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意蕴
——基于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相关命题的讨论

2023-12-29徐国超

知与行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异化本质

徐国超

(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目前,学界已经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从美学的角度审视也是必不可少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社会发展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善即是美,是美的真实内涵,相反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异化等恶的现象即是不美的(美的异化)。对于马克思而言,善与美的统一,最早最丰富的表达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美学界关于美学的讨论创造性地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其主要思想资源便来自《手稿》。

《手稿》可被认为是由大量美学命题和深刻美学思想组成的美学著作。其中关于美学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简单来说,这段话在人与动物对比视角下,通过说明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将其运用于对象,构成了属人的“美的规律”。以“美的规律”命题为基础,马克思批评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各种“美的异化”现象。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深厚的美学意蕴,这主要可从《手稿》中关于美的规律的相关命题中总结提炼出来。具体而言,第一,从“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之美;第二,从“经营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美;第三,从“劳动生产美”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民的劳动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就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善即是美”的“美的规律”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马克思“美的规律”理论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审美建构中才能得到最佳展现。

一、美学与人的存在方式

西方古代哲学着重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近代鲍姆嘉通对美学的经典定义是区别于逻辑与认识的感性之学。人们对美的定义众多,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争议,但在对美的理解方面,美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基本共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美与人的存在关系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如前文提到的“美的规律”命题:“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与自身直接同一。动物只能依照自己物种的尺度去进行活动,而人能够按照物种的尺度和自身的尺度去进行生产,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是超越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并与其直接同一的。人能够把自己的理想、欲望和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变为改造对象世界的力量,并把对象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理想。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生活和实践展现出了美的规律。“美,根源于人的目的性、对象性的实践的生存方式。”[3]这种把美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论倾向得到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支持,比如米歇尔·福柯在尼采的影响下就提出一种用以反抗“规训社会”的“把生活建构成一件艺术品”的生存美学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马克思在给予美的规律定义的基础上,在将美与人的生存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指出了“美的异化”问题。马克思所说的美与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这与某些美学理论中的“社会中体现出的美”是不同的。后者一般指的是当代文化娱乐工业中的美,其观点过分迎合大众同一性的口味,本质上是迎合资本逻辑的运动,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更加深层次地以辩证运动的态度对资本逻辑构建的同一性审美持批评立场。

二、从“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之美

在《手稿》中,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1]192。从主观角度看,这句话表达的美的异化现象是可以得到一定的经验支持的,因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实情。但也有的人,可能会从其他角度认为马克思的这句话过于绝对,对美的欣赏未必需要牵涉主体的物质条件,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忧心忡忡的穷人也会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可能是自然美,也可能是艺术作品。这涉及如何理解美的问题,是美学中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的问题。“同一个对象,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它,用不同的观点来关照它,它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4]朱光潜在《谈美》中也举例子说明,不同职业的人对同一棵古松会呈现不同的审美态度[5],这与马克思的“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的命题类似。

但从客观角度讲,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把善理解为美的立场。在马克思那里,真善美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从《手稿》中马克思对美的异化的相关论述就可见一斑。“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1]158-159。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特征: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相异化;工人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对穷人和底层人民的关注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从莱茵报时期到《资本论》写作时期皆是如此。对马克思而言,受物质条件限制,在异化状态生活窘迫的穷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不美的。针对“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句话的理解,不是从穷人的主观角度去讨论是否真的有心情去欣赏美的事物,而是从客观角度,以“忧心忡忡的”穷人本身异化处境为客观对象,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去判定穷人的生活是不善的,也就是不美的。从这个角度看,改变工人或者穷人的异化窘境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人们对美的理解众多,甚至大相径庭,但是都一致认为美是能够为人提供心情愉悦舒畅的感觉的,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善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叶朗教授就指出美学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6]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践行。依照前面对“美的规律”的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层面上破解了“穷人无法欣赏美的景色”的“美的异化”现象。第一,从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人民的审美态度的产生提供可能性。穷人没有欣赏最美风景的心情,穷人不具备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有了审美态度即便是丑的事物也可以是美的,没有审美的心情和态度即便是美的事物也是丑的或者令人完全无感。类似于动物,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其主要围绕着生存和繁衍展开,因此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不美的。旧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不美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GDP跃升全球第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总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之路,就是带领中国人民由“不美”走向“美”的生活的飞跃之路。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这就从物质基础上为中国人民的审美提供了可能性或者必要条件。严格来讲,如前所述对于审美而言,有了物质条件不一定就会产生审美体验,甚至会歪曲审美取向和审美体验,但是没有物质基础也是绝对不行的。第二,从客观角度讲,把中国人民的生活本身作为一个价值评价的对象,在善即美的意义上构建审美评价也是更有意义的。这样就会形成由旧中国生活贫苦的悲惨景象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令人欣喜的美好景象,这是一个由不善到善的景象,也是一个由不美到美的景象。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8],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依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对象化,通过努力奋斗,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把这种理想实现,这符合美的规律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要求,使中国人过上美的生活,为中国人民的审美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三、从“经营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美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对矿物的感觉。”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美的异化的著名命题,也是对美的异化的问题的深化,同时也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审美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对象性是主体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方式。“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191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世界会形成多重复杂的丰富关系,人通过各种关系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确证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但是“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1]189,以至只有当一个对象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当对我们来说它作为资本而存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对象成为资本的时候才可以用来确证人的本质,成为对象化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和资本使得人与世界之间丰富复杂的关系变成了单一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人对世界的全面的感觉仅仅变成对对象世界的商业价值的感知,人通过对象世界(商业价值)确证自身的本质仅仅是使人成为资本家或者工人。所以马克思提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1]192,用以批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变成“有用”的“商业”关系。马克思认为,改变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用化”和“商业化”以及在人的本质理解上的单向度,其方式是扬弃私有财产的异化。“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1]190人与世界的丰富关系、人的本质力量被确证为仅仅是资本家和劳动者的这种境况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要从根本上恢复人的全部丰富的感觉和完整的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就是唯一的方式。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意思是共产主义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积极成果的,在这个前提下,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给人带来片面愚蠢,把美的异化转化为美的复归。在这里美的复归的真实意义也不仅仅是对于商人实现感性解放而欣赏到矿物的美了,更加在于共产主义使得人不再仅仅是以资本家或者工人这样片面的角色去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得到释放,审美的愉悦感觉也被重新释放。从马克思后期的思想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不再有资本家和工人,有的只是感性全部恢复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发展类型。“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9]141。从西方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形成的一种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现代化等于资本化,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资本化的进程。正是因为人类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资本化,以及资本的全球化才最终塑造了当今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因此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把资本主义定性为自然的永恒的,把现代化定性为资本化是其唯一的方式或者路径,把现代化和资本化定性为文明的唯一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去判定其他发展类型为“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属于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类型,但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待资本的辩证态度。社会的发展需要资本作为一种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其他方面协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称资本的“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的优点为“资本的文明面”。[10]但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会表现出负面价值的属性。对此,西方现代性方案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去应对资本本性中的负面价值,与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对资本进行遏制。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的辩证态度,一方面,坚持推动资本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促进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特别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负面属性的驾驭。“作为激活‘资本的文明面’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资本能够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逻辑,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9]143。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并不全都是资本塑造的,并非以资本为核心把人与世界关系塑造成仅仅是有用的单一的“商业价值”;并非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地塑造成资本主导和被资本剥削的关系。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意蕴绽放、开显和澄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意蕴就在于让中国人民在紧张工作之余,有兴趣去欣赏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不是完全被困在资本积累和增殖不断加剧的异化生活之中;是让经营矿物的商人对矿物的美也可以欣赏得很惬意,不只把其当作单纯的商业对象,而是在经营矿物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之美。突破资本逻辑的单线困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美,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从“劳动生产美”的命题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民的劳动之美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评国民经济学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忽视了劳动的本质后,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158马克思在这里最为明确地讨论了劳动异化和美的异化,由此开启了对劳动异化四个内涵特征的分析,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也就是他的美的异化理论。不过在此,不是主要讨论他的美的异化理论,而是要指出马克思对美的本质的定义即劳动生产美,把美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在美学史上推向了一个高峰。古代美学一直把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当作美学的最重要问题,也是近代以前美学的最重要主题。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是万物之美的根据和原则。近代以来鲍姆嘉通把美学变成了一门感性之学,与古代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相隔深远,美学家也不再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而是关注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等问题。马克思的美学则与近代美学差异较大,与古代美学分享着更多的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对美的本质的热衷上。不同的是,古代美学从超验哲学的角度去寻找美的本质,距离人的生活较远,而马克思替换掉“理念是美的本质”的观点,认为劳动就是美的本质,美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了奇迹般的东西,创造了财富,创造了衣食住行,创造了宗教、艺术等等,因此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本身也是美的。按照《资本论》等著作中对劳动的定义,劳动不只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因此能够创造美的不仅是某些艺术家等精英群体,也包括普通的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也是美的创造者。

在劳动创造美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之美和劳动之美。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继承马克思劳动是美的本质的基本思想,劳动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就创造了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关于劳动的创造之美,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给予强调和重视。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1]。总之,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靠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也是最美的,中国人民身上展现出来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我们取得今天伟大成绩的重要支撑。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尊重劳动之美的主体,即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10]这表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知识、劳动和美的尊重。劳动异化的产生在于两个层面:第一,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比较下,对体力劳动的不尊重导致工人们的异化和疏离,尤其在马克思《手稿》和《资本论》的讨论语境下非常明显;第二,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视角下,劳动被资本压制,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削。这两种情况都是形成劳动之美的异化的表现。对此,中国式现代化除了之前论述的对于资本本身的遏制功能,还有另一方面就是承认劳动本身的审美属性,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充分尊重劳动者,赋予劳动和劳动者足够的地位和尊严。这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彻底贯彻。“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

五、结语

美学本身就被很多哲学家赋予了反抗西方现代性和解放人类的功能。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当今的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是美学异化的表现,艺术被商品化和资本化,遵循着同一性和商品交换价值的逻辑,但另一方面他又倡导一种非同一性的美学作为反抗艺术的资本化和商品化的救赎契机。很多人认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中包含着一定的精英和保守主义,但更重要的是阿多诺的反抗逻辑本身脱离了人民大众,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很多学者的通病,任何反抗本身都不能离开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之一便是在西方现代性之外开辟出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条新的对现代性和真理问题的理解,从美学的角度看,就是坚持了美学的建构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并调动人民创造美的潜力。总之,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理论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审美建构中才能得到最佳展现。

美的体验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表现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537这样一个非常美好的场景。同样在这部著作之中,他们也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运动,一种状态,一个由实然向应然转变的状态,在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基础上,由美的异化向美好生活不断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建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或者有一个终极的完美形态。例如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12]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实现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步的目标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49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美的道路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超越自我,越走越坚实。

猜你喜欢

中国式异化本质
中国式民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