支撑高品质食物供给。发挥黑龙江省科教资源优势,提升森林、江河湖海和设施农业等食物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主导品种与产业集聚度,提高食物品质。二是运用绿色理念统领高品质食品供应。打造粮油、蔬菜、山特产品、水产品、食用菌等高质量基地群,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三是实施质量建设保障高品质食物供给。完善农产品、森林食品、水产品等质量标准体系,设置食物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食物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健全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7]四是坚持品牌引领高品质食物供给。推进农产品、森林食品、水产品等省级品类品牌建设,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食物生产领军企业品牌,开展“黑土优品之森林食品”“黑土优品之水产品”的营销与推介。
四、发展高质量设施农业,拓宽食物供给渠道
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摆脱时空与资源环境依赖,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包括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和提供支撑服务的公共设施等,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70%的肉蛋奶和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8],坚持生态优先、不与主粮争地的原则,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增加果蔬菌和肉蛋奶的供给,实现时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促进了农产品全年供应,有效缓解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可以通过优化设施农业区域发展布局,建设专品生产供应基地,在提质增效中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食物消费需求。
一是制定黑龙江省设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向非耕地要面积、向立体要空间,探索打造数字农业工厂、未来智慧农场,立足种植、畜牧、渔业等行业特点,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加快形成适合省情农情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之路。二是优化设施农业区域发展布局。按不同生态类型区、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和产品市场需求层级,分区合理布局设施类型、种植品种和种植模式。支持利用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逐步形成集群发展、要素集聚、布局合理的设施农业新格局。重点围绕哈-大-齐设施农业长廊、哈-绥果蔬产业经济带和哈-牡外向型果蔬产业带,发展现代设施种植业产业园,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建设寒地果蔬生产基地。三是建设一批设施农业专品基地。建设和完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果菜类,油豆角、毛豆等豆类蔬菜,甜瓜、西瓜、浆果等瓜果类和食用菌类设施农业专品生产基地,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分区域、品种、栽培方式制定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完善设施农业发展支持政策、金融信贷保险优惠政策、技术培训和指导政策、资源高效利用奖励政策、产业链构建扶持政策,逐步形成“北菜南运”“南果北种”的龙江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四是推进设施装备建设升级。积极开展设施实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针对省情农情,重点发展推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双拱日光蓄热温室和保温大棚、复合墙体太阳能主动蓄热温室等新型生产设施。加快推进整村棚室、整村温室建设,积极打造棚室建设示范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推动设施装备向高性能、数字化和节能化转型升级。
五、加强全省顶层设计,确保大食物观落实落地
树立大食物观,既是对食物数量的补充,也是对食物品质的提升,是顺应“营养与健康”高品质生活的发展理念,是拓展食物的边界与来源,从更广阔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加快构建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确保食物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践行大食物观,必须立足粮食安全是基础,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充实与稳固“大国粮仓”、端稳与端牢“中国饭碗”的必然要求;必须秉持生态安全是底线,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绿色产品的持续发展;必须树立食品安全是红线,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9]推进大食物观落实落地,需要把大食物观摆上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议程,加强战略布局、突出重点环节,创设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资源向“大农业”“大食物观”配置,为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提供保障。
一是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大食物观先行地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及政策保障措施,把大食物观先行地建设纳入黑龙江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中。二是根据区域农产品及食品产业发展特色及水平,划定黑龙江省大食物观先行地建设空间范围,开展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示范区建设,将黑龙江省大食物观先行地建设与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进行捆绑,向国家申请在黑龙江省建设国家粮食和食物保障基地,争取相应政策支持。三是研究出台支持森林食物、草原食物及江河湖海食物生产发展的政策保障及具体举措,加快建立面向新兴食品、未来食品的农业生物科技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并纳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建立工作机制,制定考核指标。四是加强大食物观宣传工作,利用全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科普日、全民营养周等相关品牌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推动大食物观理念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使大食物观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