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大先生”的现实要求、角色定位与培养路径

2023-12-29陈龙云

知与行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先生政课大思

陈龙云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核心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和后备军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讲好思政课不简单,也不容易。“大思政课”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系统。[2]148“大思政课”要求教学主体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成为胸怀大、格局大、本领大、视野大、境界大、品格大的“大先生”。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教育队伍的范畴包括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并不限于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思政课也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培植新时代人才、推进新时代伟业需要有效地推行“大思政课”,需要思政“大先生”聚焦发力、精准发力,还需要全社会勠力同心。

一、“大思政课”背景下对思政师资的现实要求

“大思政课”所彰显的理念逻辑、视野格局、实践要求、育人体系都与传统“思政课”有着本质区别。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大思政课”致力于引人立大志、启人明大德、助人成大才、育人担大任,秉持的目标、肩负的任务更加鲜明,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更加丰富,队伍更加庞大,影响更加广泛深远。“大思政课”之“大”不仅仅在于数量大、范围宽、外延广,更在于质量高、内涵深。“大思政课”大而不泛、大而不空、大而不假、大而聚力、大而有为,绝不是为大而大、大而无边、大而无当、大而不精、大而不为。在“大思政课”中,队伍“是贯彻理念、拓展课堂、优化教材、创新方法和完善评价的主体”[3]115。本文基于“大思政课”的理念逻辑、实践要求、育人理念和队伍现状,探讨“大思政课”背景下对思政师资的实践要求。

(一)“大思政课”要求教育者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

从“大思政课”的理念逻辑来看,“大思政课”不是一个点,而是多要素的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大思政课”系统构成要素多元、涉及主体众多,而且教育时空更为延展、教育结构更为立体、教育方式更加多样。[2]150“大思政课”涵盖多个知识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学科知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问题,涉及国内史、国外史,涉及国情、党情、军情、民情。这使“大思政课”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但“大思政课”之“大”并非无章可循地扩大,而恰恰是防止思政课在众多学科中空泛化、边缘化的重要举措[4]。“大思政课”统筹把握“两个大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协同全员全过程全社会。如前所述,“大思政课”虽大,却不泛、不空、不假。“大思政课”具有“更清晰的目标理念和更科学的育人理念”[3]104,即聚焦于“四个服务”[3]105。具言之,就是回答“新时代怎样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深入的认知,能够透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能够熟练掌握思政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宇宙观、社会观、生态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的思政“大先生”队伍,就成为有效开展“大思政课”的必备要素。

(二)“大思政课”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怀

以“大思政课”的实践要求为出发点,“大思政课”不是一种静态存在,而是一种运动过程,“大思政”把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当作教学基础,拓展其教学空间,将课堂教学拓展到社会,让课堂与社会相连接,把思想政治课渗透到广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深入开展思政教育。[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思政小课堂注重的是“引进来”,即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做好知识传授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看法,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社会大课堂则强调“走出去”,将思政课拓展到社会领域,使学生走出传统课堂,上好社会实践大课。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在社会生活、实践操作中讲。与“课程思政”相比,“大思政课”育人形态更宏大,育人理念更丰富。“‘大思政课’要善于用好社会‘大实践’,构建覆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7]“大思政课”不能止于讲解抽象概念、灌输理论知识,而应聚焦于立德树人,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视野拓展、场域互通和力量凝聚。这不仅需要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指导实践,更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政风范、高尚的德行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育人情怀、传道情怀,能够把握新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找准教育的切入点,科学地设计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能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一起,用正确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锤炼高尚的品行,养成深厚的情怀。

(三)“大思政课”要求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是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根本目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中心环节,坚定政治立场是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回答和解决,其核心是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育人,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教育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指南,不仅要致力于当好“经师”,更要努力成为“人师”,从多方位、多领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作出更高要求,凭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来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行,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使他们继承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精神等优良传统,提高政治站位,拥护党的领导,厘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身体力行地去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

(四)“大思政课”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源源不断的“大先生”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养、高能力、高水平的思政“大先生”队伍,才能更好地开展“大思政课”,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效地提高学校整体水平,更高效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影响。然而,就教育队伍的现状来看,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一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的认识并不十分清醒,致使其对思政课的立场不坚定。当舆论场所出现诋毁思想政治工作、抹黑学校思政课的噪音时,这些人非但不作为,还跟着唱衰思政课,散布思政课“无用论”“压缩论”“取消论”[10]12。如果不加强教育队伍对思政课的清醒正确认识,不使教育工作者端正“思政立场”,那么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就会成为空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创建之初,就有一批老先生为之奔走呼吁、呕心沥血”,如今“这些老先生,有的已经作古,有的退休了”。[10]17但血脉需要传承,事业还需继续。当今世界局势处于复杂的变乱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尚未完成,实现共同理想的条件远未达到,我们还不能放松,更不能心安理得地“在大树下乘凉”。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世界,而应当以水滴石穿的精神,继续拿稳接力棒,跑好这一场崇高的接力赛,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这是我们应当不懈努力的方向。教育者要不断增强自己各方面的优势,补齐自己的短板,争当思政“大先生”,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培养,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传递薪火。

二、思政“大先生”的角色定位

通过分析思政师资的现实要求,不难看出,“大思政课”背景下教育者需在胸怀、格局、学问、视野、境界、品格方面争创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11]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先生”和“大先生”都是对学识丰富、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先生”比“大先生”使用得更广泛,可以用来尊称教师、学者、文人等有一定学问和修养的人;而“大先生”通常用来尊称学问更高、声望更大的人,“大先生”是“先生”中的精英,是教育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2]15思政“大先生”应当是有“术”的课程设计者,有“学”的思想引领者,有“道”的道德示范者。

(一)睿智的课程设计师

思政课的“术”指思政课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办好思政课,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重要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挑战和乐趣,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此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锤炼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大思政课”的实践要求和育人理念更为丰富、深刻,所以思政课的设计应当保证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要防止思政课程过于枯燥、单调。思政“大先生”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担任好“课程设计师”这一重要角色,切实上好思政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水平,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二)博学的思想引领者

“学”指博学,是一种大智慧、大视野。“大思政课”是一种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来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的教育教学形态,要求思政“大先生”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水平,能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包括自己要讲授的内容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广泛地开阔视野。

其一,思政“大先生”智慧要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才能当好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真正把知识和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大先生”需要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解决教学及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还要具备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必要的科学常识。在此基础上,要把思政课讲得“理直”,更要讲得“气壮”,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其二,思政“大先生”视野要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12]11。知识视野能使思政“大先生”具备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开展多学科交叉探究和深入思考;国际视野能让思政“大先生”具备开阔的胸怀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深入了解多元文化,理解世界趋势,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国际关系;历史视野能让思政“大先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高尚的道德示范者

思政“大先生”必须为人师表,“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12]12。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比起有“术”有“学”,有“道”更重要。“道”即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就是要求思政“大先生”要有大德行、大信仰、大情怀,有“身正为范”的大品格,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其一,思政“大先生”德行要大。思政“大先生”必须秉持身正为范的理念,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一是明大德。“大先生”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有襟怀、有担当、有品位的人;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二是守公德。要严格遵守学校及国家相关规定和制度,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履责;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抵制不公正的行为和言论,维护学术诚信;注意言行,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不当利益。三是严私德。思政“大先生”应当注意个人形象,注重学风修养,对待学生态度要友善,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维护他人隐私,不泄露学生个人信息;要做到廉洁自律,严格进行自我约束,珍惜自己的职业形象和声誉,杜绝不当言行。总之,要以良好的形象来塑造自己的“品牌”,使自己成为学生钦佩和信任的对象。

其二,思政“大先生”信仰要大。思政“大先生”是教师中深谙思想政治理论、热爱传统文化、拥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杰出代表。他们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引路人,传递着理想信仰、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念。要成为思政“大先生”,需具备大胸怀、大志向、大信仰,即政治站位要高,胸怀“国之大者”,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和信仰坚定,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扎根于心,积极践行教育的“四个服务”,科学地把“两个结合”“四个自信”等思想融入思政课,通过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三,思政“大先生”情怀要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上好思政课,需要我们有底气,把思政课讲得“理直”“气壮”,讲得深、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而要做到以情感人,则需要思政“大先生”具备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一是家国情怀。思政“大先生”应该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热爱之情,关注国家未来发展,帮助学生养成爱国心,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助力国家繁荣强盛。二是传道情怀。思政“大先生”应该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视为一种奉献和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设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要充分传导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鼓励学生创造和实践,促进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三是仁爱情怀。思政“大先生”应该体现仁爱情怀,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保持一种宽容、理解、关爱的姿态。要从教育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学生去关心他人、关爱他人、感受他人需求,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接受精神力量和道德熏陶的重要阵地。只有做到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才能使学生思想被触动、心弦被拨响、心灵被震撼,从而转化思想、升华感情、完善个性。

三、思政“大先生”培养的现实策略与未来筹备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的改革和优化,让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13]。“大思政课”是在对思政课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的坚守中讲道理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在大格局、大系统和大学科的突破创新中讲道理的教育模式。“大思政课”的有效推行需要思政“大先生”。从现实策略、未来筹备两个方面来对“大先生”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实现目标。

(一)现实策略:教育者的不断提升

“大思政课”理念下的思政“大先生”不单指思政课教师,还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门课程的基本主体,专业课教师则是推动落实“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不断提升自己,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道德素养,提升逻辑思维和执行能力,争当思政“大先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其一,要勤学苦练,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为了充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而科学有效地推行“大思政课”,教育者需要谦虚谨慎,做好学生的榜样,并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倾听学生反馈,积极改进自身。要从当好一个普通的教师开始,不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不争“帽子”,不抢“牌子”。要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等要求,按照“六要”思想,以“大先生”标准鞭策自己,在胸襟、格局、品格、情怀上争“大”,不断提升思政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和思政风范,争当思政“大先生”,更好地立德树人。

其二,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厚实的知识底蕴是我们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前提,是有效推行“大思政课”的必备要素。比如,思政课教师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知识,还要努力学习历史、地理、美术等其他一些学科的知识。思政“大先生”应该熟练掌握所讲授的各种理论知识及其历史背景,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说服学生,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回答学生提问时,不要含糊其词或“问东答西”,别让学生越听越糊涂,越听越没兴趣。

其三,深入实际,接受实践考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接受实践考验,可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水平,增强信心。比如,教师可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论坛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关注思政领域的新动态、新成果,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与时俱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另外,要对日常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不断提升教学技巧,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演绎好“大先生”这一重要角色,更好地推动“大思政课”有效开展。

其四,持之以恒地自我提升。真理的探寻永无止境,知识的学习没有尽头。复兴伟业在继续,教育对象的思想在变化,“大思政课”的内涵、育人理念、实践要求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教师唯有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胜任思政“大先生”这一重要角色。持续不断的自我提升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保持对学科的热爱和热情。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增强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慰藉和指引。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思想理论和经验,可以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然而,面对繁忙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师能够自主利用的时间和资源非常有限,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提升,比如:阅读期刊论文、学术专著等,积极了解最新的理论研究和思想发展;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深入了解领域内同行的研究进展;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和交流,力求通过分享、互动获得经验和观点启示;参加培训和学习班,汲取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与同事及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并借助网络特别是各种社交平台建立专业人脉。只有不断自我提升,才能增强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未来筹备: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对于“大先生”的培养,除了从教师教育队伍出发,还可以从教育对象开始。新时代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生力军,终将进入各行各业,去扛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青年可能成为下一批的思政“大先生”。“大思政课”背景下对新时代青年“大先生”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本文只提出参考性建议:对新时代青年的培养应当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和思政“大先生”的作用,以“德”为灵魂、以“智”为前提、以“体”为重要基础、以“美”为动力之源、以“劳”为落脚点来展开教育,培养他们的大德行、大本领、大情怀,使他们能够做好未来的思政“大先生”。

猜你喜欢

大先生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做“大先生”,让人格魅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大先生》剧本分析
“大先生”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