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023-12-28窦海燕樊小闯
窦海燕 樊小闯
周围性面瘫是以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严重影响颜面美观,给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带来不便[1]。针刺是目前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案,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改善局部面神经功能[2-4]。根据病程不同,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1周内)、静止期(1~2周)和恢复期(超过2周)[5, 6],不同阶段的致病机制不同,针刺选穴及针刺手法也理应有别。但目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大多采用一病一法,一种治疗方案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急性期和恢复期治疗没有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7]。近年来,笔者采用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但尚无数据支持。因此,该研究采用H-B分级、FDI及中医症状积分客观评价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2年4月洛阳市中医院脑病科就诊的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2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1]相关标准:①急性起病;②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③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④伴或不伴乳突疼痛、听觉、味觉障碍。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8]制定: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腮;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单侧发病;③年龄18~80岁。
1.4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急性面神经炎,如脑血管疾病、耳源性因素等引起的急性面神经炎;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原发性疾病或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等;③妊娠期或产褥期。
1.5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①急性期:发病1~7 d内行翳风点刺放血治疗。操作:常规消毒,点刺前在患侧翳风局部行推、揉等方法使局部充血。点刺时左手食指、中指置于翳风旁,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露出针尖3~5 mm,对准翳风快速刺入并迅速出针,点刺后辅以推挤方法使总出血量达到3 ml左右,施术后清洁、消毒施术部位。②静止期及恢复期:取患侧攒竹、太阳、颧髎、四白、地仓、颊车以及健侧合谷进行针刺,鼻唇沟浅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者加口禾髎,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操作: 患者仰卧位,左手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持0.35 mm×40 mm 毫针,取患侧攒竹、太阳、颊车、地仓、迎香斜刺进针,四白、口禾髎平刺进针,合谷直刺进针,在静止期攒竹、太阳、颧髎、四白、地仓、颊车等局部穴位均行浅刺,针刺深度为0.1~0.3寸,同时行平补平泻法,轻刺激手法治疗;健侧合谷行常规针刺,同时行泻法,强刺激手法治疗。在恢复期,以上诸穴均行常规针刺治疗,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应用电磁治疗仪照射患侧面部。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选穴及操作方法参考观察组恢复期进行,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针刺强度等治疗参数的标准参照《刺法灸法学》[9]进行。
1.6 观察指标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及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疗效评价。
1.6.1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H-B量表[10]将面神经功能共分为6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Ⅰ级:面部肌肉运动完全正常,无明显不适;Ⅱ级:部分面部肌肉轻度活动障碍;Ⅲ级:面部肌肉运动中度失常并伴有联带运动,可以观察到面肌痉挛;Ⅳ级:面部肌肉中重度运动障碍,面部肌肉活动时可见双侧口角不对称;V级:面部肌肉重度运动失常,部分区域尚有轻度运动,静止活动时双侧脸颊不对称;Ⅵ级:面部肌肉无任何运动。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分级。
1.6.2 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FDI包括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2个部分。躯体功能根据吃饭、喝水、说话、流泪和漱口的困难程度进行评分,每项2~5分,分为4个等级,对应功能障碍程度从重到轻,分值越高提示躯体功能越好;社会功能根据平静、孤立、 发脾气、睡眠、社交的时间长短进行评分,每项1~6分,分为6个等级,对应功能障碍程度从轻到重,分值越低提示社会生活能力越好。
1.6.3 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根据眼睑开合、耸鼻运动、口角歪斜、鼻唇沟深浅、鼓腮漏气等面肌运动功能等进行评分,每项0~3分,分为4个等级,分值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
2 结果
2.1 H-B分级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H-B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后2组间的H-B分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H-B分级变化比较 (例,%)
2.2 FDI治疗后,2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分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FDI评分比较 (分,
2.3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面瘫、中风、口僻”范畴,关于此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筋》曰:“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哆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且历代医家对此均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载:“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类证治裁》曰:“口眼蜗僻,因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此病的根本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邪正相引。即机体内部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风性数疾善动,寒性收引凝滞,以致筋脉拘急,口眼歪斜[11,12]。
该研究采用H-B分级量表、FD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等多个指标客观评价了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与常规针刺相比,分期针刺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主要以面神经缺血、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若缺血、水肿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以致脱髓鞘或轴索变性则面神经损伤难以恢复[13]。因此,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及早介入治疗至关重要,但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腧穴多以患侧局部穴位为主,在急性期介入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7]。因此笔者在此病的急性期行翳风点刺放血治疗,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垂下缘后方的凹陷中,善治口眼歪斜、牙关禁闭等风疾。《针灸甲乙经》述:“痉不能言,翳风主之。聋,风及会宗,下空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幵,翳风主之”。②面神经干是从茎乳突孔穿出到颅外,而翳风正处于茎乳突孔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因此在翳风处进行治疗具有靶向作用[14,15]。③点刺放血疗法对病变局部血液循环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加快炎性物质排泄[16]。在周围性面瘫的静止期及恢复期,随着神经管内炎症及水肿的消退,此病的病理改变也趋于稳定,此时选用患侧攒竹、太阳、颧髎、四白、地仓、颊车等局部穴位可有效疏通局部经络,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作用,且攒竹、太阳、颧髎、四白、地仓、颊车等均位于病变局部,针刺以上穴位可有效增强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7]。
综上所述,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快速、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