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白族放海灯习俗研究

2023-12-28郑俨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民俗战争

【摘 要】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许多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放海灯这一习俗,也不仅仅只属于白族特有,但其在白族却有着与其他地区放海灯习俗不同的寓意。本文通过对白族放海灯习俗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与其他沿海地区的放海灯习俗做对比,探寻同是放海灯习俗,不同地区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大理白族;放海灯;民俗;战争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55—03

一、研究缘起

假期在大理市龙下登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研,在调研中偶然在村子里的墙壁上看到了对放海灯这一传统习俗的记录,对此产生了兴趣。放海灯这一习俗不仅仅是在洱海边的白族村落得到传承,据笔者所知在我国的其他沿海地区也有被继承和发展下来,因此笔者便对于白族的放海灯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放海灯习俗有何联系?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对此进行一些更深的了解。本文便由此展开。

二、大理白族放海灯历史渊源

大理,作为云南当地较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极为源远的地域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先后在此建国,而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也持续了有五百多年的时间。大理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共存互动,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独具特色[1]。

在大理的龙下登村,每年农历七月半的时候,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在本主庙欢聚一堂然后大家一起共进晚餐,和乐融融。大家都吃饱喝足以后,手捧著海灯跟随洞经会莲池会,一路上吹吹打打,一起来到龙龛古渡口坐上渔船,然后将海灯放入海中,灯光闪闪与波光交相辉映,绮丽无比。

据历史记载,世隆继位前,南诏与唐朝的关系紧张。在世隆继位后,他对唐朝使者说:“我国亦有丧,朝廷不吊祭,又诏书乃赐故土”[2]。唐朝使者来到南诏后只能在外馆待着,离开后一路赶往都城,抵达后便向唐懿宗状告世隆,诉说自己在南诏遭受的轻薄礼遇。唐懿宗以世隆不派遣使者前往都城告知其城内国丧为原由,并且加以世隆的名字与李世民、李隆基的称谓相撞,不对世隆进行册封。但世隆仍在咸通元年(760年),派出了清平官董成前往成都,意在求和。唐不仅不予求和,唐朝节度使李福还囚禁了南诏使者,后虽有“诏释其囚,召克师,赐见便殿遣还”[3]使南唐关系打上了阴影。咸通二年,节度使杜元悰上书说“西川兵弱,南诏强盛,未可轻绝,宜遣使祭吊,谕令改名册礼。”[4]虽然唐的条件苛刻,要世隆改名后才遣使吊祭,给予册礼,但世隆听说已派左司郎中、孟穆为吊祭使后,就马上停止了对巂州(西昌)的进攻。随后几年,南诏与唐虽有矛盾,但主要是发生在边界地区。然而世隆与唐求和之心始终如一。世隆在位近二十年内,在内部兴利除弊,大胆改革,使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由于唐朝当时内部的腐朽没落,边官处事不当,致使南诏和唐多次发生冲突,为了祭奠这些死去的将士们,当地便有了放海灯这一习俗。

三、我国其他地区放海灯的历史渊源

(一)山东省

山东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故而其渔业较为发达,其渔业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姜尚作为齐国的开国君主,在建国之初就立下以渔业生产为主的基本国策,在后来,齐相管仲也纷纷在自己的治国方略中把”鱼盐之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渔业生产在齐国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作用。时至战国时期,齐国能够在诸侯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与渔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是渔业生产,航海业也不断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山东省的渔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历的正月十三,是一个让烟台人在过年期间的特殊节日——渔灯节。渔灯节在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流传于山东烟台沿海渔村特有的传统民俗项目,至今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据传这一节日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慢慢分化出来的,在这一天,沿海的人们会从家出发,一路放着鞭炮,高举彩旗。夜幕降临之时便来到海边,将贡品摆在岸边,点燃烟花爆竹,把写着美好祝福的各式各样的纸扎灯点燃放入大海。

每年的谷雨节(公历4月中下旬),在山东威海沿海地区,当地人们也会有放海灯的活动祈求来年航行顺利。人们在海上放海灯标志着活动的高潮正式拉开序幕,“放海灯”大部分时间是在夜里。在过去,放海灯是由当地的商家与渔行组织,并向各行各业进行资金筹措、仪式举办等步骤流程。在放海灯之前,以捕鱼为生的人们会先在海边放置巨型香案,并在上面摆放祭品等。同时也会事先准备好一些小馒头当作施舍。在这一天的深夜,人们会在锣鼓声中聚集于海边,点燃焰火,向海中抛施舍。在燃放焰火的同时,人们也会点燃自制的灯笼,放置于模板纸上,推入海中,希望出海平安。

(二)辽宁省

在辽宁省大连市龙王塘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当地村民们在渔港聚集,在岸边摆放着船形灯和祭品,礼花绽放,载歌载舞,放漂海灯。在过去,海灯是村民自己亲手所制,将高粱秸秆扎成船的形状,外面用彩色的纸粘贴起来,点亮蜡烛,称为海灯或船灯,希望出海打渔能够丰收、家人能够平安,已成百余年传统习俗。

放海灯作为大连当地的传统习俗,与当地其他与“灯”相关的节日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现状与联系

(一)现状

这个习俗现在在龙下登村已经看不到了,在洱海保护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放海灯已经是不被允许的了。

大理州历来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通过各个部门的不断努力,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洱海水质也逐步向好向优发展。曾经在洱海已经销声匿迹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也重新出现在了洱海之中,洱海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在持续不断地改善。洱海保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洱海作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对大理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洱海而取消放海灯这一习俗,不光是为了保护洱海水质,更是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的健康,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喜洲、洱源仍然有部分地方保留着这个习俗,相关部门专门规划一块区域给人们放海灯,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人们会提前半个月开始做灯,买来彩纸用蜡油浸泡,做出来的灯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随心所欲。参与放海灯的人们年龄不限性别不限,有的放海灯是为了纪念祖先,而有的年轻男女是求姻缘的。

(二)联系

不论是大理白族的放海灯,还是山东、辽宁的海灯节,都属于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大理的龙下登村祭奠的是当地本主蒙世隆及当年征战逝去的人们,山东和辽宁沿海地区更多是为了祈福。不同的是山东、辽宁沿海地区的人们在过年期间放海灯,以此表达他们对捕鱼活动的一种祈愿与祝福,鱼虾满舱、全家平安,是属于沿海地区以捕鱼为主要生计方式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一种活动。而大理白族主要是为了祭奠那些因战争逝去的战士们和家人们,大家更多是为了追忆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们,愿他们仍能被人记住、能够安息。还有在中元节的男男女女,他们选择在中元节祈求自己的姻缘,是独属于大理白族人的浪漫,未婚的男女将自己的期望放入灯中,任其飘向远方,希望能够获得专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结语

放海灯作为白族民间传统习俗,在中元节寄托着对先人的哀思与悼念,展示着白族人民对祖先的独特祭祀方式,其他沿海地区的放海灯习俗是对渔获能够丰收,出海的人们能够平安的祈祷与祝愿。不论是对祖先的追悼还是对未来的祈愿,都是人们将此习俗继续传承下去的动力。虽然放海灯这一习俗可能与环境保护有悖,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环保的手段去将此习俗传承下来,例如制作灯的材料可以采用可溶于水、可降解的纸张等。这样既可以保留原俗,也可以为环保尽一分力,这样也可以体现传统习俗与时代正同时在进步。而不是果断地禁止这一习俗,任其慢慢被人们忘记或改变。

本文对大理白族的放海灯与山东省、辽宁省沿海地区的放海灯习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白族放海灯在洱海保护的限制下已经少能看见了,但在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的放海灯习俗依然能够持续下来,甚至每年都举办大型相关活动。在此希望大理白族的放海灯也能够在限制下尽可能地保留原俗,这不仅仅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与传播,更是对白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白族人民凝聚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江凌,李辉.易学视野下的呈现之十九 大理“海灯会”与白族“甲马”[J].中国民族,2014(7).

[2]林旅芝.南诏大理史[M].大同:大同印务有限公司,1981.

[3]蒋旭.康熙蒙化府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83.

[4]歐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南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作者简介:郑俨(1998—),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2021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区域社会。

猜你喜欢

民俗战争
冬季民俗节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民俗中的“牛”
被风吹“偏”的战争
民俗节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