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2023-12-27刘玉华
刘玉华
2018年以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变,建构真正指向立德树人的高质量全员育人体系,滨州实验中学积极探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教师在育人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
一、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我国的导师制起源于先秦私学中的教学,孔子是最早的“导师”,他既重视教学生知识又重视教学生做人,还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可谓现代“导师制”的萌芽。关于导师制在现代教育中的探索,民国时期提出在中等以上的学校实行导师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一般只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实行导师制。2002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在本科生教育中推行导师制,现已普遍推广。导师既负责学生的学业辅导,也关心学生的生活,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导师制的广泛实施,各中小学校也开始积极在教育教学中推行导师制。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意见》,其中指出: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教师全员参与、覆盖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进行全面指导的育人新机制。这也是本文中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含义。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落实的一种创新,是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本身,是一种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管理模式。高中学生班级规模偏大,班主任很难顾及所有学生的个性需求,全员育人导师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班主任工作繁重这一难题,有效改变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局限。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探索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在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全体教师参与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模式。它将学校育人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全体教师身上。它是对班主任制的一种补充与完善,促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负责人、学生的人生导师。滨州实验中学在实施探索时,先进行了多方调研,然后对教师培训,最后制订方案具体实施。
(一)多方调研,充分准备
2018年春季,学校成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协同教务处、德育处,积极进行调研,研究制订《滨州实验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
1.调研教师,了解其对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解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相关知识,通过问卷等形式调研了解其参与导师制的意愿,发现80%以上的教师愿意承担导师任务,但对自己承担导师具体职责不够清晰,对能否胜任导师不够自信。
2.调研学生,了解其对导师的需求
学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积极调研学生对导师的需求,发现学生非常希望拥有一个甚至多个导师,能够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希望导师既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益友。
3.调研家长,了解其对导师的需求
学校通過问卷、座谈会等形式积极调研学生对导师的需求,发现家长非常希望孩子拥有自己的一个甚至多个导师,能够进行成长的指导、学业的辅导、思想的引导、生活的指导等。
(二)培训导师,明确职责
1.广泛学习,不断赋能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不断学习,学习内容既有教学专业知识,也有通识类知识等。如让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的知识,提升教师作为导师的育人能力。
2.职责明确,积极准备
学校通过会议对教师进行不断培训,解读《滨州实验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中导师的职责及意义,让导师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三)运用“四制”,落实“五导”
学校通过充分调研、宣传发动,年级部积极协调确定导师和导生,以师生双向自愿选择为主、指定结对为辅,确保师生全员覆盖;不断建立健全导师制中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导师的“思想引导员、课业辅导员、心理疏导员、生活指导员、成长向导员”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四制”落实“五导”,形成互动的教育形态。
1.学生成长档案制度
导师及时建立“导生”成长档案。学生的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父母职业、学生个性特征、学业情况、生活特性、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状况及校内外表现等方面全面建档,科学拟订帮扶计划,及时记录每一次帮扶情况,并不断反思帮扶前后的学生变化,如学生思想状态是否稳定、学业成绩是否有进步、行为习惯是否有改进等等,并积极采取改进措施。
2.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建立家长定期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微信、钉钉等联络制度,导师每两周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沟通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根据家长的反馈,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请家长配合做好孩子的各项工作以及学校工作等。
3.建立反思交流制度
导师建立自己的工作手册,记录平时导育情况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一”:每周至少一次面批作业或辅导,每周至少一次面谈(谈心);每两周至少联系家长一次,每两周至少和学生聚餐一次;每月至少和学生共同反思总结一次,每月至少和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是兴趣活动、研学活动或实践活动等)一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导师“会诊”。
导师“会诊”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带领下,全方位、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导生”,商榷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完善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每学期末,召开一次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等。
4.建立导师评价考核制度
一方面,学校不断完善健全导师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和调研导师的工作。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导师工作手册和学生成长档案,每个月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至少调研一次学生,并把调研的结果反馈给导师,导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相应的工作改进。
另一方面,学校建立了导师激励制度。对导师工作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评估并计入绩效考核和教师业务档案,对表现优秀的导师予以肯定和表彰,对表现欠佳的导师进行培训指导。学校为优秀导师颁发荣誉证书,并作为教师评优树先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思考
(一)导师的分配及范围需要进一步考虑
1.导师分配应杜绝平均主义思想
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让所有的老师都成为导师,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导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即使经过培训,导师的育人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有的导师难以胜任“导生”工作。因此,学校要杜绝大锅饭思想,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导师,但不一定让所有的老师都成为导师,更不应给导师平均分配人数。对于培训后仍然不能胜任导师工作的教师不予安排导师;对于家长和学生反映良好的教师,根据师生双选原则,可以适当多分配学生并在教师绩效中有所体现。
2.学校要建立立体的导师网络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避免学校教师技能相对单一和学校教育相对封闭带来的不足,学校应该建立立体的导师网络。导师可以让学校的老师担任,也可以让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家长、优秀的学长或者著名的专家学者等担任。部分家长广博的社会阅历、在科学等领域的独树一帜会为学生的人生規划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优秀学长自身的求学经历、对大学生活的分析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专家、学者在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引导可能会对学生的择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对导师工作的评价
学校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对导师的评价应坚持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可否认,现在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化、档案化、表面化,个别教师存在着被动应付检查现象。下一步应该加大对学生和家长调研的力度,从导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育人水平、育人效果等方面,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
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后,班主任仍主要承担班级管理和班集体的文化建设等职责,导师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和有益补充,导师工作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应该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学生的精准个辅、家访和家校沟通工作,导师积极主动为所负责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精准指导,解决班主任力不能及的问题,把“三全育人”落实、落地、落到位,构建和谐的校园育人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