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传风雅 书香溢花城
2023-12-27方家忠
方家忠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是“城市的窗口”,承载着城市的文化与记忆。2012年,广州市政府正式提出“图书馆之城”建设目标。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实施。此后,广州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全面铺开。截至2022年,第一阶段基本政策目标即公共图书馆(分馆)街镇覆盖率实现100%,广州市176个街镇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346个。短短十年时间,“图书馆的城市”基本成形,公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当静心思考“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及对这座城市的意义的时候,我们既能看到发展的主线,即“图书馆的城市”何以成形;也能看到发展的辅线,即广州的图书馆如何作为、竟至看到“图书馆里的城市”;更进一步,我们还能看到建设者们的“精气神”和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广州的“图书馆之城”建设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作为制度设计载体,以“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基本理念,确立政府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到街镇一级、兼具先进性和可行性的宏观政策目标,在图书馆立法中首次引入常住人口人均标准作为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手段,采用三项国际标准和一项中国标准,实现政府投入保障责任的具体化,真正落实政府主导和主体责任。在条例实施过程中,推动建设与服务并举,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行,立法与实施紧密衔接,形成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人大、图书馆行业、社会力量五方合力的大好局面。可以说,无论立法、实施还是效果,都成为全国瞩目的“广州样板”。
伴随着互联网日渐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开始了它的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2018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年会先后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图书馆转型,社会转型”作为主题,引导全球公共图书馆向公共空间功能转型。在时代的大潮中,廣州图书馆抓住新馆建设的机遇,成为其中的引领者:在传统文献与信息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文化、交流功能,将自身定位为城市的知识、信息、文化、交流平台;将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由“书”转向“人”,围绕人的需求和社会需要而展开,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形成由文献与信息服务、阅读推广服务、文化与公共交流活动构成的现代服务结构,其中传统服务与新型功能互相促进,取得显著服务效益。作为全市“图书馆之城”的中心馆,广州图书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在发生同样的改变。这就是与“图书馆之城”建设相伴生的图书馆功能内涵或者说“供给侧”的改变。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广州的“图书馆之城”就是一个生长着的、为越来越多的市民利用和热爱的“有机体”,为读者提供知识与精神的滋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提倡包容和提供信息的有生力量,也是发挥所有人的才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个人和平与精神充实的重要机构。我们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目标从来都不止于服务设施的建设,而是一座全民阅读之城,让市民通过阅读构建知识体系、涵养健全人格、追求精神幸福,共同培育包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