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3-12-28王浩杨玲侯开发黄梦宇陈永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创新路径

王浩 杨玲 侯开发 黄梦宇 陈永琴

【摘 要】贵州省坐拥丰富非遗资源,非遗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促进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强省战略中展现关键作用。近年来在活态传承方面遭遇困境,在数字赋能、产品创新、人才培育和产业融合等问题明显。为此本文围绕贵州非遗活态传承的优化路径,通过创新展现非遗多元价值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活态传承;创新路径;贵州非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58—03

一、活态传承理念及相关研究

(一)活态传承的概念

活态传承指的是在日常行为活动中保护非遗物质形态,活态保存其传承载体[1]。

(二)活态传承的相关研究

我国多数非遗根植于地域性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传承难度较高,而活态传承在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影响下发挥着极大作用,即为适应新环境而引发的再创造作用[2]。此外区别于以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展览馆式的场所展示型保护[3],活态传承的灵活性,如以音视频记录、才艺展示等方式保证了非遗文化在社会活动中的生命力。目前在建筑学、体育学、艺术学、旅游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关于活态传承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专业非遗文化的存活状态、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等。

(三)活态传承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4]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活态传承途径有体验、认知和传播等,体验价值决定非遗文化传承的吸引力强度,认知价值和传播价值表现为非遗文化的价值传递,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的再传播。而活态传承从互动出发,能够在人参与的前提下达到非遗文化保护、认知及传承的目的,充分体现非遗文化本身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5]。

二、国内及贵州省非遗活态传承现状

(一)国内非遗活态传承现状

非遗作为内隐性财富,其价值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各地非遗活态传承现状也有所不同。浙江湖州由于城镇化加快和社会文化变迁,出现非遗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文化语境缺失、非遗生存空间挤压,部分依赖口头和行为传授的非遗技艺正在消亡等问题[6];而天津市原有的非遗民俗类产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7];淮河流域针对非遗工艺提出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三种传承方式[8];四川自贡在非遗民俗活动的开展上秉持“服从于市场,服务于消费,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9];江苏江阴针对校园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参与性”传承和高校教育阶段“专业化”传承两种方式[10]。

(二)贵州省非遗活态传承现状

贵州省在非遗传承方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11]。针对劳动力外流、地域语言不通、非遗产品艺术形态单一、传承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2],黔东南州提出“品牌、景区、节庆、研学、红色”为重点的“非遗+旅游模式”提升非遗传承活力;黔南州积极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追求手工产品艺术形态多样化;六盘水市将传统村落作为特色非遗保护平台,力求长角苗的民族特色文化科学传承。

三、贵州省非遗活态传承的困境

(一)数字化传承缓慢

数字化技术因其数据存储、数据传播、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贵州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方法。由于贵州省非遗多数保存于民间,随着时空流转,经历自然和现实的互动不断产生变化,因此需要对非遗保护的定量评估、非遗演变的规律推演和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活态性问题进行讨论,在基本研究逻辑确立之后,结合数字化存储与管理技术(数字化颗粒度技术、语义本体技术和非遗知识管理模型技术),数字化建模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时空建模技术),可视化与智能交互技术(非遗知识可视化技术、智能交互技术)共同完成数字化传承的实际应用。但目前贵州非遗数字化基础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满足技术需求,而非遗本身的文化、艺术、社会价值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得到展示和传播,如何避免重技术形式轻文化内涵也是导致数字化传承进度缓慢的原因。

(二)产品设计理念缺乏创新

贵州非遗手工艺品主要包括苗绣、蜡染和苗银等,随着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加上同行间不良竞争带来的影响,造成以单一经济价值为导向,非遗传承的“原真性”缺失问题。具体表现为手工艺传承者大多重技艺轻设计,由于缺乏专业的创新设计培养,手工艺品设计理念陈旧问题难以解决;其次手工作业难以保持机器的机械精密度,机器生产又能提高产品生产速度,部分手工艺者对机器生产产生依赖,造成模仿大于原创,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而消费者审美的多元化导致难以评判产品设计标准,增加对产品设计创新的难度。

(三)非遗传承人接力乏力

传承人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在非遗传承方面发挥着活态载体和持续传承的基石作用。在传承人新老过渡中出现三个问题:一是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者培养体系不完善,传承队伍缺乏新鲜血液,在部分传承人年纪偏大的情况下,传承工作难以为继;二是部分非遗项目没有认定权威代表性传承人,以民俗为代表的集体、团体项目居多,容易造成项目在保护中失传的问题;三是非遗传承管理较混乱,如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以自愿申请和被推荐为主,结合部分高龄传承人的文化限制,此认定体系仍有缺陷,而民间部分非遗传承人并不在非遗传承人名录之列,导致其不能得到完整的支持和实际帮助,尤其是传承场所和传艺经费的缺乏,这也是导致非遗传承人接力乏力的重要原因。

(四)产业化发展困境

目前贵州省在转变非遗资源为产业发展动力方面略显不足,以文创产业为例,蜡染、苗绣、苗银等仍受限于服飾设计和外观包装等产品加工,尚未达到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平衡的同时,单薄的产业模式难以支撑文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文创产业链的薄弱导致文创品牌效应的缺失,从而导致无法释放贵州非遗文创品牌特色和活力;另外在“非遗+产业”模式的探索阶段,以非遗+旅游业为例,线性文化遗产集聚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优势旅游板块尚未形成;“重开发,轻保护”等现象依然存在;景区旅游商品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大体相同,景区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非遗+产业”模式总体呈现旺盛生命力,但仍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完善。

四、贵州省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承路径思考

(一)数字赋能优化路径

以高校和图书馆为载体,借助其原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强非遗类数字化传承板块建设,同时协调非遗管理部门,采用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引进数字化设备、技术、人才等多途径多手段地完善非遗数字化传承工作;举办大学生非遗类赛事,借助参赛作品辅助第一轮非遗保护定量评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升级非遗数字化传承平台,包括典藏、交易、傳习、交流、创新等,利用VR技术打造贵州非遗类APP、体验类游戏,加强同青年群体的交流;成立传习所、研学基地等开展数字传习、数字研学等活动,引导相关人才积极靠拢非遗数字化传承事业,打造非遗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路径

在非遗产品设计中首先坚持以社区与本真性为核心,保护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婚丧嫁娶等习俗性手工产品的传承,保持原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来肯定文创产品独特性,将非遗保护基地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交流环境,保证手工艺人有精力投入新工艺、新作品的研发,维持内生创意,同时从产品功能性向产品艺术性转化,将设计师与手艺人的优势结合,追求雅俗共赏,扩大产品受众;其次以产值与大众化作为驱动向产品工业化转变,在材料材质、效率、精度与成本方面寻求突破,肯定非遗设计师在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机器生产间的协调作用,通过非遗设计在数字辅助软件的实现,加快多样化产品设计输出,为文创产品大规模、高品质生产创造提供便捷;在手工生产、工业制造、数字智能三种设计生态的共同作用下非遗本身的多元价值得以体现,非遗产品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转为研发、营销、创新为一体的现代文创产品,在大众化和专业化两种风格的路线中得到适应和演变[22]。

(三)活态传承者多元培育路径

传统言传身教的师徒传承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展的非遗传承版图,现阶段应该从发现和培育两个方面解决传承者接力问题。

传承者发现应该从登陆在册的非遗传承人,在校学生和社会爱好者三方面入手,遴选具备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和职业规划的在职传承人重点培养,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标榜培养领域带头人。学校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非遗鉴赏课培养学生兴趣,在高等教育阶段分专业定向培育非遗传承人,从专业技艺、创新设计、市场营销等角度培育非遗技师、非遗设计师、非遗相关行业人士等职业传承人,形成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的人才培育体系;社会参与应该以社区为主、村镇为辅的模式,定期开展“我身边的非遗大师”等活动,以征文、集作、活动等方式在广场等公共集聚地培育群众参与热情,对于舞蹈、民歌等艺术形式的非遗,应该对其通过广场舞改编、现代歌曲改编等方式加大群众体验程度。从制度和喜好,专业和非专业区别培育,形成专业培养、群众参与的非遗活态传承氛围。

(四)非遗文化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的必经之路。目前贵州省“非遗+”产业模式方兴未艾,贵州非遗文化资源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非遗+旅游”来说,通过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和度假区的特色,建立非遗特色景区,订制以体验为主的民俗旅游线路,途中增加文创产品DIY体验馆,增强旅游趣味性;从“非遗+手工艺”来说,对非遗技艺产品进行再创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集教育、收藏、展览、文创、学术研究和脱贫攻坚于一体的多元立体式非遗手工艺产业链,增加产业岗位,提升地区就业率;从“非遗+节庆”来说,打造贵州特色节庆IP,以品牌树立产业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节庆和会展的联系,达到以节促企的作用;从“非遗+饮食”来说,黔菜崭露出的“香、辣、酸、药”的特点极易给食客留下深刻的味蕾体验,加上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以线上+线下的模式抢占预制菜市场,推动“黔品牌”走出去,带动农副产品养殖,冷链运输等行业发展;从“非遗+影视”来说,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改编和丰富贵州非遗民间文学作品,尤其是以黔剧为代表的充满审美价值、认知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民间文化,打造与时代接轨,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影视作品。

五、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拥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也坐落此地。贵州省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的重点在于打破传统思维壁垒,结合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数字强国的战略布局,运用新技术新认知,打造新模式,实现创新突破。树立非遗和产业是相辅相成的理念,从人才培育、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产品创新等多维度构建活态传承模式,推动贵州文化强省战略实施,谱写新时代贵州精神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梁保尔,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J].旅游科学,2008(2).

[2]季中扬.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3]何丹丹,王云松,刘巧云.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16(23).

[4]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J].司法业务文选,2011(9).

[5]李江敏,王青,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J].旅游学刊,2020(11).

[6]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以湖州市为例[J].浙江档案,2019(1).

[7]张妍,罗京艳.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8(18).

[8]韦艳丽,王磊.中国非遗文化的工匠精神——淮河流域柳编工艺历史与活态传承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0(1).

[9]梁川.彩灯扎制技艺活态传承研究——以“自贡灯会”非遗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1).

[10]周箭,曹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以江苏江阴的非遗传承为例[J].艺术科技,2016(10).

[11]佚名.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1).

[12]杨丽彦,李兴书,范佳雪.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民族手工艺活态传承研究[J].四川戏剧,2020(4).

★通讯作者:陈永琴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科技学院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黔艺荣耀——让非遗文化传承更年轻(项目编号:202213649003)。

作者简介:王浩(1999—),男,山西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通讯作者:陈永琴(1986—),女,贵州开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创新路径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路径探析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