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志愿服务的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2023-12-27郅玉玲余晓绘

城市观察 2023年6期

郅玉玲 余晓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四维一体整合模式研究”(20BSH016)成果。

摘要:发展老年志愿服务对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需求、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完善老年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对浙江省799名老年志愿者的问卷调查资料,结合对9名老年志愿者和2名社区工作人员的定性访谈资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与定性结合考察了影响老年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人支持、技能培训、组织奖励对老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婚姻和健康状态对老年人的参与满意度有明显促进作用,参加过法制宣传志愿服务、接受过志愿服务知识培训或技能培训的老年人对培训的认可度相对较高。

关键词:老年志愿服务;老年人力资源;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老年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15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3.06.004

截至2022年末,我国总人口达14.11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1]。预计到205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5.2亿人,占比超过40.0%,我国将迈入超老龄社会[2]。2002年,“积极老龄化”被写入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政治宣言》,强调应将人口老龄化从社会经济的压力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理论层面看,“积极老龄化既融入了公正与平等、权利与尊严、全生命周期等有关老龄化社会的国际共识,亦凸显了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的中国智慧”[3]。从实践层面看,“积极老龄观始终是贯穿党的老龄工作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核,其将老年群体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积极力量的积极立场”[4]。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既有老有所养的需求,也有老有所为的需求。开展老年志愿服务对于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满足老年人需求、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完善老年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划分年龄类型最常用的指标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60岁作为老年人口起点年龄。我国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及以上作为“老年型”国家的标准,据此标准,我国在1999年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5]。本研究所指老年志愿服务是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社区平台,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以利他服务为主要内容,合理利用自身资源,自愿提供志愿服务的公益行为。

一、相关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年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从概念定义、行为动机、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在概念定义上,段世江认为老年志愿者的组织类型包含自由、定向和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类型,老年志愿服务的组织重视程度不及青年志愿服务,应建立导向型政策体系,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保障[6]。

在行为动机上,威尔逊(John Wilson)等认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影响[7]。段世江等认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包括转变社会角色、实现人生价值、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和承担社会责任等多元性的动机[8]。宋娟和杨超认为,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让老年志愿者意识到自己所发挥的作用,看到自身的价值感,既丰富了晚年生活,又加深了对志愿精神的理解[9]。

在影响因素上,张娜认为影响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社区人员互动等因素,根据这些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支持,调动老年志愿者的积极性[10]。丁志宏等认为影响老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经济、婚姻、身体状况、个人教育等[11]。李翌萱认为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和健康水平均能影响到老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12]。菲舍尔(Lucy Rose Fischer)等认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年龄及身体状态的影响,即年龄越大参与率越低,身体素质越好越愿意参与志愿活动[13]。坎贝尔(Susan Maizel Chambré)认为已婚者更有机会从事志愿活动,婚姻关系中通过双方网络关系扩展交往面,老年夫妻互相影响促进参与志愿活动[14]。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关于老年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展开,诸如老年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行为动机和影响因素等,中观层面研究相对较少。在现有研究中,缺乏从老年志愿者自身出发,关注老年志愿者需求。所以本研究有针对性地从个人、社区、政府层面提出老年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老年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老年志愿者的特征;(2)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3)老年人对志愿服务培训认可度的影响因素。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定性访谈法对浙江省老年志愿服务的困境及解决路径进行研究。

1.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老年志愿服务进行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法是量化研究方法,它的特点是“运用概率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或者针对总体的所有个体,采用问卷调查或登记表的方式收集资料,并在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把调查结论推论到样本所在的总体”[15]。对老年志愿者的社会文化特征進行描述性分析,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老年人对志愿服务培训认可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

2.运用定性访谈法,对老年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主要对两类对象进行访谈:一是对老年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二是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三、老年志愿服务的现状、

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省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也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课题组用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提纲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实发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8%。定性访谈主要对象包括9名老年志愿者和2名社区工作人员。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有291人,女性有508人,女性老年志愿者是男性老年志愿者人数的1.75倍。其中,60~69岁的占61.2%,70~79歲的占35.8%,80岁及以上者占3%,可以看出,低龄老人比例较大(表1)。

被调查者学历以初中、高中为主。其中,从未上过学的占1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9.7%,初中文化程度占30.7%,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占18.5%,专科文化程度占2.8%,大学本科及以上占1.3%(表2)。

被调查的老年志愿者大部分身体较为健康。其中,身体健康的占20.4%,身体较为健康的占42.6%,身体一般健康的占31.2%,身体健康状态比较差的占5.4%。可以看出,大部分志愿者在身体健康状况尚可的状况下参与志愿服务,融入社会,发挥自身价值(表3)。

(二)老年志愿者的特征

老年人在志愿服务中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人生智慧、较充裕的闲暇时间,扮演老年志愿者角色,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年志愿者具有如下特征:

1.持续服务的热情高

(1)参与度高。老年志愿者闲暇时间较多,调查数据显示,退休后不工作的男性比例为34.8%,退休后不工作的女性比例为65.2%;退休后从事半职工作的男性比例为39.9%,退休后从事半职工作的女性比例为60.1%;退休后从事全职工作的男性比例为56.5%,退休后从事全职工作的女性比例为43.5%。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较多,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满意度高。调查发现,50.3%的老年志愿者对于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表示非常满意,36.9%的被调查者对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表示比较满意,对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表示一般的占总数的11.4%,对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3%,对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表示非常不满的只有0.1%。

(3)持久参与性高。持续参与年份可以显示出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的持久性。调查数据显示,有9.3%的老人持续参与志愿服务5年以上,参与志愿服务1年以下的占38.4%,1~3年的占39.2%,3~5年的占13.1%(表4)。调查发现,有的老人在步入老年期之前就在闲暇时间参与志愿服务。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在老年阶段依然继续保存,这为发展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4)渴望志愿服务奖励。调查结果显示,41.7%的老年人在参与志愿服务时获得了物质奖励(表5)。在实地访谈中,大部分老年人比较期望有纪念性价值的奖励,他们觉得现在身体健康可以帮助他人,在以后自己身体功能衰退时,社区会同样组织志愿者给予帮助。这种互惠互助的方式类似于香港的义工在时间银行里存下志愿时间,日后需要时获得其他义工的日常帮助。老年志愿者渴望获得组织表彰。组织表彰是精神激励,与老年志愿者需要尊重、自我实现有关。他们期待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老年人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是社区服务领域重要的人力资源。而表彰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社会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老年人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研究发现,参与志愿服务的老人,其服务的热情以及服务的意愿并未降低。交叉统计显示,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老年志愿者一般都能获得较高的正向情感体验。社会老年学的活动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确证。活动理论假设,老人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程度,皆与活动参与有关;活动参与有助于老人对自我角色的认同,可以相对长久地保持身心健康,而这种努力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志愿者的角色取代原先的劳动者角色而实现。

2.多元性的参与动机

调查数据显示,老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多元性特征。按照参与动机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帮助他人、身心愉悦、实现社会价值、结交新朋友、学习知识、学习新技能、学习使用高科技产品。老年人个人及家庭条件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内心的想法也不同。多元性的参与动机激励老年志愿者长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在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作用。

3.多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调查老年人曾经参与过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时发现,老年志愿服务类型按参与人数从多到少排列依次为:环境整治、文明劝导、治安巡逻、法制宣传、慈善倡导、管理工作、医疗帮助。大部分人更愿意参加社区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于在交通道口治安巡逻,由于家里人怕不安全,所以比例并不高。同时,有些曾经从事医疗行业的老年人,很乐意运用自身所学服务大家。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参与老年人的知识和技能有不同需要。有的老人因为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日常服务技能等条件制约,较少参与专业服务类志愿活动。

4.注重培训学习

调查发现,有50.7%的老年志愿者参与过知识培训,还有将近半数调查者没有参加培训(表6)。85.7%的老年志愿者认为有必要参与技能培训,这表明老年志愿者更想通过学习一些技能以更大化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老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中需要注意的知识非常感兴趣。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还有助于他们个人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态、健康状况、已参与志愿服务年数、均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长、是否得到过组织奖励、是否接受过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家人是否支持等具体指标,选择“是否非常满意”“是否满意”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发现:

1.家人支持、技能培训、组织奖励对老年人参与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如表7所示,对于家人的态度是“一般”“不太支持”或“反对”等情况,家庭支持(包括非常支持、比较支持)可使老年人对现在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感到满意的可能性提升13.9倍。如表8所示,对于家人的态度是“一般”“不太支持”或“反对”等情况,家庭支持(包括非常支持、比较支持)可使老年人对现在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感到非常满意的可能性提升8.8倍。由此可见,家庭支持是对老年人的参与满意度提升作用最大的因素。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如果要提升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满意度,需要重视与老年人家人之间的沟通互动,争取获得老年人家人的更大支持。

相对于没有接受过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的情况,接受过技能培训可使老年人对现在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感到非常满意的可能性提升2.7倍。这表明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在致力于提升老年人参与满意度的过程中,加大志愿服務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模型中“知识培训”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老年志愿服务活动中技能培训比知识培训更为见效。

如表7和表8所示,得到过组织奖励可使老年人对现在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感到非常满意的可能性提升71%,得到过组织奖励可使老年人感到满意的可能性提升86%。这表明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在致力于提升老年人参与满意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积极参与的老年人予以适当奖励。

2.已婚和处于健康状态对老年人的参与满意度有明显促进作用,非在婚和处于非完全健康状态老年人的参与满意度需更加关注

如表7和表8所示,相对于健康状况为一般、比较差或非常差的情况,非常健康和较为健康的老年人对现在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感到非常满意的可能性高出1.8倍,感到满意的可能性高出1.9倍。可见,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可能并不适合于他们的实际身体情况,“力不从心”可能是他们满意度不高的内在原因。所以,组织开展“身体友好型”志愿服务活动值得相关组织探索和思考。

相对于未婚、丧偶、离婚等婚姻状态下的老年人,已婚状态的老年人对现在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感到非常满意的可能性高出82%,已婚状态的老年人感到满意的可能性高出78%。可见,与“已婚状态下老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高”等一般认识相一致,已婚状态下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虽然这其中的内在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分析,但针对非在婚状态老年人的参与满意度相对不高的情况,组织开展适合于该群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值得相关组织实践和思考。

(四)老年人对志愿服务培训认可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选择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态、健康状况、已参与志愿服务年数、均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长、是否得到过组织奖励、是否接受过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过的志愿服务类型等因素为自变量,选择“是否认为有必要接受志愿服务知识培训”“是否认为有必要接受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为因变量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发现:

1.参加过法制宣传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对培训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其余类型志愿服务的培训需要更加重视

如表9和表10所示,相比于没有参加过法制宣传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参加过法制宣传志愿服务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接受志愿服务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可能性高出75.5%。这表明法制宣传志愿服务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有可能无法开展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法制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是否参加过其余类型的志愿服务与老年人对培训的认可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关系。可见,当前其余类型的志愿服务很可能没有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活动涉及面还比较肤浅,尚未凸显培训的重要性。实际上,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对志愿服务的效果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环境整治、文明劝导、治安巡逻、计生宣传、倡导慈善援助和社会资助、医疗帮助、志愿者管理工作等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都需要更加重视对志愿者的培训。

2.接受过志愿服务知识培训或技能培训的老年人对培训的认可度相对较高,相关培训应面向更多的老年人

如表9和表10所示,相比于没有接受过志愿服务知识培训的老年人,参加过志愿服务知识培训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接受志愿服务培训的可能性高出99.3%。相比于没有接受过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的老年人,参加过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接受志愿服务培训的可能性高出69.2%。这说明接受培训的经历对培训的认可度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见,接受培训对参加志愿服务具有十分明显的帮助。但是,没有接受过培训的老年人无法体会到培训的“好处”,故认为没有必要接受相关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这是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中应该深刻认识到的问题。

四、老年志愿服务发展路径

优化老年志愿服务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

积极引导社会大众树立良好的老年生活理念,倡导老年友好型社会,即老年文化友好、老年环境友好、老年福利友好、老年社区友好、老年福利友好[16]。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在积极老龄化理念引领下,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传播老年志愿服务的价值,为老年人继续创造生产性价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老年志愿服务的覆盖面相对较小,公众的自觉介入需要引导。在现实社会中,老年人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数量及比例都不高。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还没有成为人们社会参与的重要路径,也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这与人们的认识和理念不到位有关,更与社会现实因素制约相关。目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方面,身体健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精神、有较多闲暇时间和服务专业技能的老年人缺少志愿服务信息的获知渠道和获取路径;另一方面,许多志愿服务活动缺少志愿者。建议政府牵头,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信息共享。实现老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应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对老年志愿者实施注册登记管理制度,规范老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注册、培训、教育、激励等工作。以数字新媒体、大数据技术为技术基础,加强志愿网格的动员、服务工作演练。推动实现志愿服务学分、业绩互认共享,在云端平台完成需求对接、岗位发布、招募培训、记录管理、交流展示、评价激励等工作。

(二)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结构布局

老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必须组织起来,有计划分类型进行志愿服务。培育老年志愿服务组织是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综合项目,要进行整体规划。发展规划由政府制定,内含环境整治、文明劝导、治安巡逻、法制宣传、慈善倡导、管理工作、医疗帮助等老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区域布局规划和服务对象布局设计。多数老年志愿服务组织缺少税收减免政策,没有激励机制,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制定资金扶持、捐赠免税、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老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类型,政府在前一个年度负责编制下一个年度老年志愿服务组织设立的区域、行业导向目录,对老年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扶持、引导。

(三)健全老年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老年志愿服务除要求老年志愿服务者有服务热情、愿意奉献社会之外,还需要参加志愿服务的老年志愿者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心理服务、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法律、公共管理、金融理财等知识。掌握这些知识需要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培训涉及培训资金的筹集、培训师资的选拔等方面。专项培训基金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基金,等等。培训讲师库由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构成,专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在激励机制方面,应制定符合老年心理特点、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的激励体系。需要给老年志愿者及老年志愿服务组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激励措施。例如,对老年志愿者进行表彰、宣传和奖励,定期给予老年志愿者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为老年志愿者设计并佩戴荣誉标志,设置丰富多彩的荣誉奖项;逐步建立并推广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例如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时间银行”是一种服务回馈、志愿激励的互馈机制[17],志愿者可以根据其志愿服务时间储蓄优先享受社会养老服务,并享有《志愿服务条例》规定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年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2/t20230228_1919001.html,访问日期:2023年8月22日。

[2] 原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之路》[J],《人口研究》2022年第6期,第3-9页。

[3] 陆杰华:《长寿时代下的积极老龄观:演进脉络、内涵要义与实践优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94-102页。

[4] 杜鹏、谢立黎、王煜霏:《中国共产党老龄工作的思想与政策演变:百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 》2021年第5期,第1-12页。

[5] 郅玉玲:《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6] 段世江:《我国城市老年志愿者活动的一般状况》[J],《中国老年学》2012年第14期,第119-121页。

[7] John Wilson and Marc Musick, “Who Cares?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Volunteer Work”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5): 694-713.

[8] 段世江、王凤湘:《中国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质性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21-125页。

[9] 宋娟、杨超:《城市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对策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0年第6期,第43-46页。

[10] 张娜:《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5年第5期,第91-94页。

[11] 丁志宏、张岭泉:《城市退休老人社会发展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兰州学刊》2012年第1期,第119-122页。

[12] 李翌萱:《中國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164-171页。

[13] Lucy Rose Fischer, Daniel P. Mueller and Philip W. Cooper, “Older Volunteers: A Discussion of the Minnesota Senior Study” [J], Gerontologist, 1991, 31(2): 183-194.

[14] Susan Maizel Chambré, “Is Volunteering a Substitute for Role Loss in Old Age? An Empirical Test of Activity Theory” [J], Gerontologist, 1984, 24(3): 292.

[15] 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16] 穆光宗、胡刚、穆昱含:《构建以养老安全为核心的老年友好型社会》[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第54-55页。

[17] 陈功:《“时间银行”助力构建老龄社会治理新格局》[J],《国家治理》2021年第39期,第33-34页。

作者简介:郅玉玲,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余晓绘,南京易联阳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分析师。

责任编辑:卢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