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2023-12-27袁特
袁特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新时代,劳动教育肩负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不仅关乎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乎着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目前,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集中在政策主导下劳动教育地位和价值研究、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研究以及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研究,然而针对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较少,甚至没有相关的著作。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发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问题,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对促进乡村学校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充分挖掘行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统筹资源,综合施策。乡村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劳动资源供给的天然场域,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融入乡村学校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1.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乡村文化认同
农耕文化包含“民生在勤,勤而不匮”“自强不息”等劳动记忆和情感,也蕴藏着独特的当地劳动技能和劳动文化,是中华人民在长期劳动活动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优秀的农耕文化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乡土情怀,最重要的是加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因此,乡村学校可因地制宜打造农具展览馆、农耕文化园、农事活动基地等,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农具、农活,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增强劳动情怀。
2.将农耕活动嵌入劳动教育课程,培育学生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包括劳动感知与劳动情感两个核心要素。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关键环节。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以“立德、启智、育美、健体”为目标导向,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需要与乡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使学生用“身”去践行乡土劳动,用“心”去感受乡土文化,通过感官去感知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乡村作为天然农场,在开展劳动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相较于学校内部开展的瓜果蔬菜体验园,乡村真实场景中的农事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
3.以乡村场域为劳动教育实施依托,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乡村田地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场域。《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内容,走出校门,走向田间地头,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广袤的乡村与劳动息息相关,将乡村田野与学校紧密相连,契合了“教育回归自然”的育人理念。田间劳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现代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
二、新时代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同样面临着城市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此外,由于乡村所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
1.乡村传统文化观念导致劳动教育价值和地位未被重视
自古以来,“劳力、劳心分理论”从根本上影响着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仍影响着乡村许多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导致乡村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错位。乡村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大都轻视劳动教育,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具有优势,所以“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引领乡村学生走向“劳心者”的重要价值观念。这也就导致乡村家长和教师过分注重与学生升学有关的科目,而将劳动教育放在副科位置或者将其看作学生休闲娱乐的方式。家长期盼孩子能夠通过读书逃离“劳力者”的身份,由此造成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很难建立起来,也导致许多乡村学生从小确立了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
2.乡村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劳动教育载体碎裂
首先,县域教育监管体系不健全是导致乡村学校劳动教育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教育改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伴随着权力配置失衡,从而在实践中出现经费缺乏保障、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同时,由于缺乏针对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督导和评估机制,容易导致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体系碎片化、拼合化,进而导致发展乏力。其次,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来看,校长作为学校最高管理者,其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一些乡村学校校长长期形成的固有知识框架和思维习惯,对新政策往往持保守观望态度,对劳动教育方案的设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校内外劳动资源的统筹缺乏规划能力,导致学校劳动教育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3.乡村学校师资匮乏导致劳动教育实施低效
乡村学校师资匮乏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当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不仅数量不够,更为关键的是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也是劳动教育实施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参与劳动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或者临时替代教师,虽然能解决开展劳动教育的燃眉之急,但可预见的是,这些教师在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教育和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劳动教育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乡村学校连劳动教育课程都不能保证,劳动教师培训以及校内外开展的劳动教育科研活动更是寥寥可数。劳动兼任教师自身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理念不足,再加上得不到专业培训机会,导致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低效。
4.乡村学校资源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实践阻滞
乡村作为天然农场,在开展劳动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乡村生活方式呈现出“离农”趋势,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市场由城市不断向乡村扩展,使得乡村年轻一代劳动价值观念逐渐淡化,体验劳动生活的机会也在不断缩减。与此同时,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最薄弱的一环,在资金投入和师资设施配备上远不如城市,对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缺少更加明显。即使个别乡村学校能利用周边田地进行劳动教学,也无法保障劳动教育基地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尤其是那些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创造性和高科技性的劳动实践基地基本无法实现。此外,大部分乡村学校除了在日常生活空间进行劳动教育之外,未能与校外教育资源和空间建立联系。乡村学校治理的“向城”趋势导致劳动教育乡土特色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乡村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三、新时代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优化对策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育人与乡村振兴共建共享,探索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优化对策,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传承和创新乡村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观念先导:更新劳动教育观念,摆正劳动教育重心
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价值和地位未被重视,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家长等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地位和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只有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更新工作,才能确保乡村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乡村学校来说,首先要摒弃“分数导向”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主要掌舵人,校长应该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需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改变重智轻劳的落后观念,意识到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管理规范:完善管理体制,建构劳动教育载体
建立健全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是乡村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一环。不断规范政策执行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首先,各政策执行部门应搭建有效沟通平台,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从源头上避免信息不畅导致的政策实施偏差。其次,为保障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质量,地方教育部门需巧用民主管理机制,赋予乡村学校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同时将劳动教育质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授予荣誉称号等实施激励性手段。再次,地方教育部门针对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体系碎片化、拼合化情况,应建立劳动教育督导小组,不定时地对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情况展开检查,从而确保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质量。最后,乡村学校自身应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校长应认真学习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理论知识,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投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开设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3.师资保障:构建长效的劳动教育师资选聘和培训机制
实施乡村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任劳动教师队伍。劳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需靠国家、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帮扶,另一方面需靠自身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首先,教育部应出台劳动教师任职资格,为乡村中小学校选拔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提供依据。鼓励学校与社区、企业合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任职劳动实践教师。明确管理要求,在薪资待遇、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任职教师同等待遇,以保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体系的稳定发展。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以改进劳动教师教育观念。针对劳动专任教师以及兼职教师劳动认知偏差,劳动素养不高以及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教育部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开展劳动培训,以更新劳动教师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实施水平。最后,在各行各业相互交融的社会,教师需要不断整合新知识,更新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内部应该积极建立多层次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通过组建劳动教育研讨小组,定期组织劳动教师分享心得,注重劳动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以满足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
4.資源整合:挖掘乡土资源,建立“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
劳动教育资源是乡村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硬条件。挖掘乡土资源,建立有效资源整合,实现“家校社”联合育人机制,是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第一,借助社区地域上的优势和丰富的劳动资源,学校可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劳动实践。第二,学校可设置劳动教育活动、农民丰收节、“五一”劳动节等活动,邀请家长或社会职工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和宣传家长、社会人士等劳动榜样,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悟劳动,学会劳动,践行劳动。第三,学校间应成立劳动教育校际联盟,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向其他学校提供劳动教育资源。此外,为顺应时代潮流,乡村学校要寻求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发高科技的劳动实践基地。总之,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共同承担改善学校的责任,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互动、互助和互利的有效机制。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